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晚,东莞市中心的地标建筑群披上蓝绿色的“光影霓裳”,“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等标语在楼宇间流动,从东莞大道到鸿福路,璀璨灯光与城市夜景交相辉映,吸引行人驻足凝望。这场点亮全城的灯光盛宴,成为东莞市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月的标志性场景。

在“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的防非宣传号召下,东莞市搭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框架,以创新思维打破传统宣教壁垒,通过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将金融知识巧妙融入城市肌理,帮助市民在耳濡目染中练就“火眼金睛”,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防范”,真正让“守住钱袋子”成为守护家庭幸福的坚实防线。
全域统筹聚合力,构建协同宣传体系
如此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依托于高效协同的“立体防线”。活动初期,东莞市打造“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框架,市委金融办作为牵头部门、高效统筹,组织31个政府职能部门、33个镇街(园区),结合实际开展各项宣传工作。
在巩固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活动整合投放了防非公益宣传片、21个《明辨是“非”》系列短视频、150个防非短视频大赛优秀作品及全新防非海报,积极发动本地参与由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组织的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知识答题活动和第五届“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防非短视频征集大赛等活动。这些内容通过政务平台、主流媒体及公交地铁等公共空间实行全天候渗透,市民在乘坐地铁公交、浏览政务平台时,防非知识便自然映入眼帘。这种全方位覆盖让防非知识触手可及,厚植全民防非、主动拒非的良好社会氛围。

多元宣传破壁垒,创新形式浸润人心
东莞以“创新+互动”为核心,通过特色活动、线上线下渗透、全领域联动,让防非宣传既接地气又有吸引力。
特色活动引爆全民参与。“防范非法集资”城市寻宝活动成为核心亮点,精心设计“养生防骗线”“职场避坑线”“Z世代反诈线”三条路线,覆盖全年龄段。参与者化身“防非侦探”,在城市地标完成知识问答、情景模拟等任务,累计积分兑换线索。“太有意思了!在打卡点答题后才知道,‘稳赚不赔’的理财多是陷阱!”市民小林兴奋地举着积分卡,道出了众多参与者的真切感受,据统计,活动累计开展39场,吸引线上浏览超135万人次、线下100人次参与。

“科技+互动”模式为宣传添彩。VR沉浸式诈骗场景体验让参与者“亲历”骗局全过程,智能机器人用幽默语言解读金融风险,配合震撼的地标灯光秀,让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防非知识。

驿站扎根基层提供长效服务。全市首批“防范非法金融活动服务驿站”在社区亮相,成为基层防非的“固定哨点”。依托党委领导、支部示范、党员带头机制,驿站整合社工与金融机构力量,织密社区、商圈等重点区域常态化防护网。在其设置的互动游戏区里,H5答题、投球闯关等环节前总是排着长队。“不少人觉得防非知识简单,但真遇到骗局就容易糊涂。”驿站工作人员表示,“我们通过轻松的游戏和互动,潜移默化地强化‘警惕高回报陷阱’的意识。”
线上线下全域渗透。线上依托政务网站、微信公众号、“i莞家”APP专区(首页曝光超8.1万次)密集推送风险提示,《起底养生骗局》《债网沉沦》等警示短视频及金融机构“以案说险”内容广泛传播,全市线上原创作品达318个,总传播量超87万次。线下“七进”活动纵深推进,各部门结合职能精准发力:3413场活动覆盖94万人次,6・20大型活动集27家单位,市检察院进校园讲“防诈法治课”;交通局在码头派发海报;银行携医疗机构为老人“体检+宣教”;超270所中小学全覆盖宣传,校园广播循环播放警示语,让防非知识自然融入日常生活。
长效护航固成效,构建防非新生态
这场融合城市温度与科技力量的防非实践,不仅以94万线下参与人次、272万网络点击量展现了东莞效率,更以“寓教于乐”的创新范式,为全国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贡献了鲜活样本。金融安全教育,正从被动灌输走向主动探索,从严肃讲堂融入城市烟火。
市委金融办表示,未来,东莞将持续推进防非宣传常态化与长效化,不断丰富宣传形式,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做好“点对点”风险提示,增强宣传渗透力,维持宣传高热度,切实提升相关群体防范意识。同时,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与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非法金融活动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处置相关线索,从源头筑牢金融安全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