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温暖而不失庄重的收徒仪式,恰似一场春雨,悄然折射出润物无声的文化力量。近日,东莞名绣世家非遗潮绣工作室里,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潮绣(寮步)代表性传承人蔡小苹新收10位徒弟,为这项流传在莞邑大地上的传统技艺注入鲜活血液。

师徒相授,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东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推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收徒传艺,让拜师收徒仪式成为非遗传承的常态风景,让传承队伍不断壮大。
蔡小苹这场收徒仪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徒弟构成背后藏着的文化惠民育民成果——10位新徒中,3位是“莞脉传承之非遗进校园” 活动走进广东科技学院时结缘的教师,4位来自东莞市民艺术夜校,另3位则是参加非遗实践老师培训班的校园传习者。
这张由三类徒弟织就的传承网络,可以说是东莞市文化馆多年深耕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动注脚,让人看见文化馆这所“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结出的硕果。
莞脉传承之非遗进校园、东莞市民艺术夜校、非遗实践老师培训班,全都是东莞市文化馆精心打造的活动品牌。这些活动品牌,或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致力于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少则持续举办数年,多则已持续举办十余年,均备受市民欢迎与好评。
三大活动品牌,各有侧重却目标一致:非遗进校园让莞邑文化扎根青春土壤,市民艺术夜校为普通人打开走进艺术之门,非遗实践老师培训班则进一步充实非遗师资力量。这些持续打造的活动品牌,如同精密编织的丝线,将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牵引至非遗传承、艺术普及的经纬中,最终在这场收徒仪式上凝结成可见的成果。
文化似水,润物无声。看到持续深耕的文化活动品牌开花结果,文化馆人备受鼓舞。蔡小苹和她的弟子们,更是感激不已,齐称会不忘初心,以赤诚之心传承潮绣技艺,让潮绣在东莞焕发新光彩。

“用文化温暖城市的每一位建设者”“文化馆是梦出发的地方,文化馆圆了无数人的艺术梦想”“开门办馆,做大家的文化馆,办人民的文化馆”“文化馆是老百姓家门口的终身美育学校”“让文化馆成为千万人口和城市双向奔赴的桥梁纽带”……今年6月下旬,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金句频出,引发广泛关注。蔡小苹与弟子们的相遇相知,正是对这些金句理念最生动的诠释。
蔡小苹说,一群人,一根线,从今起,慢慢绣,相信总有一天,这针脚会连成一片光,让潮绣在莞邑大地绽放得更加耀眼。
推动东莞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下足“绣花”功夫,绵绵用力,才能更好满足千万人口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促进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实践证明,文化似春雨,润物细无声。久久为功,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