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结石、胆囊多发结石、急性胆囊炎、下肢动脉闭塞——当这些疾病同时发生在96岁的老人身上,救治难度可想而知。
近期,谢岗96岁高龄刘阿婆因“反复恶心呕吐、无法进食3天”,被紧急送到东莞市人民医院谢岗院区(谢岗医院)就诊。
普外科李春岭副主任医师接诊后,通过详细问诊与体格检查,初步诊断她为“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随后的急诊腹部B超检查进一步证实为“胆总管中段结石+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炎+胆囊多发结石+胆囊炎”。

普外科医疗团队立即组织病例讨论,医生们认为,刘阿婆高龄且基础情况复杂,手术风险极高,应先进行保守治疗,随后给予输液抗炎、抑酸、营养支持等对症处理。
经普外科的精心治疗,6月20日,刘阿婆腹部疼痛及恶心呕吐症状逐渐缓解,已能进食流质饮食。
6月23日凌晨3点,正住院的刘阿婆突发双足剧烈疼痛,值班医生陈健迅速反应,紧急进行床旁彩超检查,提示为“双下肢动脉内中膜增厚+多发斑块形成+双侧胫前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狭窄+双侧足背动脉及左侧胫前动脉未探及血流信号”。
手足显微血管外科紧急会诊后,按会诊建议,普外科团队即刻启动应急预案,给予患肢保暖、止痛、抗凝、扩张血管等综合治疗。
经过积极抢救,刘阿婆双足疼痛显著缓解,病情趋于稳定,痊愈出院,1周后回访家属,刘阿婆腹痛、恶心、呕吐的症状未再发作,双足疼痛未再发作。
刘阿婆先后经历胆道急症、血管急症,该院普外科团队联合手足显微外科团队通过精准评估、多学科协作以及紧急干预,成功化解危机,体现了该院在高龄复杂病例救治中的综合实力。
该院认为,对于刘阿婆这种高龄重症患者,需在“个体化治疗”与“急症抢救”间寻求平衡,同时警惕多器官系统并发症,实现患者利益最大化。

知多D
一、胆总管结石伴胆管炎:高龄患者的治疗挑战
临床表现:胆总管结石可阻塞胆管,引发胆管炎,典型表现为腹痛、黄疸、发热(Charcot三联征)。高龄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感染易快速进展,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
治疗原则:对于高龄、不耐受手术的患者,初期多采用保守治疗(抗炎、解痉、支持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评估手术指征。同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高度警惕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发生。本例中,团队考虑阿婆高龄,优先选择保守治疗控制炎症,避免急诊手术风险,及时的抗感染治疗,避免了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这一重症的发生。
警惕要点:胆总管结石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引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肝功能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需严密监测,及时治疗,动态监测肝功能及感染指标,严重时需急诊手术以挽救生命。
二、下肢动脉闭塞症:急症中的“沉默杀手”
发病机制:下肢动脉闭塞多由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导致肢体缺血,表现为突发疼痛、苍白、无脉、感觉异常、运动障碍(“5P”征)。本例中,阿婆在胆囊炎治疗期间突发双足疼痛,考虑为患肢急性缺血性疼痛。
急诊处理:一旦确诊,需立即抗凝(预防血栓扩展)、扩血管(改善血流),必要时行血管介入或手术取栓,以避免肢体坏死。本例中,值班医生通过床旁彩超快速确诊并启动治疗,是挽救肢体功能的关键,避免了病情的急性加重。
高龄患者的特殊性: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多合并动脉硬化,血栓风险高,治疗时应平衡抗凝出血风险,同时关注全身血管状况,预防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