莲溪快评 | 创新治理逻辑 化解“楼企”矛盾
东莞+-长安视窗 2025-07-25 10:48:20

日前,长安镇开展联合检查行动,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社会矛盾问题治理,推动辖区内典型的“楼企”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楼企”矛盾或“楼企”相邻问题,是基层治理中常见的涉环境投诉问题,主要是指居民住宅楼与企业相邻或相近,双方围绕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常见的表现是,周边居民投诉企业涉嫌排放废气、废水、粉尘或造成噪声污染等,企业进行情况澄清或开展相关整改,居民可能仍不满意,双方关系陷入长期僵持,居民诉诸相关部门,基层因此面临工作压力。出现这一问题,与城市土地资源高度紧张,各类建筑密集,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不足有关。同时也涉及空间规划不科学等历史遗留问题。

“楼企”矛盾的焦点也不尽一致。一种情况是,企业的确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相关排放、噪声等不达标,甚至逃避监管部门监管,危害周边居民的生活。另一种情况是,企业各项排放数值是达标的,部门监测数据也显示“正常”,周边居民就是感觉“有异味”“噪声大”。你可以说居民的感受“不真实”,或者说这其实是一种“邻避效应”,最终结果就是,居民实际感受与检测数据形成反差,因此他们不认可企业的说法。

如果企业污染真实存在、排放不达标,就要推进污染溯源、巡查监管、问题整改。问题是,这类企业偷排等行为十分隐蔽,有些甚至和监管部门玩“躲猫猫”。对此,必须在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基础上,加强技术监管、全民监管,从而突破相关部门“单兵作战”、人工巡查的不足。既要借助无人机、便携式检测仪、测风仪、噪声仪、走航车等技术设备快速准确发现污染源,又要发动周边居民群众参与到日常巡查中来,通过“参与式整改”推动问题解局,实现环境治理逻辑的更新升级。

如果是企业排放情况达标,居民群众仍不满意,则需要进行柔性治理创新。这需要利益平衡的艺术,一方面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合理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也要保障守法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营商环境。正如打开“邻避效应”的死结,不能将群众视为“不可理喻”,也不能寄望刻板的摆数据、讲道理一样,破解邻避式的“楼企”矛盾,也要运用更综合的多元共治的创新思维。要学习借鉴一些地方的有效经验,尝试构建“楼企命运共同体”,以“楼事会”“楼三方”等机制,推动企业、居民、物业业主等利益方常态化协商,通过居民进工厂实地走访、查看环保检测数据、举行座谈协商等,让每一方的声音都能被另一方面倾听,降低双方误解误判、情绪对立,实现共生式治理。同时,推动重点企业技术或工艺改造升级,企业为周边居民捐建健身设施、提供社区惠民服务等,取得居民最大限度的谅解,在重建双方互信中,创新基层治理逻辑,化解基层矛盾隐患。

优质居住环境与优质营商环境,这个“既要”“又要”的答题必须答好!

文字: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