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把盖碗举到鼻前,先闻香,再小口啜……”暑假前夕,四(4)班教室飘出阵阵铁观音的清香。讲台上,“临时老师”家长叶一碧身着把六大茶类的干茶一字排开;台下学生学着“品茶七步法”,在氤氲热气中完成人生第一杯“学生茶”。这是沙田镇第三小学“家长进课堂,共育‘智趣人’”项目本学期第六次开课——家长走上讲台,孩子走进生活,家校之间悄然搭起一座“成长立交桥”。

精心谋划,搭建科学育人框架
同一天,五年级(2)班张诗意爸爸把“台积电5纳米制程”“特斯拉Autopilot系统”搬上PPT,从半导体芯片的设计创新讲到国产大飞机C919,孩子们惊呼连连;同一时间,六年级(3)班张云涵妈妈把彩纸、镊子、白胶铺满多张课桌,20分钟后,一朵朵立体玫瑰在指尖“盛开”。
“家长不是来客串,而是来共建课程。”德育主任张艳媚说。为了让专业人讲专业事,学校成立“家长课程工作组”:校长牵头,德育主任、年级组长和家长代表共同审议《家长进课堂实施方案》,明确“自愿报名—双向选择—专业指导—效果评估”四步闭环。家长先填“资源申报表”,教师再开“需求诊断会”,确保“厨师不讲航天、工程师不教唱歌”。课前,班主任还要为家长做40分钟“微格培训”,从板书设计到课堂口令逐一示范。
截至目前,家长课堂已开出30节,覆盖1500余人次,形成“职业体验—文化传承—生活实践”的课程矩阵。

多元实践,点亮学生成长课堂
传统文化课堂上,家长们用生动的方式让学生领略文化魅力。四(4)班丘梓萱妈妈的《信宜寻韵,乡土润心》,以“信宜印象”为主题,展现粤西小城的独特风情。窦州古城的千年底蕴、莲花湖庄园的山水画卷、三华李果园的四季风光,以及怀乡鸡、杨桃鸭等舌尖上的非遗美食,激发孩子们对乡土文化与地域风情的探索兴趣;六(3)班张云涵妈妈的《纸艺裁春,浮雕塑美》,带领学生追溯剪纸艺术历史,动手制作精美纸艺作品,感受传统工艺的美学魅力。这些课程激发了学生对乡土文明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生活技能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五(2)班王子宸爸爸的《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讲座,引导学生从计算利息到合理分配零花钱,从聪明购物到投资理财,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决策中;家政从业者家长的《整理小达人》课程,教授实用生活技能,均收获家长一致好评。
学校通过开展“亲子共学”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在“小小急救小能手”体验课上,身为急救队员家长设计了遇险、救助、心脏复苏等环节,家长与孩子组队参与,在合作中共同学习。课程结束后,学校组织“家校共育分享会”,交流经验与收获,并建立反馈评价机制,持续优化课程设计。

深度融合,构建长效育人机制
“以前总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现在明白了家长也要参与。”家长王女士表示,通过备课授课,自己更理解教育工作了。数据显示,89%的家长认为活动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76%的家长改善了亲子沟通方式。许多家长将课堂经验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开展家庭小课堂、亲子实践活动。
学生们的变化更明显。参与过家长课堂的学生,在劳动技能测评中优秀率高出平均水平30%,多个参赛作品的灵感都来源于家长课堂。

家长课堂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校本课程体系。教师们在与家长的合作过程中,拓宽了教学思路,提升了课程开发能力。沙田镇第三小学的家校共育经验在镇级会议、教研活动上作了典型发言,成为了镇里家校合作的示范案例,为其他学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当然,“家长进课堂”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部分家长课程实施经验不足、课程系统性欠缺等。针对这些情况,学校负责人表示,将规划建立“家长教师成长学院”,开展常态化的培训,提升家长的授课能力;开发系列主题课程,完善课程体系,让课程更加系统、连贯;利用线上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扩大课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下课铃响,茶香、油墨香、纸屑香交织在走廊。孩子们把做好的纸玫瑰塞进家长手里,家长把写满心声的反馈卡交到老师手中。在沙田镇第三小学,教育的边界被一次次温柔地打破,又在一次次携手合作中重新构建——这座“成长立交桥”上,每一辆车都载着知识与爱,驶向更辽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