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古村变身大课堂!“南社印记”课程展馆启用
东莞+ 2025-07-21 18:46:49

近日,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落热闹非凡,“南社印记”课程展馆开馆仪式在此举行。这座以“深挖南社育人资源,赓续南社教育文脉”为主题的展馆,不仅为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增添了新的文化地标,更标志着茶山镇在“百千万工程”中,探索出一条以本土文化为根基、以乡村资源为课堂,赋能乡村教育实践的创新路径。​

古村变身课堂,学生成果成展馆主角​

走进“南社印记”课程展馆,与常规展览截然不同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展馆的显著位置陈列的是茶山镇第三小学学生们的项目式学习成果——从走访村中长者形成的口述史记录,到亲手制作的古建模型;从解读祠堂楹联创作的家风书画,到还原民俗场景的情景短剧脚本,这些充满童真却又饱含文化思考的作品,构成了展馆最鲜活的内容。

“这些作品是孩子们深入古村探究的心血,也是古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生动见证。”茶山镇第三小学副校长、“南社印记”学习项目负责人孙静介绍,展馆本身就是学校“时光回响 家在南社”项目式学习(PBL)课程的延伸课堂。该课程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引导学生以真实问题为驱动,在古村中完成沉浸式的文化探索。​

在这里,学生们是“口述历史”的采集者,他们化身小记者,走访村中长者,记录鲜活的南社故事、家族记忆与生活变迁,让珍贵的口述故事有了文字载体;是“建筑密码”破译者,通过对祠堂、民居、古井等古建的实地测绘,结构分析和文化解读,亲手制作模型,理解岭南建筑智慧与宗族观念;是“家风家训”传承人,他们逐字研读族谱家训,并将其融入书画创作、情景短剧,让传统美德有了青春表达。​

依托文化底蕴,构建动态教育场景

南社村崇文重教的传统可追溯至数百年前,明清时期曾走出多位进士、举人,宗祠内“耕读传家”的匾额至今仍熠熠生辉。“南社印记”课程展馆正是深植于这片文化沃土,系统梳理了家风家训、古建艺术、民俗节庆、宗祠文化等核心主题,构建起立体的乡土文化教育空间。​

“展馆的生命力在于‘活态’——它不是静态的展品陈列,而是动态的教育过程。”孙静强调,课程设计之初就明确了“文化浸润+学科融合”的思路,将语文、数学、美术、历史等学科知识融入古村探究中:学生写访谈录锻炼文字表达,测绘古建运用几何知识,创作家风漫画融合美学与德育,真正实现了“古村即课堂,万物皆教材”。

教育助力文化传承,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南社印记’展馆的落地,是茶山镇用教育实践作答‘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案例。”茶山镇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相关负责人在开馆仪式上表示,让古村文脉成为滋养青少年的“活教材”,既能让乡村教育扎根乡土,又能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这是一条“文化传承、教育创新、乡村振兴”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今,南社古村落里时常能看到茶山三小学生的身影:他们热情向游客讲解宗祠文化,在研学活动中带领低年级学生探访古建,成了古村最年轻的“文化代言人”。这种角色转变,让学生从文化接受者变成了传播者,也让“忠孝传家、勤读力耕”的精神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

据了解,随着展馆启用,茶山镇将进一步拓展课程内容,计划围绕古村非遗技艺、传统节庆等主题设计新的探究项目,让更多学生在实践中建立文化自信。​

这座由师生共同打造的“南社印记”展馆,正让800年的教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为“百千万工程”在乡村教育领域的深化实践提供了一份“茶山样本”,也为培养热爱家乡、心系乡土的新一代“新农人”埋下了文化的种子。这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光长廊”,正成为乡村教育振兴路上的明亮印记。

文字:金媛媛 图片:学校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