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香流淌,水韵悠悠,时光抚过莞邑大地,斑驳风霜过处,有璀璨的星光闪耀,那些是独特的东莞记忆,凝了点点文化积淀,等待我们拂去霜色,把它们亮于世人之前。
我想向你推荐的,正是这光影里的惊喜邂逅。
犹记得,那一场岭南的秋雨来得猝不及防。
那个黄昏,我在雨中慌乱地拿书包挡着头,在东莞骑楼交错的街上躲雨,忽然,身旁的竹帘后飘来一缕若有若无的桐油香。隔着雨帘望去,匾额上陈氏灯坊四个斑驳金字在阴云里忽明忽暗。
“小姑娘,进来避避雨吧。”
一位穿着靛蓝对襟衫的老爷爷掀开竹帘,眼角的皱纹里嵌着时间的碎片。门上悬着的八角宫灯突然被风清醒,在暗沉的天色里转出了几轮光晕。铜铃铛叮叮咚咚地撞碎了雨声,我连声道谢,低头穿过竹帘走进店里。
店内设施老旧,一张古老的八仙桌正静静地矗立在中央,桌上静落着削得极薄的竹篾,我好奇地凑上去问道:“爷爷,这是什么呀?”老爷爷笑呵呵地捻起一根竹条,道:“这是制八角灯用的材料,我是八角灯制作手艺的第十五代传承人。”老人笑了,给我展示拇指内侧结着的厚茧:“这灯架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他将竹条凑到酒精灯上烧制,青竹渐渐弯成优美的弧线。我注意到墙上泛黄的合影,年轻的陈师傅站在骑楼前,身后挂满的八角灯像一串串凝固的月光。
“以前整条振华街都是灯影。”老人将蝉翼般的素绢绷在灯架上,笔尖蘸着朱砂描画莞草纹样:“上元节时千盏八角灯从西城楼挂到可园,灯影落在那青石板上啊,恍若天河倒流。”他忽然停笔,抬起头,窗外掠过外卖骑手明晃晃的雨衣,衬得案头将熄的酒精灯愈发暗淡。
工作坊深处堆着半人高的材料,最底层的已经蒙灰,老人却执意展示整套工具:柄上缠着红绸的刀,祖传的桐油配方,雕着并蒂莲的檀木灯座。“去年文化馆说要申遗,来了好些人拍照。”他用手轻轻擦拭着灯座上并不存在的灰尘。“拍完照,那些后生说要去寮步看香市,去万江看龙舟。”师傅叹了口气,摇头道:“现在的年轻人爱看手机里的视频,可这些老物件……”
雨不知道何时停了。老人执意送我一盏巴掌大的八角灯,素绢上描着莞香树的剪影,掌心跃起一团鹅黄色的光晕,光影摇曳,溅起一地碎金。我捧着那盏微黄的八角灯走进华灯初上的街道,霓灯在湿漉漉的柏油路上流淌成河。
怔然回首,暮色里新完工的宫灯正在苏醒,八面素绢上的荔枝红了,芭蕉绿了,木棉花绽开了,每一帧都是莞城流淌的春秋。
你,也会爱上这份光影的传说吧?欢迎你来亲自体验!
作者:东莞市石龙第三中学 初二 6班 李悦阅;指导老师:李润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