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山是中国唯一的“武术之城”!
佛山+ 2025-07-18 09:53:54

7月26日至31日,2025年国际咏春拳大赛将在南海西樵拉开战幕。这场国际赛事的举办地——佛山,再次聚焦了世界对中国武术的目光。

咏春拳仅为佛山代表性拳种之一,作为全国唯一获得“中国武术之城”称号的城市,佛山还拥有洪拳、蔡李佛拳、龙形拳、白眉拳等颇负盛名的拳种。多年来,佛山对各类拳种进行保护、研究与推广,让这座“武术之城”的底蕴愈发深厚。

“武术之城”加冕时刻

谈及佛山这块“中国武术之城”的金字招牌,众多佛山武师至今难忘2004年11月13日的授牌仪式。

当晚,由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佛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魅力佛山・2004佛山武术文化节开幕式在顺德区德胜广场举行,中国武术协会正式向佛山颁发“武术之城”的牌匾。

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亲手题词并刊发于佛山日报:“佛山武术之城,天下武林英豪向往之地。”

纵观中国武术发展史,河南嵩山少林寺、陈家沟,河北沧州皆为翘楚,其地位与影响力,广受认可,但为何佛山成为中国唯一的“武术之城”?

时任国际武联传统委员会主任陈永杰一语道破玄机:“佛山,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窗口。”

拳种与武馆的世界影响力

这份“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窗口”的定位,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扎根于佛山各拳种在传承中形成的强大国际辐射力。

以咏春拳为例,该拳种于清代在佛山落地生根后,涌现出陈华顺、陈汝棉、吴仲素、阮奇山、姚才、叶问、李小龙等咏春名家。20世纪50年代,叶问从佛山移居香港致力于咏春拳的普及和推广。1973年“国际咏春拳总会”在香港创办,至今已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机构,分会达4000多个,门徒达数百万人。

在佛山众多走向世界的武术印记中,武术馆的海外派驻同样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成为中国武术向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其中,鸿胜馆成立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是中国建立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武术组织之一。在辛亥革命、大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该馆的李芳、钱维方、陈雄志、吴勤等人为革命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不少人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至今,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均设有鸿胜馆,使其传承和弘扬的蔡李佛拳成为世界上广泛流行的拳种。

武术IP的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

影视作品,以艺术化表达让佛山武术的魅力跨越山海,为“中国武术之城”的文化内涵注入了更具传播力的时代动能。

上世纪六十年代,李小龙赴美国发展,创办“振藩国术馆”逐步成名。1971年,李小龙主演的电影《唐山大兄》打破了香港开埠以来电影片卖座记录,此后推出的《精武门》《龙争虎斗》《猛龙过江》《死亡游戏》等好评如潮,推动中国武术在海外的流传。

洪拳海外传承脉络,绕不开黄飞鸿、林世荣这一脉。林世荣追随黄飞鸿学艺20载,上世纪20年代迁居香港后,对洪拳展开系统性整理,陆续刊印《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铁线拳》等拳谱,让洪拳体系化走出国门,在海内外掀起研习热潮。

“黄飞鸿”更是世界电影史难以超越的超级IP,自1949年首部黄飞鸿电影上映起,相关影片超百部,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祖籍南海的黄飞鸿身处晚清衰败、民国动荡的时代漩涡,武术与枪炮交锋、中医与西学碰撞,个人命运同民族兴亡深度交织。电影借精彩叙事传播中国武术,将“黄飞鸿”塑造为烙印在观众心底的民族精神图腾。

从授牌加冕的荣光到拳种武馆的全球辐射,从银幕光影的跨洋传播到国际赛事的持续聚焦,佛山以武术为桥,既守护着传统根脉,更敞开着面向世界的大门,让中国武术的精神与技艺在传承中走向更远的未来。

文、图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鹤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