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长堤到底在哪里
广州日报 2025-07-17 14:58:20

上海有外滩,广州有长堤。在这片热土上,出现了第一批融合中西的建筑、第一家近代商业百货、第一个近代中央银行、中国第一座高楼……

 

领风气之先,长堤孕育出广州近代第一个CBD,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如今,历史建筑变身博物馆,广场成为文化长廊。长堤又以新的内涵,再现新活力。

 

 

 

长堤之史·自然共奏

“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苏东坡

 

 

7月7日,全新的西堤码头亮相,灯光璀璨,成为市民游客夜间打卡的热门之选!西堤码头便坐落于广州长堤。  

 

长堤,在哪里?有人说是长堤大马路,有人说是沿江路,也有人说是海珠广场到人民南路的一段,甚至有人说,珠江前航道一江两岸都是长堤。

 

而目前学界公认的长堤,主要指珠江前航道北岸河堤一线的滨江地带,大概西起沙面,东至大沙头,分为西堤、南堤与东堤三段,北至今一德路一线,东西约4公里,南北约300米的街区。

 

这是一片大自然和人类历经千百年共同塑造的沿江旺地。

 

微信图片_20250714161008.jpg

长堤远景

 

今沿江西路一段曾是江心岛

江岸历经千年抵达长堤

 

沿着海珠南路一路向南,直达长堤沿江路,对面是海珠区,左转,便是海珠广场、海珠桥。你知道吗?“海珠”之名源于珠江江心的一块大礁石——海珠石,因面积大,也叫海珠岛。据地理学家曾昭璇考证,海珠岛大概位于今永安堂以西前后马路之间的区域,是长堤最早的陆地。

 

追溯历史,广州城市的拓展,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在云山珠水间,随着珠江岸线不断南移而不断开拓的过程。从秦汉至清代中期,岸线由今西湖路一带一直南移到长堤一线。每次诞生的新空间中,都会开辟街道、兴建房屋,如今天的高第街、仰忠街、濠畔街、清水濠街、卖麻街、状元坊、一德路等,都曾是当时的珠江北岸线的位置。

 

海珠岛就是一块由白垩纪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大礁石,位于广州古城之南的珠江中。

 

 

 

据《越秀史稿》记载,宋代之前,海珠石更靠近南岸,但到宋代后期,北岸加速南移,海珠岛逐渐离北岸更近,并出现了长堤一带最早的人文景观。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汉时期,刘氏皇帝曾在城东建慈度寺,后毁于战火。宋初,有人在海珠石上重建慈度寺,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苏东坡曾登岛留下名句“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几经波折,庙宇荒废,直到南宋,岭南探花李昴英重建慈度寺。当时,珠江仍宽千米,白天来往商船,绕石而行;晚间,波光粼粼,水天一色。这也正是长堤最早的人文与自然交织的美景。

 

 

 

 

 

明代,广州城市发展迅速,珠江北岸加速南移到今长堤一带。因临近珠江,商贾往来密集,形成有名的蔬菜、水果、鱼等集市,也叫栏口。而江中的海珠岛距北岸仅剩百余米,渐成商贸之地。明万历年间,每年夏、冬两季,海珠岛上会定期举行市集,与欧洲人开展贸易,俗称“定期市”,有“最早广交会”之称。

 

到清代中期,今天长堤一带的陆地基本形成,著名的广州十三行商馆区,就位于西堤区域。从最早的海珠岛,到后来附近淤积成陆,长堤的形成历经了大自然和人类的千百年塑造。

 

不过,人类对其第一次大规模的改造是在19世纪末,张之洞首筑百丈河堤,开启广州近代城市建设的先河。

 

清末张之洞首筑堤

长堤终结珠江北岸自然南移

 

张之洞,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1884年调任两广总督,成为封疆大吏。张之洞来到广州后,积极扩建机器局、开办广雅书院(今广雅中学)等,致力于发展近代工业和城市建设。留存至今的,大抵只有广雅和长堤了。

 

 

 

修筑长堤,最初源于水患。1885年,西江、北江同时泛滥一个多月,广州城灾情严重。广州士绅纷纷倡议建筑基围长堤,以堵塞洪涛。这一倡议被张之洞接纳。不过,在张之洞的计划里,河堤不只是防洪之堤,更是商业之堤,城市形象之堤。因此,他以“弭水患、兴商务”为由,先后三次上奏光绪皇帝,奏请在今天字码头一带兴筑堤岸,筑马路、建骑楼、造码头。原本的防洪堤岸,变成了城市发展的大工程。这也被视作近代广州的第一个城市建设计划。

 

 

 

 

 

1889年秋,长堤华丽开场,天字码头段石堤初成。麻石垒就的堤岸,稳固坚硬。然而,一年之后,张之洞却奉调离粤,未尽的工程在潮汐中沉寂十几年。直到20世纪初,广三铁路、粤汉铁路、广九铁路相继兴建,环绕在长堤周围,铁路陆运开始取代内河水运,筑堤的铁锹才再度扬起。1904年南堤完工,1907年长堤西濠段、东濠段完工,1914年沙基段完工。至此,珠江北岸河堤基本全线贯通,珠江自然南移的过程,终于被硬质堤岸所终止。

 

贯通东西的长堤,串联起沿线城市干道、临江码头、仓库、铁路等水陆交通网络,被《粤海关十年报告》誉为“近代广州城市建设的里程碑”

 

1918年,广州开始拆城墙、筑马路,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两年后,西起孙逸仙纪念医院,东至今海珠桥的长堤大马路填筑竣工,成为广州第一条近代意义上的大马路。

 

一张拍摄于1925年的照片记录下当时气派的场景:宽阔整洁的弧形路面上,人力车与行人交织,甚至还有小汽车穿梭其间。马路北面是西式骑楼,商号招牌高耸,一派摩登气象;马路南面,是粼粼波光的珠江水,水面停满小船,江心海珠岛上亭台楼阁、古木繁茂。岛与大马路之间有浮桥相连。

 

长堤和海珠石(资料图片 摄于1925年)

 

长堤最大的一次扩建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为改善航路和商业开发,广州炸平海珠岛,填平岛与长堤大马路之间的河面,再将弯曲的堤岸拉直,从西濠口到维新路,工程浩大,历时三年竣工。扩建后的江岸,向南挺进百余米,曾经的海珠岛被埋于新马路之下。

 

至此,在大自然和人类的共同塑造下,长堤基本被定格为今天的样子:自西往东,连接着沙面岛和大沙头,延绵4公里,成为珠江北岸最后一道边界。

 

沿江西路一带

 

长堤之美·领风气之先

“绿树榕阴添锦绣,昔日长堤故事多。”——《羊城竹枝词》

 

 

长堤改变了珠江岸线自然变迁,产生大块新地,为广州提供了新的城市发展空间。

 

1914年至1937年,海关、邮政、百货、酒楼、戏院等纷纷抢滩,共同在这里造就了近代广州第一个CBD。

 

有诗云:“蹁跹来赴珠江宴,始识长堤美玉颜。”长堤“美玉颜”,在于自然风物,更在于领风气之先: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引领潮流的全球百货,最早的近代金融业,还有最时尚的城市生活。逛商场、看电影、下馆子……可以说,广州人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就是从这里起步。

 



长堤爱群大酒店

 

历史建筑群同框美如画

粤海关一根钟锤226公斤

 

湖北小伙小姜,在广州生活了5年,最爱周末沿江徜徉,粤海关、永安堂、南方大厦……小姜如数家珍。他说,长堤的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南洋建筑的风格,这里每一栋楼都值得细细品味,堪称一座没有围墙的建筑博物馆。站在人民桥远眺,古建筑群与现代摩天大楼交相辉映,成为广州最有韵味的城市美景。

 

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粤海关旧址,因楼顶的巨钟,人称“大钟楼”,它见证了广州海上贸易的诸多“第一”。

 

 

 

1685年,清廷设四海关,粤海关最盛,衙署原在五仙门,后迁西堤,之后毁于火灾。1916年重新建成的粤海关大楼,即为今所见的大钟楼,当时以31.85米问鼎“广州之巅”。大钟楼采用双柱、断裂山花、弧形楼梯等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元素,成为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在广州的代表。

 

 

 

 

 

 

 

历经百年沧桑,大钟楼如今已成游人打卡点。很多人站在它那高阔的台阶上,留下“霸气”的靓影。高高的台阶,在长堤古建筑群中极为罕见。有学者说,如此设计,既防珠江水患,又显海关地位。即便今日,行人仍须仰首,才能一睹其真容。爱奥尼巨柱,被罗马人比作“庄重贵妇”,常用于殿堂建筑。长堤大钟楼采用此柱,再添花果垂饰,更显庄重威严。

 

广州人对于大钟楼最深的印记,莫过于那穿越时光的钟塔

 

顶层钟塔高13米,四面嵌着直径2.7米的发光钟面,分针长逾一米,中间是白色莲花图案。内部有5个铜钟悬吊,3个钟锤,最大的重达226公斤,由人工定时通过滑轮牵引,借重力奏鸣。这套钟由英国泰勒公司1915年铸造,如今全球仅存四套,另外三套分别在英国大本钟、耶鲁钟楼和中国江海关旧址。

 

 

 

 

海关为何置此巨钟?原来旧时船舶吨税按日计费,过午夜即增一日。因世界各地船舶时钟存在误差,海关便设置钟表,统一报时。粤海关的巨钟,是关税征收的标尺,也是广州人生活的节拍器。

 

八旬陈伯对此记忆犹新:“那时每15分钟一响,整点前还奏一段《威斯敏斯特》!”在手表尚未普及的年代,这钟声是数里可闻的公共时钟,指引着人们上班、归家,甚至是年轻人约会的甜蜜暗号。后来,随着手表、手机的普及,钟声终成美好回忆。

 

 

步出大钟楼,目光所及是陈少白所建、倒影如塔的塔影楼,如今已化作咖啡香萦绕的闲适空间。

 

坐在窗边,看着悠悠珠江水,仿佛能感受到陈少白笔下的诗意:“日日凝妆珠海岸,经年憔悴深闭门。风光如许人何处,厌记江潮涨落痕。”

 

塔影楼如今已化作咖啡香萦绕的闲适空间。

 

再往东走,是邮政博览馆、南方大厦、爱群大酒店……长堤宛如一条流动的建筑史诗长廊。其中,南方大厦是使用仿石材料的券廊骑楼,中段则以爱奥尼式壁柱,将凸起于墙面的弧形阳台窗划分开来,表达出西方古典风格的审美。而爱群大厦等则展现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

 



邮政博览馆

 

1997年,TVB《香港人在广州》大结局,男女主角在西堤人民桥底相会,背景是匆忙的行人、新旧交错的建筑,伴随着王菲的一曲《约定》,定格令人难忘的长堤之美。

 

长堤掀起商业风云

先施百货开风气之先

 

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广州长堤是一片充满传奇的土地。这里不仅是近代百货业的摇篮,更是商业创新的发源地。

 

走过博济医院旧址、爱群大酒店,当行至长堤大马路318号时,一块石碑静诉往事:“原址建筑建于1914年,为先施有限公司环球货品粤行。”

 

比起同为百货公司的南方大厦和大新公司等,先施几乎被人遗忘。但就是它,曾掀起中国近代百货业的惊涛骇浪。这个故事始于归侨马应彪。

 

 

 

这位广东中山人曾在澳大利亚打拼几十年,学得一身做生意的本领。1901年,他携资在香港创办先施公司,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家民族百货公司。

 

“先施”之名,取《中庸》“营业之道首贵诚实”之意,又与英文Sincere(真诚)谐音。马应彪经常踏足省港两地,那时的广州,虽然商业兴旺,满街仍是传统的杂货铺。马应彪决定将先施公司引入广州,他看中了新生的长堤。1914年,“先施有限公司环球货品粤行”在长堤开业,人称“广州先施”。开业之日,水晶吊灯照亮整个商场,欧美香水与苏杭绸缎在玻璃柜台交映生辉,市民蜂拥而至,只为亲睹“全球宝贝”的新奇。

 

 

 

 

 

 



长堤大马路民间金融街

 

广州先施在此写下中国商业史上的诸多“第一”:明码标价终结讨价还价,纸质礼券开启馈赠新风。最石破天惊的,当数柜台后三位女子的身影。

 

20世纪初,马应彪就预见到“她”消费的前景,广州先施决定聘用女店员。然而,彼时女子抛头露面尚属禁忌。招聘启事刊登1个多月,仍无人问津。无奈之下,马应彪夫人霍庆棠亲自出马,带着两个小姑子一起走到柜台前。这在当时可是触动社会神经的事,一改“店小二”全为男性的传统。三位闺秀熟稔地介绍巴黎香粉、英国呢绒,顾客惊异于她们的优雅干练,口口相传,“三个女人同台站”的佳话很快传遍羊城。

 

这种敢于尝“头啖汤”的精神,催动长堤商潮。1922年,归侨蔡昌在先施几百米外建起大新公司(今南方大厦),整栋商场装设霓虹电梯,小汽车可以上楼顶,购物、美食、娱乐应有尽有。

 

南方大厦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百货、酒楼、电影等新的生活方式高潮迭起,改变了城市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观念,更激发出广州人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一时间,逛百货商店、住旅馆、看电影、下饭馆,成为广州人的时髦之举。从某种程度来说,广州人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就是从这里起步。

 

孙中山创办中央银行

长堤被誉为“金融第一街”

 

长堤之于广州,不亚于外滩之于上海,两者都是各自城市历史上的商业和金融中心,见证了城市从古代向近代转型的重要过程。

 

广州金融底蕴可谓深厚,也是近代金融潮涌之地,孙中山曾亲手在长堤创办中央银行,成为全国金融中枢。长堤也因此有了“金融第一街”的美誉。

 

走完长堤大马路、穿过海珠广场,沿江中路193号,一栋花岗岩建筑静立江畔,这里是中国工商银行广州第一营业部的办公场所。门口石碑上的“中央银行旧址”诉说着长堤金融传奇的峥嵘岁月。

 

中央银行旧址

 

 

 

20世纪初的广州城,辛亥革命之后,银号、当铺等传统金融早已不适应新的需要。当时10万元以上汇款需经外国银行之手,国际汇兑更全被洋行垄断。孙中山着手绘制银行金融蓝图。1924年8月15日,孙中山亲手创办的中央银行在广州长堤成立。

 

据文献记载,当时的中央银行,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管理制度,设立董事会。首届董事会成员包括廖仲恺、孙科、林云陔等政要名人。中央银行甫一开张,便重拳频出:发行广东银毫,统一币制,代理国库,遏制金融市场乱象。还发行军用券,保障北伐粮饷。最令人扬眉的,是开通了自主国际汇兑。可以想象,当第一笔跨境汇款不假外国人之手直达海外时,职员们相视一笑,是多么扬眉吐气。

 

 

 

 

 

 

银行兴起被誉为中国近代金融的转折点,长堤也迅速成为金融一条街。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家特许银行、地方银行、华商银行和外商银行以及各大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在长堤落地生根。1927年10月,广州市立银行成立,地址位于长堤嘉南堂东楼,后迁往长堤潮音街口的光楼。

 

此后,美亚保险广州分公司也进驻光楼。时任总经理杨新伦在回忆录中提到,西堤的光楼大厦曾是五家保险公司的营业处,美亚、友邦在三楼,联邦、泰山在四楼,四海在五楼。广州人熟知的爱群大厦,最早也是一家保险公司的办公楼。当时的长堤,可谓是银海纵横,一片繁荣景象。广州也由此成为华南最大的金融中心。

 

爱群大厦

 

1927年,国民政府在上海增设中央银行,两年后,广州中央银行改为广东中央银行。至此,孙中山在广州一手创办的中央银行完成了历史使命。它如同一枚沉甸甸的金融印章,盖在广州近代史的扉页上,也为后来的广州经济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堤之新·百年过去仍是潮流

 

 

百年长堤,风物留光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第一座城市滨江绿化广场、广州宾馆、华侨大厦等拔地而起,长堤引领城市潮流,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晴雨表。

 

改革开放后,长堤是广州人购物、生活、娱乐的好去处,热闹盛景堪称广州的“旺角”。

 

百年长堤,领时代风气之先,绵延不息。如今,广州新商圈纷纷崛起,长堤也逐渐转换历史使命,但依然潮流。

 

建起广州第一座滨江广场

成为外贸晴雨表

 

长堤大马路往东,就是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第一座跨江大铁桥——海珠桥。站上海珠桥北望,眼前是犹如肺形的绿化广场,这便是海珠广场,榕荫下常有市民下棋。这座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广场是广州第一座滨江绿化广场,被誉为当时的广州城市客厅。

 

海珠桥、海珠广场

 

海珠广场一带原为清代城外的蔬菜、水果集市,旧称菜栏和果栏,20世纪初渐成广州繁华的商贸区和密集的居民区。

 

1938年,日军空袭广州,因毗邻五仙门发电厂和当时唯一的跨江大桥,这块区域几乎被夷为平地。20世纪50年代,广州刚解放,政府迅速开展重建工作,修复被炸的海珠桥,在海珠桥北端的废墟上建成广场。因其南临海珠桥和古海珠石,取名“海珠广场”。短短几年,废墟化作滨江绿洲,甚至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往来和文化融合的新窗口。

 

五仙发电厂旧址

 

1955年秋至1956年春,广东省外贸部门在长堤的文化公园前后举行了几次小型物资进出口交流会,被誉为广交会的前奏。1957年,首届广交会在人民北路开幕,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大盛事,但当时交易场地面积太小,亟需更大的场馆。一年后,长堤侨光路崛起一座五层高的专属展馆,陈毅元帅挥毫题写“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

 

 

 

从第3届开始,广交会便迁至长堤,开启长堤对外贸易的高光时刻。侨光路展馆展出面积增至1.3万平方米,仍不能满足需求。

 

1959年,海珠广场西北侧,一栋十层高的新陈列馆拔地而起,这就是今天的缤缤广场。从1959年到1973年,广交会在这里连续举办15年29届。当时,陈列馆设有70多间交易洽谈室,每年广交会期间,银行、保险、航运、酒吧间等一应俱全,可谓是“一站式服务”的鼻祖。上海的手表、天津的自行车、广州的缝纫机……无数的中国货,从这里走向世界。

 

可以想象:每年春秋两季,海珠广场宛如沸腾的港湾,华侨指着景德镇瓷器咨询价格,德国工程师为广州柴油机点赞。这场景正是广州城的美丽风景。

 

1973年,一外国访问团,在河南的草芳围,用相机为长堤留下瞬间,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当时的广州第一高楼广州宾馆等地标格外显眼。也就是在这一年,流花展馆建成,广交会重回人民北路。至此,海珠广场南北两个展馆一共举办了32届广交会。

 

 

 

 

 

 

如今,曾经的广交会陈列馆或变身海鲜酒楼,或变身商场,成为人们购物、休闲的好去处。

 

五彩缤纷新潮地

广州旺角不夜天

 

20世纪80年代,长堤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引领广州生活潮流,美食、购物、娱乐等应有尽有。

 

1985年夏天的一个夜晚,12岁的林细坤攥着父亲的手,从河南走上人民桥,远远就能看见长堤霓虹闪烁,最后在西濠二马路的一家“人人菜馆”享受他人生的第一顿豪华夜宵,当时吃了什么,已经变得模糊,但他记得,当时的西濠二马路,无论是早晨还是夜晚,都熙熙攘攘、人流如织,仿佛是一座不眠之地。

 

“那时候,这里就有香港旺角之称”,林细坤说。这里到底有多旺?一张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的照片记下了这一场景:西濠二马路一街两旁店铺林立,“人人菜馆”“石门百货店”“立体电影院”“南国面食”等招牌五花八门。街上的女士,穿连衣裙的、穿喇叭裤的、穿牛仔裤的……潮流时尚;男士有穿笔直西装的、有穿夹克的,青春活力。

 

林细坤告诉记者,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说法,各地年轻人都来广州,男女朋友谈恋爱也都喜欢到长堤,“因为到这吃夜宵、看电影、买服装,都是很时髦的事情”。

 

位于西濠二马路南侧,紧邻新华大酒店的地方,曾经是广州电影院的售票处。回忆起这家影院,“70后”的罗先生可谓滔滔不绝。在他的口中,广州电影院是当时广州最火爆的影院。

 

广州电影院

 

“不仅放电影,还有音乐欣赏会,还是舞厅、电子游戏厅……遇到热门电影,售票处人山人海。1994年,广州电影院率先推出15米宽银幕,轰动一时。我记得刚开始放《泰坦尼克号》的时候,买到一张票都被挤得满头大汗。

 

罗先生说,“当时,附近有购物中心、数码城,很多外地人到广州,不住旅店,就到广州电影院买一张通宵票,看到天亮。”鼎盛时期,广州电影院的票房不仅位居广州第一,还多年位居全国之首。

 

西濠二马路只是当时长堤引领潮流的一角。当时的长堤,美食有三“大”家(大三元、大公、大同)等;酒店有新华、新亚、爱群等;购物有南方大厦、华夏百货等;娱乐有广州电影院、海珠大戏院等,都是广州顶流。以至于长堤竟成广州潮流生活的代名词,至今很多人仍记忆犹新。

 

新华大酒店

 

一位曾在长堤生活多年的老华侨说:“离开祖国也有30多年了,但长堤的记忆,始终深植脑海。如今广州电影院、羊城电影院、广泰来旅店、大三元酒家……这些熟悉的地方,虽已不同往日,但每次回国,一定要去长堤走一次。这里是我心里永远值得留恋的地方。

 

新旧交融再尝头啖汤

百年长堤依然是潮流

 

进入21世纪,广州新的商业地标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长堤虽然不再独领风骚,但却以新的内涵,展示出这座城市的勃勃生机:古建筑变身博物馆,广场成文化长廊,老店也焕发新活力、新商业地标不断涌现……百年长堤,历经岁月淘洗,依然是潮流。

 

在长堤大马路的起点,有一条充满岭南风味的金融街。2010年,国家开始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两年后,广州勇尝头啖汤,在长堤骑楼群里办起了全国首条民间金融街,成为民间金融改革的“试验田”。

 

民间金融街。

 

在长堤,最火的还是生活。长堤大马路258—266号的百年老店大三元酒家是街坊的最爱。

 

大三元创办于1919年,酒家取名“大三元”,源自“三元及第”,寓意“酒家榜首、食肆班头”,曾驰名省港澳,在海外华侨华人中也颇具名气。不过,之后“大三元”曾因多种原因一度歇业。2024年原址复建后,“大三元”依然是街坊的心头好。

 

中午时分,记者顺着指引,来到六楼宴会厅。厅内满满当当,等待就餐的队伍都排到了电梯口。正在排队的黄女士说:“小时候父母常带我来吃饭,现在我常带父母来。”很多人就像黄女士一样,他们所享受的,不只是美食,更是亲情和记忆。工作人员热情地为记者打印出叫号单,“您前面还有59桌在等候!”见此情景,也只好建议说,可以先去星寰广场逛一逛,再回来。

 

大三元等待就餐的食客

 

星寰广场就是位于海珠广场西侧的星寰国际,是长堤一带为数不多的临江现代大楼。与大三元的怀旧氛围不同,星寰国际设计风格充满活力与艺术气息,商场内的扶手电梯更是别出心裁,其中,有一套扶手电梯采用星河璀璨的LED环形设计,站立其间仿佛置身于梦幻星河之中。

 

“90后”林良就在这里上班,闲暇之余,他最喜欢通过这梦幻手扶梯,到露天观景台,一边享受美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珠江美景,生活原来也如此美好。

 

记者站上露天观景台,海珠广场、海珠桥、广州塔、猎德大桥……两岸美景,一览无余。广州金融街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星寰国际是由港商打造,很多侨资机构也在这里办公。

 

星寰商业中心

 

100多年前,华侨、港商开启了长堤的繁华,很多建筑到今天依然是地标,见证了广州深厚的华侨文化底蕴。这也是华侨博物馆落户于此的原因。

 

2021年,位于沿江西路183号的原五仙门发电厂,活化为广州华侨博物馆,成为全国首家利用百年老建筑建设的华侨专题博物馆。古建筑变身博物馆,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成为长堤的新角色。同样在这里,广东邮务总局旧址被辟为广州邮政博览馆,粤海关大钟楼成为海关博物馆……

 



入夜的长堤依旧充满生机与活力。

 

如今,华灯初上,当游船从西堤码头缓缓驶出,乘客不仅能沉醉于珠江两岸四季常青的蓬勃生机,更能领略长堤这幅堤与城、堤与人,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绝美画卷。

百年长堤,继续潮流。

 

e600eb1d1f6863ad41668725dd61468.png

出品/许芳

策划/关雅文、周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忠安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廖雪明

海报文案/张宇

海报设计/曾鸿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