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长安镇实验小学 廖顺雨《字里行间,书信里的看见与被看见》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7-23 11:06:01

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意义非凡的绘本——《蚯蚓的日记》。它来自班上的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与这本书,共同教会了我“看见”。

 

一、童眸中的启示:孩子教会我“看见”

 

【故事1:绘本传递的无声歉意】

那节语文课,上课铃响后,我因在办公室多耽搁了几分钟,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见里面喧闹声此起彼伏,顿时怒火中烧。走进教室,我不由分说,对着全班同学一顿严厉批评,尤其是那个带头吵闹的男孩子,被训得不敢抬头,整节课都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下课后,他拿着《蚯蚓的日记》来到我面前,眼神中满是愧疚:“老师,送给你。”我知道,这本书他爱不释手,已经反复阅读过许多遍。书中讲述了一群小蚯蚓为老师精心筹备生日,让老师度过难忘一天的温馨故事。看着他真诚的眼神,我仿佛听到他在说:“老师,我们就是那群小蚯蚓,我们在意你、关心你,请别生气啦!”读完绘本,我内心百感交集。男孩能敏锐察觉到我的不开心,而我却只看到了他们的调皮和不足。原来,在“看见”与表达这件事上,我要向这群孩子好好学习。

 

【故事2:书信里的双向奔赴】

上学期开学,一个女孩给我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她在信中写道,特别喜欢上我的语文课,觉得我上课时就像一位指挥家,引领同学们奏响知识的乐章。这份带着崇拜滤镜的“看见”,让我满心欢喜,整个学期都充满干劲。我这才意识到,一封信竟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于是,我开始尝试给班里的孩子们写信。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不断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而他们也在我的“看见”中悄然发生着改变。

 

二、“看见”的回响:爱与信任的力量

 

【故事3:调皮大王的转变】

曾经,班里有个“调皮大王”,总是惹是生非。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同学向我投诉他:把同学从舞台上推下去、疯跑差点撞倒老师、不小心弄坏学校工艺品……面对这样一个令人头疼的孩子,我束手无策。

转机出现在一次值日安排时。我没有特意指定值日生,而是让想参与的同学主动报名。没想到,开学第一周,他竟然主动报名,而且把值日工作完成得十分出色。我立刻写信表扬他:“你认真细致、上进自律。”从那以后,无论刮风下雨,他每天都积极参与值日。在付出与收获认可的过程中,他的破坏行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奉献热情。

 

【故事4:优秀女孩的成长】

班里有个成绩优异的女孩,一段时间里,她总是愁眉不展。我向她的好朋友打听后得知,原来是她对小组人员安排不满意。因为组里有两个成绩不太好的男生,每次小组评比,他们组都远远落后,作为组长,她觉得很没面子。

我将她的不开心看在眼里,给她写了一封信,希望她能理解老师的安排,用更包容的心态对待同学。后来,在学习《听听,秋的声音》这篇课文时,我组织小组合作创编诗歌。没想到,组里那个思维活跃的男生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想法,他们小组创作的诗歌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和掌声。从那以后,女孩开始接纳两个男生的不足,主动发现他们的优点。小组成员也因为她的改变变得更加团结,最终还被评为校级优秀合作学习小组。这让我明白,开放包容的心态能让我们看见每个人的独特之处。而我对孩子们的“看见”,正通过一封封饱含爱意的书信,悄然改变着他们的成长轨迹。

 

三、心灵的觉醒:从反思中成长

 

在写给孩子们的信里,我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可反观平时,我却很少当面表扬他们。很多时候,我对孩子们不够宽容、缺乏信任。而写信的过程,让我的内心变得柔软。它促使我思考,每个孩子不完美的表面之下,都藏着可爱的另一面。就像美国首席心理治疗大师维吉尼亚提出的冰山模式所说,一个人的“自我”如同冰山,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而深层的内在还需深入探寻。

未来,我希望能不断提升自己“看见”的能力,学会接纳和欣赏每一个孩子,去挖掘他们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努力认识更加立体、鲜活的他们。

 

这些与孩子们相处的故事,如同《蚯蚓的日记》里那些温暖的片段,让我懂得“看见”的珍贵。曾经,我习惯用挑剔的目光审视他们的不足,而如今,在孩子的启发与书信的传递中,我学会了看见他们的真诚、善良与独特。这份“看见”,改变了孩子们,也重塑了我自己。我愿带着这份被孩子点亮的“看见”之力,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用爱与理解,书写更多温暖的育人篇章。

作者:东莞市长安镇实验小学 廖顺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