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文明之约丨东莞东坑黄屋村:小村书写“城村相融”大文章
东莞+ 2025-07-22 16:50:47

沿着东坑大道,徜徉在东莞市东坑镇黄屋村,城与乡宛如一枝并蒂莲,花开两朵,但又完美相融:一边是热闹繁华的高楼林立,一边是古朴自然的民宅小巷,形成城中有村、村融入城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

黄屋村位于东坑镇中心,仅有1.82平方公里。近年来,东坑镇抢抓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大机遇,对相邻的黄屋、丁屋、彭屋三个村进行统筹规划、连片发展,打造山水相依的“丁彭黄”片区。其间,黄屋村在全镇统一部署下,通过整治综合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发展文旅产业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环境美、乡风和、产业旺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前,黄屋村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等荣誉称号,并作为“丁彭黄”片区组成村之一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成为东莞市“百千万工程”名片之一。

环境美

“城中村”蜕变“城中景”

走进黄屋村旧村,草木青翠,房舍古朴,湖水如镜,就像一幅水墨画卷。曾经,黄屋村旧村还是另一番光景,这里发展滞后,不管是从环境上,还是配套上,都匹配不上镇中心区。

借力“百千万工程”,东坑镇对黄屋、丁屋、彭屋三个村进行统筹规划,推动片区联动发展,将“丁彭黄”片区培育成一个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具有人气、烟火气的“城市桃花源”。丁屋、彭屋和黄屋三村相连,有山、有水、有田、有古村、有古树、有古文物、有故事,加上此前经过乡村振兴项目的提升,基础条件较好。三个村中,黄屋村的位置最为优越,是镇中心的中心。

在连片发展中,东坑将重点放在激活三个村的水资源上。三个村的外围环绕着寒溪河,寒溪河是东莞的主干流之一,村里面则分布着数个大大小小的池塘。黄屋村党委书记黄旭芬说,每个村的池塘虽然紧挨着,却不互相通水,水都流不出去,属于“死水”,时间一长,这些池塘就成了藏污纳垢之地。更严重的是,三个村地势较低的地方,每遇到下暴雨的时候都会遭遇水浸,村民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于是,东坑将三个村的池塘整治改造成一个个漂亮的湖泊,并打通湖与湖之间、湖与寒溪河之间的壁垒,让水流通起来、活起来。加上片区中的马腰岭山体,整个片区的山水生态得到重塑,呈现碧水环绕、山水相依的景象,显得灵气十足、充满韵味。“不仅环境变美了,而且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村里的水浸难题。”黄旭芬笑着说,“水通了,村民的心也通了,三个村的村民相处更加融洽。”

以修复山水和水体互通为契机,黄屋村大力开展综合环境整治。该村拆除杂间、清理闲置地,腾出连片发展空间。完善党群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道路、公园广场等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美丽庭院”,常态化开展“河湖保洁日”“洁净城市活动日”“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等活动。经过一系列整治提升,黄屋的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善美化,从“城中村”已蜕变为“城中景”。

乡风和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在黄屋村,随着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村民的身和心都受到浸润熏陶,大家拥有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更加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全村人文素养得到极大提升,焕发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文明新气象。

“大家现在很自觉地爱护村里的环境。”黄旭芬说,“村民普遍比以前感到幸福,精气神更足,村里的凝聚力也更强了。”“我们感到很自豪,也愿意主动向朋友介绍家乡发生的变化。”今年25岁的村民黄学泓很认可黄旭芬的说法。

实际上,黄学泓从小就跟随家人搬出黄屋村,以前除了逢年过节走亲戚外,很少回村里走动。现在,他回到黄屋村创办了创意工作室,从事活动策划、室内设计、文创设计等业务,就是因为这里的环境、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改变,让他觉得回到村里创业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黄学泓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也变得更加轻松自在。”

乡村之美,不仅仅是环境的优美,更在于人们的内在素质。黄屋村坚持宣教先行,以德润村,以文化人,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文明新风尚不断滋养村民的新生活,让美丽乡村更具气质。

该村宣讲《东莞市文明促进条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优秀共产党员”等评先选优活动。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完善《黄屋村文明公约》等各项制度,对村民进行反诈、垃圾分类、文明交通、科学育儿等教育,引导村民养成健康、文明、节俭的生活方式。建立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新风尚。

黄屋村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元年(即公元 1165 年),立村距今已有 860 多年,历史悠久。该村发展祠堂文化,重建黄氏大宗祠,建成村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发展本村文化品牌“廿会”,每逢正月二十日,开展唱戏、木偶剧、粤曲、抢炮头、舞狮等系列文化活动。利用节庆日,开展包粽子、手工衍纸、书法比赛等文体活动,实现以文惠民、以文化人。

产业旺

盘活资源发展文旅产业

农村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多年来,黄屋村坚持工业立村,逐渐形成以塑胶、模具、电子、五金机械等产业为主的制造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这为该村迈向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4年,黄屋村组经营性总收入3268万元,同比增长4.31%;经营性纯收入2397万元,同比增长2.74%。

“东坑镇比较小,面积排全市倒数第三位,而黄屋村又地处镇中心,土地资源非常紧张,基本没有土地可用了,过去的发展方式面临着瓶颈问题。”黄旭芬表示,根据全镇的规划部署,黄屋村立足实际、精准发力,着力盘活闲置的民宅资源,发展以潮流文化为主的文旅产业,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

据了解,东坑根据“丁彭黄”片区的资源禀赋,在片区发展文旅产业,既统一规划,又错位发展,实行产业互相协作,由镇属企业与丁屋、彭屋、黄屋3个村联合开发,在三个村分别以“有好戏、有好梦、有好味”的三大主题,发展民俗文化、田园文化和潮流文化的三大文旅产业。

目前,在三个村中,黄屋村的潮流文化产业推进较快。据介绍,黄屋村联合镇属企业,共同开发青年创业街项目,对村里的老房子统一升级改造、包装出租,发展清吧、咖啡、潮玩、餐饮等,实现镇、村、民、企多方受益共赢。该项目已经进驻几间咖啡馆、坑土特产、创意工作室等,慢慢聚集了一些人气。“有人流,就意味着名气和消费,会把黄屋带旺起来。”黄旭芬说,“如此一来,镇属企业和村都增加了集体收入,村民把房子租出去有了租金收入,商家的生意也变得更加红火。”目前,“丁彭黄”片区租金水平整体提升13%—25%。

“丁彭黄”片区的黄屋村入口处,是黄屋村委会和一个旧厂房。黄旭芬介绍,在中建一局的帮助下,近期开始对入口进行提档升级,主要是对村委会外立面进行翻新改造,把旧厂房升级改造成商业综合体,并与青年创业街连成一体。黄旭芬说,“这样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商业配套,吃、喝、玩、乐和停车都齐全了,能够吸引更多人过来片区旅游消费。”

文字:李健武 实习生 龙子瑶 图片:东坑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