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入病房,77岁的孙阿婆静静躺着。心力衰竭与腰椎间盘突出将她困在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东医东莞一院”)的病床上,千里之外的家人因工作缠身,难以前来。这份寂静与无奈,曾是无数住院患者家庭的缩影。
然而,门被轻轻推开——医疗护理员丁姨与兰姨带着微笑走近,专业而轻柔地为她洗漱、按摩。“比我们自己照顾更放心!”家属的感慨,道出了东莞推行“免陪照护”服务后,千万家庭卸下重担的共同释然。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将作风建设作为推动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住院陪护难”痛点,精准发力、靶向施策。作为广东省首批试点,2025年5月,东莞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广东医东莞一院等5家三级医院率先启动改革。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正是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惠民实效的生动体现,正通过制度创新与专业力量,将“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沉重负担,悄然转化为“专业守护,家属安心”的民生温度。
身心同治:“1+N”专业团队点燃康复希望
在广东医东莞一院心血管中心,一场超越身体治疗的疗愈正在发生。“画板送来了!您试试?”责任护士将绘画工具递到龚先生床边。这位合并糖尿病与抑郁症的患者入院三天未发一言,护理团队敏锐捕捉到他的艺术兴趣。第四天晨间查房时,龚先生不仅完成色彩绚烂的静物画,更主动向医护问候。“你们不仅治好了他的身体,更打开了他的心啊!”他的母亲热泪盈眶。
这神奇转变的密码,是医院精心打造的“1+N”免陪照护模式在发挥作用。院长邵义明视专业为生命线:“我们以1名责任护士为核心,带领多名经过严格筛选与培训的医疗护理员,为患者提供24小时全方位照护。特别是重症患者,采用‘一对一’精细照护,确保每个细节都做到位。”该模式不仅关注身体状况,更精准直击心理需求,试点后心血管中心患者满意度从93.5%跃升至97%。
在东莞市人民医院脊柱骨科,73岁的甘阿姨同样受益于专业力量。术后的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预防血栓和褥疮成为头等难题。子女远在外地打拼,老伴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传统陪护模式对这个家庭而言,是经济与精神的双重高山。
“甘阿姨从卧床到借助助行器行走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心血。”院长袁耀钦介绍,医院创新构建“七位一体”服务体系,整合党建、医疗、护理、康复、营养、心理、后勤七大力量。“红心暖护”党员先锋队冲锋在前,医疗护理员运用专业轴线翻身技术避免神经损伤,康复治疗师量身定制渐进式训练计划,共同为患者点亮康复曙光。
破冰前行:制度创新破解信任与人力难题
在东莞,这无需家属奔波陪护的新场景正成为病房常态,但改革之路并非坦途。试点初期,“人力短缺和家属信任是两大拦路虎。”袁耀钦坦言,专业医疗护理员数量不足难以满足需求,而“外人能像家人一样用心吗”的疑问,更是不少家属的普遍顾虑。
破冰,始于制度创新与透明沟通。“我们以深化作风建设为引领,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首要任务,汇聚各方资源,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照护服务。”袁耀钦介绍,市人民医院开发家属端APP,让家属能实时了解患者在院照护情况,以透明赢得信任。同时,与技工院校协同培养人才,优化薪酬分配机制,显著提高了护理员的专业性、积极性和稳定性。“在标准化流程和电子化交接保障下,医护人员能将更多精力投入专业诊疗,脑卒中患者平均住院日从16.5天缩短至14.3天,自理能力改善率大幅提升。”
免陪照护服务改变的远不止患者的康复轨迹,它更悄然重塑了医患关系与亲情表达。甘阿姨的子女无需频繁请假,通过视频探视就能安心了解母亲状态:“专业护理员服务规范,我们很放心。” 在广东医东莞一院,医疗护理员为心衰的陈阿姨擦洗时,她忽然拉住对方的手说:“姑娘,你比我闺女还仔细。”专业与细心,最终融化了心墙。

这场由作风建设催生、以人民为中心的静默变革释放出澎湃动能:东莞市人民医院免陪照护已覆盖7个科室,服务患者738人。相关不良事件归零,患者满意度飙升至99%。尤为显著的是,家属陪护费用从人均8100元降至4200元,降幅高达48%。广东医东莞一院心血管中心非计划再入院率下降23%,护理投诉量锐减67%,门诊接诊效率提升25%。
更深层次的,是社会观念的革新。“以前总觉得‘守在床边才是孝’,现在明白了,‘让专业的人做事,让家人安心工作,才是对亲人最好的负责。’”一位社区居民的感悟,道出了这场变革带来的深刻社会认知转变。
制度筑基:探路全省,书写东莞注脚
这场病房里的变革,有着坚实的制度支撑。作为全省首批8个试点地市之一,东莞将“建立医疗护理员管理制度体系”纳入重点民生“微改革”项目,选定市人民医院、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广东医东莞一院、厚街医院、大朗医院等5家三级医院作为省级免陪照护试点医院,在康复医学科等相关病区先行先试。
“‘免陪照护’服务来源于‘无陪护病房’理念,其核心是在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且自愿选择的基础上由护士与专业医疗护理员承接生活照护,无需家属院内陪护。”东莞市卫生健康局有关负责人强调,“免陪绝非简单取消家属陪护,而是以更务实、更贴心的作风,用更专业、更可靠的力量承接这份生命的重托。”
针对以往护理员素质参差不齐、行业标准模糊等痛点,东莞出台《东莞市建立医疗护理员制度体系工作方案》,从规范培训考核、日常管理、行业监管等6大方面推出30余项硬核举措,目标清晰:
到2025年底,率先在全省搭建医疗护理员管理制度体系基本框架,实现全市三甲公立综合医院免陪照护试点全覆盖,推动规范培训、考核和服务改革落地;到2027年底,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职业发展建设取得成效,行业管理更加规范;到2029年底,形成提升队伍素质与服务能力的完善机制,完成改革任务,实现多元化优质护理服务供给,显著提升社会满意度和群众获得感。
曾几何时,“一人住院,全家受累”是无数家庭面临的窘境。而如今,随着“免陪照护”服务的推行,专业团队接过家属手中的接力棒,让“患者安心、家属省心”成为现实。
“接下来,东莞将持续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果,在全市三甲公立综合医院逐步扩大试点病区。鼓励有条件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限于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免陪照护服务,尤其鼓励优先在老年住院患者占比较高、免陪照护服务需求较大、工作基础较好的医疗机构开展试点,满足群众多样化照护的需求,改善患者住院体验。同时,鼓励已经开展试点服务的医疗机构要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原则,成熟一个、开放一个,逐步提高免陪照护服务病区的比例。试点病区要以自愿为原则,可将接受免陪照护服务的患者安排在相对集中的病房内统一管理,还应预留出病房用于收治不接受免陪照护服务的患者。”东莞市卫生健康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着力推动试点病区配齐配足护士和医疗护理员,完善服务规范和运行保障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免陪照护服务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衔接,构建合理的价格政策体系,确保这项惠民服务既可持续,又能惠及更广泛人群。
从孙阿婆窗前的漫长寂静,到龚先生画笔下的绚烂重生,再到甘阿姨扶着助行器迈出的坚定一步,东莞病房里的这场静默变革,正以专业之力卸载万千家庭的重担,用制度之暖重塑医患亲情,为“老有所护”的时代命题,书写下温暖而坚实的东莞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