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东莞暑气蒸腾,大部分学生正在享受暑假。但东莞理工学院434名2025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新生却提前开启了新学期。他们带着实践课题前往企业、车间、实验室,在最真实、最一线的产业环境中,学习真本领、解决真问题。这是东莞理工学院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举措,也是该校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上的大胆探索之一。
▲2025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报到现场
卓越工程师是统筹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键枢纽,是构建高端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国之大者”。在此前,东莞理工学院举行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推进会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研讨会,高校、企业、地方代表同题作答,明确提出要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莞工范式”。
从1.0提出打造“莞工模式”到3.0要实现的“莞工范式”目标,作为地方院校第一方阵的东莞理工学院,面向新形势、新任务,将如何持续发力,答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莞工答卷”?
培养模式不断进化,开创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格局
从建校之初,“与城市同生共长”的基因便深深植入东莞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之中,并贯穿三十余年。该校校长马宏伟曾说:“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与城市产业共生共荣。”
作为工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大市,东莞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发展特色定位,正加速转型,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渴求也与日俱增。
城市有需求,地方高校有行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正是东莞理工学院所选择的“突破口”。
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近年来,东莞理工学院通过培养模式不断迭代、教学资源全面升级、产教平台多元建设、教育成果持续凝结、赋能地方走深走实,开创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格局,也实现了探索改革1.0到2.0的跃升。
▲2023级研究生新生在广东省3C智能机器人与柔性制造企业重点实验室(拓斯达)做选题实践
始终面向产业一线,坚持与产业深度融合,是东莞理工学院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不变的底色。学校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始终聚焦东莞地区重点及特色领域,以超常规思维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卓越工程师的迫切需求,践行产学融合创新理念,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与学校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打造“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更精准、高效地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校企敏捷联动,多元协同育人,是学校改革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路径。学校深化政校行企协园多主体协同,出台系列改革制度文件,联动外部创新资源,积极打造功能多样、可持续发展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平台。并积极对接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趋势,分别面向学生、教师推行“奋楫计划”和“笃行计划”。围绕10大重点领域以及7大特色领域,东莞理工学院开设了108个“奋楫计划”班。建设24个教授企业工作站、28个工程师高校工作室、279个工程教育实践基地或轮训基地,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570人,聘请产业导师及兼职客座教授660人。
此外,学校更将育人视野拓展至研究生,创新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推动工程本研贯通。实施专业学位改革,增设夏季小学期,面向集成电路、工业软件、新一代通信技术等重点领域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征集技术攻关实践课题,全面实施“校内学业导师+校外产业导师”的工程教育双导师制。
关键一招成效渐显,为东莞发展注入人才新动能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已成为东莞理工学院服务地方经济,为东莞、大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的关键一招。形成的经验和模式,经历了育人实践的检验,也获得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东莞理工学院(常平)智能制造与创意设计学院合作共建签约仪式
早在2012年,东莞理工学院率先推进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并将之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要抓手之一。西门子智能制造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工业软件学院)……十余年来,该校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百花齐放”,呈现多元主体、多种形态的发展趋势。目前,学校建设了10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2个获批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入选数量全国第一,6个获批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走在全省前列。
在法国SGDPharma集团任职的苏詠琦,是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联合学院2021届毕业生。得益于学校与跨国企业的深度合作项目,她在本科阶段便积累实战经验,最终成长为企业技术团队的骨干,在跨国项目中发挥关键作用。她向记者说道:“学校极具前瞻性的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不仅夯实了我的机械专业根基,更通过丰富的企业实践机会,让理论知识在真实场景中落地生根。”
一组数据也同样彰显了学校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质变。拥有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东莞首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并连续7年位居中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榜首。13万校友中,约95%的毕业生留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93%以上的用人单位满意度,印证了其“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的初心。
三年来,学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多项实践案例入选国家级、省级优秀案例,多所高校来访交流产教融合经验,在全国性会议上频繁分享“莞工经验”。可以说,东莞理工学院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已经成为全国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标杆。
打造标杆引领湾区,产教联合培养行动迈出新步伐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作报告
“这不是简单的迭代,而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深化阶段的系统重构。”马宏伟在阐释升级路径时强调。
接下来,东莞理工学院计划再发力、再深推,以更高阶的培养模式、更智慧的教学资源、更超越的产教平台,形成更显著的教育成果,更深度赋能区域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打造更具标杆引领作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为工程教育整体范式变革贡献莞工力量。
当天推进会上的几个动作也可以看到卓越工程师培养3.0的进阶之处。
▲东莞理工学院与东莞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签署《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东莞)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协议》
东莞理工学院与东莞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签署《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东莞)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协议》。双方将通过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打造国内领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工程技术创新高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枢纽,为东莞、大湾区乃至全国的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也为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提供更多创新实践范本。
启动了省级未来学习中心建设。这是广东省教育厅在全省的6个试点之一。学校将用2-3年时间,聚焦高素质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目标,打造理念创新、技术先进、资源丰富、机制完备、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性未来学习中心。
与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深圳蜂巢工软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为学校捐资助学,金额超400万元。现场还为新增的16个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基地、2个共建平台、7个教授企业工作站和6个工程师高校工作室授牌。
行至半山,更应快马加鞭;船到中流,越要奋楫争先。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卓越工程师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如何勇闯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深水区”?
马宏伟介绍,到2028年底,学校将努力实现建成30个高质量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打造100门产教深度融合“金课”;培育30支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学与产业导师团队;培养10000名具备突出工程实践力与创新力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湾区特色、莞工标识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打造工程教育智能化与个性化深度融合的未来学习中心示范标杆;成为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核心引擎。
与此呼应的是,这个时间点,正好是学校计划完成“申博”“更大”,实现办学层次跃升的新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