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画我说——朱小坤作品创作自述
写意黄江 2025-07-17 16:10:55

79a5d5a3e7209a70bd66f1b04187b90.jpg

 

朱小坤

1982年生于河南南阳

2004-2019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并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画系副主任、当代水墨研究所所长、人物画教研室主任,重庆市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 

 

个展

2017 朱小坤·嵇馨 双个展,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2016 无形——朱小坤作品展 ,Art100北京画廊,北京

2015 迷津——朱小坤作品展,一二堂,潍坊

2014 私想——朱小坤作品展 ,188艺术中心,上海

 

 

朱小坤参展作品创作自述

 

 

 

01
《重量的仪式》系列创作自述

 

 

我称它为《重量的仪式》。

 

我不再满足于墨的晕染与飘逸。墨色在纸纤维深处淤积、沉淀、板结,它不再是飘渺的烟云,而是可触可感的实体,是时间与力量在平面上的凝结。画面结构不再遵循传统的留白与空灵。浓重的墨块与鲜明的色块如碑如础,占据视觉中心;粗砺的线条如梁如索,在空间中交错、拉扯、支撑。它们构成一个看似稳定却又隐含张力的场域,仿佛承受着无形的压力,或即将崩塌,或坚定不移。这是一种视觉的引力,牵引目光下沉。

 

image.png

 

 

朱小坤《重量的仪式-1》50x50cm 纸本设色 2025年

 

image.png

朱小坤《重量的仪式-2》50x50cm 纸本设色 2025年

 

image.png

朱小坤《重量的仪式-3》50x50cm 纸本设色 2025年

 

这“仪式”,是创作的轨迹,也是存在的姿态。

 

画面最终呈现的稳定感与结构感,具有一种肃穆的庄严性。它超越了日常的琐碎,指向一种更为本质的秩序感。那份被刻意强化的“重量感”,是对轻盈美学传统的一种反思,甚至是一种挑战。它试图在墨的深邃与凝重中,挖掘被忽视的力量与厚度,完成一次对水墨表现疆域的精神祭献与回应。

《重量的仪式》不是对轻盈的否定,而是对水墨可能性的另一种确证。它是一场关于物质如何承载精神、形式如何言说存在的视觉仪式。

 

 

02
《花非花-2》创作自述

 

 

《花非花-2》源于对生命本真与存在模糊性的体悟。此作并非对自然竹子形态的再现,而是借水墨之灵性,探索“象外之象”的意境。

 

image.png

朱小坤《花非花-2》 56cmx43cm 纸本设色 2020年

 

《花非花-2》旨在捕捉自然之物在人为干预或不可抗力下,其本真生长路径被扭曲、形态呈现荒诞异化的瞬间与情绪。画面中的竹叶排布并非是自然状态的生长,而是对《芥子园画传》中“画叶诀”的现实模拟,这些“人为”痕迹,或如无形的束缚勒入肌理,或如突兀的外力撞击形体,由此形成的物象,既非自然生长的竹子,亦非纯粹的抽象,而是呈现出一种挣扎、扭曲、甚至怪诞的“类植物”形态。竹节虬结并置,竹叶平行生长,在墨色的浓淡冲撞中,透露出被压抑、被塑改的痛感与荒诞性。

 

此作以水墨为媒,凝视自然生命在强力作用下的异化与偏离,追问本真与扭曲的边界,传递一种关于生长自由、外力压迫与存在荒诞性的复杂情绪。

 

03
《读》与《之间》创作自述

 

 

《读》与《之间》两幅水墨,试图捕捉生命经验中那些令人感伤的美学悖论:真与假的模糊、心相与表象的撕裂、动与静的永恒角力、残酷与美丽的共生纠缠。

 

image.png

朱小坤《读》69x50cm纸本设色 2021年

 

《读》以浓墨的“书卷”和意象的“面孔”形态相交织,色调晦涩如挣扎的思绪。墨色叠加处形成深邃如烟的“伪影”,似真相的叠层,又似谎言的沉积。刻意制造的蒙太奇拼贴效果,使画面呈现多重解读的可能——你“读”到的,究竟是内心的投射,还是外在的虚饰?这种辨识的困惑本身,即是感伤的源头。

 

image.png

朱小坤《之间》 60x76cm 纸本设色 2022年

 

《之间》则凝固于动与静的临界。幽暗生长的花朵暗示奔涌的能量与时间的流逝,石膏质地的脸部在瞬间迸裂,宁静的夜空却被突兀的、凝固如冰的石膏碎块强行中断、切割。墨色浓烈处,残酷的压迫感与惊心动魄的美丽并存,如同荆棘中绽放的花。灰绿色的夜空非虚空,而是未被言说的静默深渊,吞噬着未尽的诉说,也映照着心相的孤独。

 

04
《梦空间-1》创作自述

 

 

《梦空间-1》试图以水墨为媒介,捕捉梦境与现实相互渗透、层叠、扭曲的错落感,呈现意识深处那片既熟悉又疏离的疆域。旨在邀请观者步入这片水墨晕染的“梦空间”,在熟悉与陌生、逻辑与荒诞、记忆与幻想的交织碰撞中,体味意识深处那份迷人的迷失与悸动。

 

image.png

朱小坤《梦空间-1》68x50cm  纸本设色 2024年

 

画面构建于多重时空的叠印之上。整瓶红酒缓缓地从植物的上空倾倒——这是现实的残影,却被酒痕洇开,失去清晰的边界。青绿假山放置于地面或悬浮于天空,这些“梦中之物”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背景的现实碎片相互穿透、嫁接、挤压,形成逻辑断裂却又情感相连的奇异空间。画中少年动作舒缓、表情平淡而不起一丝波澜,梦境元素则时而浓郁如夜,时而空灵如烟。淡绿色的天空不再仅是虚空,而是意识流动的通道,或是现实与梦境相互吞噬又彼此分离的裂隙。

 

创作过程本身即是一场“造梦实验”:利用水墨的流动性与可控性,在预设与偶发间捕捉非理性的构图,让画面在混沌中自然生长出超逻辑的秩序。

 

05
《觉是》《无相》创作自述

 

 

《觉是》与《无相》是一组以水墨探索佛学意象与内在觉性的作品,聚焦于千手观音之“手”与佛首之“相”的辩证表达。

 

image.png

朱小坤《觉是 》 58x58cm 纸本设色 2021年

 

在《觉是》中,千手观音并非被描绘为具象神祇,其无尽法手成为绝对主角。画面以纵横交错的墨线、浓淡冲撞的墨块构成“手”的丛林——或如枯枝虬结,或似惊涛翻涌,或化流云聚散。这些“手”挣脱了传统造型的束缚,在看似无序的水墨晕染与飞白中,指向“千手”所象征的无量悲智与无边法力,更隐喻众生纷繁的执念与妄动。题名“觉是”,意在叩问:在万般幻化中,何为真实的觉知?

 

image.png

朱小坤《无相》69x46cm 纸本水墨 2025年

 

《无相》则直指佛首。画面以极简的水墨语言呈现:仅以氤氲水墨勾勒轮廓,五官模糊甚至消解。佛首不以庄严宝相示人,而是通过墨色的渗透、水迹的流淌、纸张的肌理本身,传递一种超越具体形象的寂静与圆满。“无相”之名,既契合佛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亦是对水墨媒介“得意忘形”特质的极致发挥——真容不在皮相,而在观者心中所生的那份澄明。

 

此二作以水墨之虚写佛法之空,借有形之手与无相之容,追问觉性与本相的真谛。

 

 

朱朱小坤

2025年5月记于四川美院·虎溪公社

 

 

 

 

来源|黄牛埔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