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科实业位于东莞厚街的研发中心
在金融与地产主导的香港,一家以制造电钻起家的企业,用40年时间将市值推至超2000亿港元,年营收突破990亿元,甚至一度超越德国工业巨头博世,登顶全球电动工具销量榜榜首。它就是创科实业(00669.HK),恒生指数的50只成分股之一,被称为制造业的隐形冠军。
创科实业成立于1985年,1988年在东莞设立代工厂,2008年工厂整合至一个工业园区,2011年设亚洲创新中心。扎根东莞近四十年,集团执行董事陈建华对记者表示:“东莞是创科实业起步的地方,我们对东莞的发展充满信心。”
▲作为创科集团的执行董事,对于公司的行业前景和在东莞的发展,陈建华充满信心
代工起步:
从香港初创到东莞扎根
1978年,26岁的香港人钟志平与德国工程师霍斯特·普德维尔(HorstPudwill)在香港成立贸易公司“马可·波罗”,经销五金与家用设备。但代理模式的短板很快显现——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售后体系难以统一。
1985年,两人决定转型制造业,投资2万美元创立创科实业,初期仅有5名员工,为欧美品牌代工电动工具。公司揽到的最初业务,是为美国品牌Craftsman生产电钻。此后一年,在香港葵涌货柜码头,常可看到钟志平和Pudwill这一对搭档,在现场盯着报关还盘、装箱出货。这一年的年底,创科的出货量达到了100万台。
80年代的香港,人人嘴里都在谈论着炒楼、地皮和股票,香港曾经称雄的纺织、玩具、塑料等传统制造业,利润日渐微薄,资金周转又慢,已经显露出下坡迹象。钟志平身边的朋友也不断劝说,拉他一起炒股炒楼花。但钟志平思来想去,仍然觉得香港制造业大有可为。
1988年,创科迎来一个重要机遇。日本知名电动工具品牌RYOBI来到香港寻找代工企业,考察创科实业后认为其基础不错,双方便签订了代工协议。随后,钟志平和Pudwill决定与RYOBI深度绑定,经过多次接触与谈判,最终RYOBI入股创科实业,持有20%的股权。新股东不仅提供大笔订单支持,还补强了整个技术体系,使创科实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大幅提高。这一年,创科实业在东莞厚街镇设立了首个生产基地。也就是在这一年,陈建华加入创科集团,成为当年在东莞“开荒”的核心人物之一。
陈建华提及,选择东莞是因为当时看到这里设施齐备,有现成的厂房,能快速启动生产。在东莞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支撑下,创科实业两年内实现腾飞,1990年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当时罕见的制造业上市企业。
90年代中后期,香港电子代工行业竞争激烈、利润走低,颓势初现。钟志平判断:再做代工,将没有未来。1999年,创科实业以700多万美元收购英国知名吸尘器品牌Vax,开启了通过收购品牌跳过创立品牌艰辛之路的征程。
▲创科实业的东莞团队联动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工程技术团队,让产品开发得以高效运作
品牌并购:
构建全球品牌矩阵,实现模式转型
而创科实业第一个收购的电动工具品牌正是自己的老客户,日本品牌RYOBI。
2000年,RYOBI准备出售电动工具业务,作为供应商的钟志平和Pudwill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当机立断以1.06亿美元收购其电动工具和户外园艺工具业务。
此后20多年,创科实业进行了十余次关键收购,包括2005年收购美国专业工具品牌Milwaukee,2007年将地板护理品牌Hoover收入囊中,收购频率几乎为一两年一次,范围涵盖日本、美国、欧洲等十多个知名电动工具品牌。
“这些收购的品牌都集中在电动工具和地板护理产品领域,我们不会涉足不相关品类,这可能是我们能成功的原因之一。”陈建华表示。
陈建华谈到,从代工转向收购品牌有一定机缘巧合。一方面,做OEM利润低,成本等多方面受他人控制,颇为辛苦;另一方面,当时其客户经营出现问题,需要出售业务以解困局,创科实业借此契机开启品牌收购之路。随后,因在行业内表现出色,便持续扩充,收购其他相关品牌。
通过差异化定位,创科实业构建起覆盖高中低端的品牌矩阵:Milwaukee瞄准专业建筑工人,RYOBI主攻家庭DIY市场,Vax定位高端清洁领域。由此,创科实业成功实现了从原设备生产商(OEM)到设计生产商(ODM)再到品牌生产商(OBM)的转变,成为全球同类产品市场份额位居第二的世界级生产供应商。
从业绩看,收购之路对公司产值拉动显著。陈建华提到,公司上市时年销售额为5000万美元,之后逐步增长至1亿多、4亿多美元,去年已达146亿美元,增长了几百倍。
▲创科实业生产的产品已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路径呈现“双螺旋结构”
技术突围:
以锂电池与AI引领工具行业变革
在并购中做到“买得好”,只是战略和财务的小胜,要把小胜变成大胜的关键,则在于产品开发和生产中。
将十多个行业内“老字号”品牌收入囊中,如何让这些品牌融入自身发展,防止“水土不服”?创科实业通过品牌本土化与创新化发展给出了优异的答案。
本世纪初,当同行仍依赖镍镉电池时,创科已率先押注锂离子电池技术。其研发团队耗时5年攻克成本与管理系统难题,将电池体积缩小40%,续航提升60%。
2016年推出的“智能生态”系统,通过AI系统学习分析用户习惯,自动调节充电策略——如高频使用冲击钻时提升电流强度,低强度作业时优化电池寿命。
这些创新彻底改变了行业格局。2020年,创科无绳工具占比从30%跃升至64%,锂电产品渗透率达90%,直接推动全球锂电池电动工具出货量突破20亿台。
“我们骄傲的是,在所有收购的品牌中,尚未出现运营失败的案例,”陈建华说,“部分品牌表现突出,另一部分虽作为公司新产品线的一员,不算特别出众,但均未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陈建华认为公司收购成功的原因有三:一是在香港上市后,融资能力增强,在股票市场和银行的信任度提升,便于把握并购机会;二是收购第一个品牌后与客户保持良好业务关系,业务不断扩大,后期收购的Milwaukee现已占公司生意的六成以上;三是收购带来技术优势,例如收购的Milwaukee品牌,其是首个将锂电池应用于电动工具的品牌,创科收购后将该技术推广至集团所有产品和品牌,领先行业。
通过连横中西市场、合纵欧美品牌,创科实业逐步崛起为行业霸主。如今,其产品已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路径呈现“双螺旋结构”:一方面通过收购获取成熟销售网络,如借Milwaukee进入北美专业市场;另一方面与家得宝(HomeDepot)等零售巨头建立直供体系。
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创科实业的市值突破2000亿港元,成为制造业的一面旗帜。其还在越南、美国、墨西哥、欧洲建了工厂,东莞工厂每天往外运货,忙得热火朝天。
内外联动:
驱动研发创新,锚定湾区未来
自1988年在东莞厚街投资建厂后,创科实业陆续在厚街开设厚街科技电业、鸿亮、创机、创力等分厂,高峰时期员工超2.3万人。扎根东莞以来,创科总产值常跻身东莞前3名,是东莞机电行业的龙头企业,荣获国家商务部颁发的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称号,为当地企业转型升级树立了标杆。
陈建华介绍,东莞公司是集团全球主要的生产基地和研发基地,定位为亚洲研发创新中心,这一定位确立于本世纪初。2003-2004年公司购地筹建,2008年将厚街的多个工厂集中搬入工业园。“这是重要里程碑,多个工厂集中生产后让集团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成本降低,竞争力增强。”陈建华介绍,目前创科集团网站所用的照片,仍然是东莞工厂的外观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莞对创科的重要性。
陈建华表示,在研发方面,东莞团队规模达一千多人,均为研发人员,是集团“大脑”的一个关键角色。东莞的团队联动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工程技术团队,让创科集团的产品开发得以高效运作——海外研发人员负责前期市场研发,概念成型后交由东莞中心,由东莞完成图纸设计、模具制作等详细工程工作并进行生产。
作为创科的主要生产基地,目前东莞生产基地产能占集团的35%左右,以高端产品为主。
“短期内东莞研发中心的功能不会改变,我们花了三十多年培养的人才队伍极具价值,这是集团生产保持稳定的关键所在。”陈建华表示,“对于公司的行业前景和在东莞的发展,我们充满信心。”他认为该行业在经济周期中表现稳定:经济下行时,人们更倾向于自行购买工具动手做事,因请人成本高;经济向好时,商业建设和基建需求增加,也会带动工具使用。东莞是中国早期开放的地区,他相信中国当前方向明确,稳定外贸和推动内需对企业均有积极影响。
【首席观察】
创科实业的双轮驱动之路
东莞厚街的生产线上,创科实业组装电钻的工人们或许未曾想过,这些工具正悄然改写全球行业格局:创科实业的市场份额从2000年的3%飙升至2024年的16.6%,将博世、史丹利百得等百年巨头甩在身后。
这家从代工车间起步的企业,以“并购+自研”双轮驱动,用四十年完成对行业元老的超越,更创下连续15年毛利率增长的纪录。
并购是创科的“加速器”。从1999年收购Vax试水,到将RYOBI、Milwaukee等十余个百年品牌收入囊中,其并购逻辑始终清晰:不仅收购品牌与渠道,更将对方的工程师团队与技术专利全盘吸纳。正如Milwaukee的美国工程师融入团队后,推动专业工具生产线毛利率提升8个百分点。
自研则是“稳压器”。当同行依赖镍镉电池时,创科实业耗时五年攻克锂电技术,将电池体积缩小40%;AI系统让工具能感知使用场景调节功率。东莞研发中心的千余名工程师,与欧美团队协同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力,使锂电产品渗透率达90%。
如今,东莞基地仍承担三成以上高端产能,越南、墨西哥工厂灵活应对贸易壁垒。创科的逆袭证明:制造业破局,需资本并购的敏锐,更需技术自研的沉潜。这种“拿来主义”与“自主创新”的平衡术,正是中国制造突围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