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影与舞步交织,思想与灵感碰撞。7月16日至17日,2025年森林畅想季——第二届东莞青少年创意舞蹈节在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松山湖分中心举办。本次创意舞蹈节以“对话森林、链接自然、关爱万物”为主题,涵盖创意亲子舞蹈课、创意舞蹈大师课、现代舞大师工作坊及“创意舞蹈展开说说”研讨等环节,并邀请北京舞蹈学院教授万素等嘉宾,为东莞舞蹈教育注入新思考。
探索“身心合一”的舞蹈本质
17日上午,万素主持的现代舞大师工作坊,为东莞优秀青年教师、舞者搭建起舞蹈交流的专业空间。在授课过程中,万素从对自身“气息”的内在感知入手,通过不同性质的气息训练、人体结构训练等内容,引导学员感受身体与内在情绪的连接,使学员感受到由内而外的“身心一元”的状态,从而达到对舞蹈的更深入理解。
现场学员笑称,在万素老师的引导下,大家从一开始的局促,到后来的自由和舒展,感觉放松又快乐。东莞市商业学院民族与舞蹈专业的夏同学分享:“我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万素老师让我们自由摆动身体,不限制于某种动作,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舞蹈想表达的东西。”这堂课并非简单的技巧传递,更让舞者们认识到“舞蹈是身体与心灵的对话”。
从“跨界”到“融合”:艺术共生的多元可能
当天下午,本次舞蹈节的重要环节——“创意舞蹈展开说说”如期开展。活动由此次舞蹈节发起人、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副主任兼松山湖分中心副主任、东莞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李若兰主持,并邀请北京舞蹈学院教授万素、东莞城市学院舞蹈系主任李利民、当代艺术家罗明、东莞市文化馆编导孙艳等嘉宾,围绕“跨界”“融合”“教育”三大关键词展开深度对话。
本次舞蹈节邀请到作为画家和摄影师的罗明,其参与本身就是跨界和融合的一种直观体现。罗明以“画作与舞蹈中的节奏和共鸣”为例,说明跨界应“找到艺术的共通点”。
万素教授则以与沙画、昆曲的合作经历说明,跨界不是模仿对方,而是生出兼具双方特质的“新东西”。在现场,她邀请了几名学生上台,用舞蹈表达看到画作后的感想,以此展示真正的跨界,是“不去解读,而是参与其中”,这种自然相融的状态,才是跨界的真谛。
谈及“融合”,嘉宾们更强调“情绪共鸣”与“功能共生”。李利民以舞蹈与影像结合为例:“一些镜头语言能创造现实中难有的意境,这是舞蹈与影像融合的独特价值。”孙艳则认为跨界和融合是相连的,“在拥有宽广的知识面之后,找到你的审美,然后成为一种情感的表达”。
聚焦教育:让舞蹈回归“育人初心”
随后,嘉宾将讨论重点落在“教育”上。万素教授直指当下舞蹈教育的痛点:“太多课堂把基本功当成唯一标准”,孩子的肢体表达本能往往在“标准化训练”中被磨灭。她认为,创意舞蹈的价值在于保护这份本能,“让孩子在艺术中学会观察、感受、思考,这才是最宝贵的”。她还强调,舞蹈教育的核心不应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高位上,而是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交流,让他们在愉快中学会观察世界、表达自己。
李若兰认为,本届青少年创意舞蹈节,邀请孩子们与青年舞者共赴一场自然之约——用舞姿对话森林、链接自然、关爱万物。在这里,每一次肢体舒展都是创意的绽放,孩子们在自然灵感中迸发独特创造力,于韵律之美里悄然涵养敏锐审美力,让舞蹈成为连接心灵与万物的自由桥梁。
李利民则结合教学实践分享体会:“舞蹈教育不应只为舞台服务,留些时间让孩子自由创作,想象力才是最珍贵的。”各位嘉宾的智慧碰撞和深入交流,为青少年创意舞蹈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创意舞蹈教育不是对传统训练方式的否定,而是回归育人初心,让舞蹈成为孩子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方式。
让创意之舞滋养成长之路
为期两天的创意舞蹈节活动落幕,但关于“舞蹈如何育人”的思考还在继续。正如万素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创意舞蹈能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孩子在肢体表达中学会“倾听自己、感知环境”,这种能力能帮助他们“看到世界不止一条路”,从而更从容地面对成长中的挑战。
从大师课上的肢体觉醒,再到研讨中的思想交流,第二届东莞青少年创意舞蹈节以“舞”为桥、以“教育”为核,为创意舞蹈的普及写下生动注脚。未来,这份对“感受力”的珍视,或将成为东莞美育教育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