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日报发表《“机器人谷”效率:“上午设计图纸,中午楼下加工,下午拿到样品”》一文,深入采访调研深圳“机器人谷”这片充满未来感的谷地,探寻其崛起的密码。
在中国民营经济的版图上,深圳是一座“用创新书写奇迹”的城市。而深圳的机器人产业,正展现千亿级集群的爆发力。2023年,深圳凭借1797亿元的机器人行业产值拿下全国第一。2024年,深圳机器人企业数量达7.4万家,产业链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深圳还诞生了越疆、优必选、众擎、普渡等一批享誉全球的翘楚企业。深圳民营经济为何能批量孕育出全球机器人头部企业?也许答案就藏在一条狭长的“创新走廊”中。
深圳南山区留仙大道沿线的“机器人谷”一带。
在深圳市南山区北部的阳台山与塘朗山之间,一条沿留仙大道铺展的狭长谷地,每天都在上演着令人惊叹的“机器进化”奇观——机器人能像武林高手般完成前空翻,能化身咖啡师精准调制拿铁,能贴身辅助、帮人轻松攀登高山,更能在工厂流水线与工人默契协作……这里,就是被誉为汇聚全球机器人产业生态创新要素的深圳“机器人谷”。
越疆科技:咖啡机器人变身金牌拉花师
十年前,深圳市科创委为越疆科技提供百万资助。如今,越疆攻克三项“卡脖子”技术,国产化率达100%,机器人应用场景从工业延伸至家庭。
深圳市南山区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新硅谷”,“机器人谷”就坐落在南山的北部片区。从硬核科技到网红产品,这条狭长谷地可谓群星璀璨:越疆科技、速腾聚创、优必选等机器人产业链上市企业以及肯綮科技、云鲸智能、普渡科技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近10所高校院所在“谷内”聚集,更有一大批机器人企业沿着峡谷向外延伸布局,引领深圳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机器人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
机器人“入厨房进工厂”
早上9时,记者在被誉为“协作机器人第一股”的越疆科技喝到了当天的第一杯咖啡,杯中漂亮的爱心拉花,正是咖啡机器人娴熟地模拟金牌拉花师的结果。
越疆发布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Atom。
在越疆展厅,记者见到了其今年3月推出的业内首款“灵巧操作+直膝行走”的全尺寸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Atom。这款机器人专为复杂操作任务而生,具备多项领先技术。它不仅“入得厨房”——自主地做早餐,完成倒牛奶、水果摆盘、烤面包、烤培根、早餐摆盘等一系列复杂操作;也“出得厅堂”——在公司前台接待客户,完成倒咖啡、送文件、取快递等任务;甚至还能“进厂打工”——面向数以千计用工量的车厂组装备料环节,灵活的手指可适配各种工艺场景。目前,越疆已与国内一线车厂、电子制造厂、咖啡奶茶店开展场景合作,Atom实现批量生产和全球交付。
越疆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Atom在制作早餐。
越疆科技副总经理刘主福告诉记者,越疆曾经历五次搬家,但始终“坚守”在“机器人谷”里,这背后是一个历经10年的创业故事。2015年前后,毕业于山东大学的刘培超辞掉中国科学院的工作,南下深圳。越疆机器人的创业灵感源于一次实验室里的观察,越疆科技创始人刘培超说:“研究人员常因为重复性工作而浪费精力,我们就想,为何不开发一只机械手,让科研人员解放双手,专注创新?”
他找来校友组成5人“创业团队”,尝试做机器人研发。在深圳南山一间不到40平方米的公寓里,刘培超白天上班,晚上在客厅和团队一起研发样机,越疆的首个产品就在这样的场景下诞生。
2015年,团队研发出第一代桌面级四轴协作机器人,这款机器人承袭刘培超最初的想法——用科技解放双手,并在全球最大的众筹平台上迅速走红,团队一个月内收到1000多台机械臂订单和5000多封网友的邮件。大家决定把这份事业做下去,于是成立了越疆科技。
曾获深圳市科创委百万资助
刘主福说:“2015年是越疆创业第一年,在最艰难时,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以下简称‘深圳市科创委’)为我们提供了第一笔100万元的资助,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这十年来,作为南山区培育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越疆科技在研发、政策、产业用房保障等方面都得到了深圳和南山的支持。”这种“扶早扶小”的做法在深圳并非个例,它帮助越疆成功站稳了脚跟。
那时的机械臂行业有四大“卡脖子”技术,其中一项已被国内其他公司攻克。如今,越疆攻克了另外三项“卡脖子”技术,实现了机器人核心技术及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关键零部件自研率达90%,国产化率达100%,产品获得CES创新大奖、iF创新设计奖、红点奖等国际大奖。
越疆的产品正从工业场景逐渐延伸到商务场景和家庭服务场景。最先落地的是工业场景,因为在工业场景训练机械臂可以达到很强的规范性。然后是商业场景,以奶茶店为例,员工每天要制作上百杯奶茶,机械臂可以接手这样的重复性工作,让员工跟顾客沟通。最后是家庭场景,未来机械臂能走进家庭,帮人类做饭、做家务。
众擎机器人。
众擎科技:从“走路最像人”到前空翻破世界纪录
众擎科技研发出全球首款前空翻机器人得益于深圳创新的土壤、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以及高效协同的供应链能力。这些不仅极大提升了机器人产品从概念到落地的效率,而且能最大程度节约成本。
众擎科技是“谷”内的新生力量,成立不到2年,产品实现从研发创新到规模量产的飞速成长。
三次创业瞄准机器人
今年2月,众擎科技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特技”。在展示视频中,其人形机器人SE01屈膝、摆臂、腾空——一个标准的前空翻动作,在空中画出完美弧线,落地时仅轻微晃动便稳住身形,随即切换成自然步态行走。这一动作看似简单,实则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在运动与灵活性方面达到了新高度。
众擎机器人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
众擎科技联合创始人兼市场负责人姚淇元表示,前空翻的实现难度远超后空翻,对机器人的动态平衡、瞬间加速和精准落地提出了极高要求。相比后空翻,前空翻的重心控制更复杂,机器人需在腾空时调整姿态、克服惯性,并通过传感器实时修正动作轨迹,确保落地的稳定性。众擎团队将自适应行走算法与高动态运动控制系统纳入统一训练框架,通过协同优化步态适应性与动态控制精度,确保机器人在落地后能瞬间切换到行走模式,展现出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力。
曾经有人说过,“当机器人学会前空翻时,中国智造正在完成一次漂亮的‘起跳’。”对于众擎科技创始人、董事长赵同阳来说,这一次机器人“起跳”是他的第三次创业,也是最疯狂的一次。
从2012年物联网创业为机器人梦蓄力,到2016年首次创立机器人公司探索双足技术,赵同阳的创业始终围绕“做有灵魂的机器人”这一目标。即使经历资金短缺、技术转型甚至管理层收购,他从未偏离方向。
“2023年10月,我离职出来第三次创业,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再不做就来不及了。”赵同阳表示,“第三次创业的启动资金就是前些年的积蓄,其中包括孩子的学费和家庭生活费。我从没想过不做人形机器人,我把这当作最后一次创业,当时在朋友圈写道:要么认输,要么站起来。”
本地供应链降低研发成本
众擎团队最初就有共识,不做技术跟随者,不做常见的“弯着腰、跺着脚、碎步前行”的机器人,要做步态稳健优雅、像人一样灵动的机器人。为了研发人形机器人,三十多名工程师顶着高压加班,终于在去年10月24日正式推出了第一款完整形态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SE01。甫一亮相,SE01就凭借“走路最像人”的拟人自然步态出圈海内外,之后几乎每天都在快速调整迭代升级。
“深圳拥有全链条产业生态及完善的硬件供应链,企业所需的伺服电机、传感器、控制器等关键组件,都能在本地快速匹配到,有助于大幅降低研发成本。”赵同阳表示,得益于深圳创新的土壤、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以及高效协同的供应链能力,企业不仅能极大提升机器人产品从概念到落地的效率,而且能最大程度节约成本。
自去年第三季度起,该公司已密集发布4款不同形态的机器人产品,产品矩阵不断扩充完善。在量产方面,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强大的供应链支持,众擎机器人刚推出的新品已收获百余台订单并按计划交付,预计在2025年量产千台,将有力推动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推广应用。
肯綮科技:“登山神器”泰山走红,一次续航两万步
南山区千亿扶持计划适配企业不同阶段,为企业提供支持。肯綮科技研发团队十年磨一剑,迭代上百次,外骨骼机器人“π”成为“登山神器”。
今年春节期间,一段游客借助“机械装甲”轻松攀登泰山的视频在网上火了。视频中,来自深圳肯綮科技的外骨骼机器人“π”凭借强大的助力功能,被网友们称为“赛博外挂”。
游客佩戴辅助登山的外骨骼机器人。
1分钟穿戴“登山神器”
这款自重仅1.8公斤的外骨骼机器人设计精巧。市民用束带将其固定在腰间,通过支撑杆连接腰腿部,1分钟即可完成穿戴,随后用手机扫码小程序启动设备,轻松开启“外骨骼”助力行走的神奇体验。
据肯綮科技CEO余运波介绍,实验室数据显示,穿戴该设备登山能减少30%的耗氧量,极大减轻身体负担:“上山时它能推着你,让走坡地和走平地没多大区别;下山时它能控制速度,让膝关节有所缓冲。”
该外骨骼机器人的出色表现,得益于“伺服驱动控制”与“自学习运动增强AI算法”等核心技术,使其能实时感知用户动作,无论是平路行走还是爬坡、下坡,都能迅速做出反应,提供精准动态助力。它配备高性能电池组,一次充电续航3个多小时,支持行走14公里(约2万步),能满足游客一天的游玩需求。
这款“赛博外挂”背后,是肯綮科技十年磨一剑的研发之路。2015年,肯綮科技成立。余运波介绍,公司产品每年近10次更新迭代,至今迭代上百次,才打磨出今年春节爆火的登山外骨骼产品。
“最初,我们想打造全身穿戴的‘钢铁侠’式外骨骼,但做出的产品重达20多公斤,穿戴十分复杂。”他回忆道,“在追求‘大而全’的道路上,我们探索了5年,最终意识到此路不通。我们通过转变思路,用巧劲聚焦轻量化、局部化设计,产品不仅变轻便、成本降低,体验感也更好。”
2021年,“π”外骨骼机器人的“爷爷辈”产品一经推出,便与登山场景一拍即合,于泰山开始试用,经过三年多的持续迭代减重、优化算法,新款产品在泰山试运营。
在轻量化方面,研发团队发现单纯通过替换材料,设备减重效果有限,于是团队凭借自研的专利技术,实现了一个马达完成两个马达的能效,从而大幅降低了成本和重量。
外骨骼机器人必须紧密贴合和服务于人的运动习惯。为此,产品除AI学习外,还经过了数千人的临床体验数据采集和训练。团队通过不断优化算法,让设备能根据人的细微动作判断行走意图,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行走助力。
千亿扶持计划破解融资难
创业公司普遍面临融资难题,好在借助深圳及南山区的政策支持,肯綮的第一轮融资已接近完成。作为南山区千亿扶持计划的受益者,余运波对扶持计划适配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支持模式印象深刻。“这种‘耐心资本’让我们能沉下心搞研发。”
这一计划对小微企业、新兴行业和概念企业的催生作用显著。深圳南山区于今年3月发布了《支持科技型企业千亿融资计划》,旨在通过“股权+债权”双轮驱动,帮助初创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依托企业信用数据和政府性融资担保,实现从信用白名单到精准放款的全链条金融支撑。截至今年5月末,首批共7305家企业纳入南山区科创融资白名单,根据合作金融机构反馈,白名单内的646家次企业的新批复授信额度达306.78亿元。
普渡科技:撕掉二维码,坐稳服务机器人头把交椅
全球平均每卖出4台商用服务机器人就有1台“普渡造”。普渡科技海外业务占八成,让中国“智造”机器人走向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出海冠军”普渡科技,是“谷”里另一家明星企业。沙利文(Frost&Sullivan)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这家深圳企业在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占有率超23%,意味着全球平均每卖出4台商用服务机器人,就有1台是它制造的。目前,这家服务机器人出海冠军企业的海外业务占八成,业务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猫耳造型的“贝拉”在国外还成了网红款机器人。
普渡人形机器人D9和猫耳送餐机器人。
把服务机器人送进海底捞
2016年创立普渡科技是张涛的第三次创业,随着近年来无接触配送机器人认可度提升,公司取得快速发展。专注于在餐饮场景落地,张涛把服务机器人送向海底捞、必胜客,也送向全球市场。
“工业机器人发展最早、行业最成熟,非标自动化的行业特点明显。家用机器人偏家电,技术门槛不那么高。商用机器人虽起步晚但发展空间大。”张涛认为,商用机器人作为标准化产品,可以升级算法,降低对核心零部件的要求,且可以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2016年之前,市场上主流的定位导航方式是在地上铺磁条,之后则是在天花板贴二维码。张涛着手定位导航的探索,这就让送餐机器人落地应用前不再需要贴二维码,而是通过算法自主提取天花板上的特征,实现精准送达。如此一来,普渡配送机器人的场景适应性和灵活性大大提升。2017年,公司产品刚推出来,就拿到了德国红点至尊奖;后来同大客户海底捞携手,从几十台机器的试投放,发展到几千台的规模化合作。
普渡发布的业内首款商用人形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闪电匣Arm。
工厂将年产10万台机器人
今年3月,普渡机器人发布了业内首款类人形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闪电匣Arm,因其解决酒店、楼宇、餐饮等真实场景问题的超强能力,备受行业关注。不同于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行业玩家,普渡所具备的复杂硬件的工程量产能力,为未来类人形和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和商业化提供了强大的优势基础。
如今,普渡已构建覆盖服务配送、商用清洁、工业配送三大主线的产品体系,是业内产品线最丰富和完整的服务机器人企业之一。去年8月,普渡的超级工厂开始投产,预计满产后每年能生产10万台机器人,这意味着,未来这家中国服务机器人企业将以每天近300台的速度将“中国智造”机器人发往世界。
筑巢策
“三券”体系为企业创新预付“首付”
回溯深圳“机器人谷”这片创新走廊的创业史,十年前已孕育产业崛起的种子——2015年,当越疆的机械臂与肯綮的外骨骼从实验室破茧时,这里还只是普通街道;待到2016年普渡成立与众擎科技创始人、董事长赵同阳二次创业时,这条狭长谷地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已悄然快速成型。
投贷联动不占股对早期企业友好
政策扶持、产业链配套、人才集聚在机器人谷完美交汇,最终将这片创新热土打造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
“要让种子长成参天大树,需要的不是即时收割的镰刀,而是静待花开的耐心与持续耕耘的信念。”赵同阳总结道。
今年以来,深圳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重磅出击,连续发布关于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和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等系列行动计划,为新产业新风口点燃加速引擎。
2025年2月23日,在深圳“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发布会上,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主任林毅介绍,深圳未来将继续加大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开放100个应用场景、设立100亿元专项基金等,进一步推动产业创新与发展。
今年3月,深圳市南山区也发布了《支持科技型企业千亿融资计划》,建立“3+1”白名单体系,首批纳入7305家科技企业,通过“信易贷”平台打通77个部门的30亿条数据,破解融资难题。
这一计划中的投贷联动模式对早期企业尤为友好:投资与贷款并行,且不占用股权,企业发展良好后,投资方再以更高估值进入。同时,贷款、融资、转股等多种形式适配企业不同发展阶段。

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脑机接口机器人帮助病人手指关节康复。
大湾区供应链提供强大助力
“上午设计图纸,中午发给楼下加工厂,下午拿到样品调试。”越疆科技副总经理刘主福描述的“当日闭环”,是深圳供应链效率的生动写照。越疆十年搬了五次办公室,始终没离开南山的“机器人谷”,看中的正是这里的产业链配套,这种“设计—打样—测试”的当日闭环能力,能大幅提升产品迭代创新效率。优必选创始人周剑曾提到,“就拿定制一个齿轮来说,能生产符合我们要求的产品的企业在深圳遍地都是,各项零件生产算下来不仅效率提升50%以上,而且费用也能节省约30%。”
目前,南山、龙华、坪山等地已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到应用”的完整链条。大湾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也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了强大助力。“得益于深圳及周边的制造业优势,小到每个零部件的设计、加工、装配,我们都能得到快速响应。”众擎科技联合创始人兼市场负责人姚淇元介绍,借助大湾区良好的生态和供应链的高效协同,公司能够实现快速下料回料并最终完成整机装配,极大缩短了机器人产品从概念到落地的时间,有效帮助企业抢时间、占先机。
肯綮科技CEO余运波表示:“我们生产制造的产品涉及几十家供应商,基本都来自大湾区。”比如,从东莞的塑料开模、广州花都的服装穿戴生产、惠州的整机组装到深圳的研发和品控,大湾区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加速了外骨骼机器人产品的快速规模化生产。得益于此,“π”系列机器人的基础版售价6000多元,高配版不到9000元,远低于国外上万美元的同类产品。
锁定五大关键技术赛道攻坚突破
面向未来,深圳正聚焦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推动深圳机器人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根据《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到2027年,深圳将在具身智能机器人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包括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等。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
《行动计划》精准锁定五大关键技术领域,直指产业“卡脖子”难题。在核心零部件方面,深圳聚焦高能量密度微型电机、多模态传感器和轻量化电池研发,这些都是影响机器人性能的基础元件。AI芯片领域则瞄准专用架构设计,支持多模态大模型推理加速,推进国产化替代。
最具代表性的是仿生灵巧手技术。深圳集中资源突破仿生精细化结构、轻量化高强度材料与类肌肉驱动技术,研发高载荷、高灵活性的多指灵巧手,并攻克手—眼—脑协同的控制算法。
在攻关机制上,深圳创新采用“揭榜挂帅”“项目经理人制”等模式,分阶段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这种不问出身、唯求结果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创新活力。
引凤经
为初创企业梯度配置办公空间、降低创业成本
深圳吸引机器人产业人才的策略直接而有力。2025年3月,南山区发布《重点产业人才支持行动操作规程》,对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青年骨干给予最高60万元的奖励:奖励对象年龄需在40周岁以下,近一年工资薪金不低于30万元。近一年工资薪金达到100万元以上的高端人才,仅此项就能获得25分的人才积分基础分,且随着薪资增加可累计至最高100分。
2025年,深圳将高校应届毕业生来深求职免费住宿天数从7天延长到15天,并承诺“想方设法为来深人才提供‘一张床、一间房’”。
创新创业生态构建上,深圳打造了“只收梦想不收租金”的特色空间。全市创新型产业用房总面积达933万平方米,市区联动推出不少于400家孵化器、众创空间,总面积1600万平方米。这些空间为初创企业梯度配置“一张办公桌、一间办公室、一层办公楼”,大幅降低创业成本。
“深圳有浓厚的创业氛围,英雄不问出处,谁能做出真东西,谁就能获得大家的认可,我非常喜欢这种价值观。”生境科技CEO、创始人刘紫东表示。这位95后创业者的经历是深圳“只收梦想不收租金”的生动注脚。2023年,他选择扎根深圳南山开启创业之路。其团队得到中国工程院孟建民院士和深圳科创学院李泽湘教授的培育孵化,随后其公司进驻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大模型AI生态社区“模力营”,享受每年最高100万元的算力补贴、两年免租等优惠政策。
创业期间,其团队自研的3D合成数据平台,既能即时生成人居3D设计空间,又能显著提升机器人在路径规划、视觉识别等任务中的训练效果,使得公司备受投资者青睐。在深圳,这样“英雄不问出处”的创业故事,正随着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不断涌现。
15分钟车程配齐关键零件
上下游企业当天测试迭代
从留仙大道到西丽湖畔,这片狭长地带孕育着改变世界的力量。从越疆的协作机器人到众擎的人形机器人,从普渡的服务机器人到肯綮的外骨骼产品,深圳“机器人谷”的故事还在继续。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通证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恩汉博士说:“在政策支持、人才资源和产业链配套这三大关键要素上,深圳为‘机器人谷’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深圳对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机器人的高度重视,也使得机器人企业及相关研发机构在此集聚,有水到渠成之势。”
李恩汉博士认为,深圳能够形成“机器人谷”,首先是政策的强力推动。深圳很早就开始布局机器人产业,着力打造创新载体。比如南山智园作为重要平台,积极吸引机器人企业入驻,并通过一系列创新政策增强园区吸引力,有效促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其次,人才要素高度集聚至关重要。“机器人谷”汇聚了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机构为机器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最后,完备的产业链配套是核心优势。深圳拥有非常成熟的机器人电子硬件供应链体系,对于“机器人谷”内的企业而言,通常能在15分钟车程内配齐生产所需的关键零部件,这不仅显著提高了创新效率,也大幅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
李恩汉博士指出,“机器人谷”内集聚的企业,生动体现了深圳民营企业的“敢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一方面源于深圳的市场环境,激励企业投入创新并追求回报。深圳的民营企业敢于将大量研发资金投入到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上,正是因为它们相信创新投入能带来相应的产出和收益。另一方面,“机器人谷”本身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反映了深圳企业上下游紧密联动的特点。从上游高端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中游机器人整机制造,到下游应用场景开发,已形成良好的企业互动生态。新产品上午开发出来,下午就能在上下游企业进行测试和研发迭代,这种高效的协同配合是深圳民营经济的显著特征。此外,深圳民营企业对市场需求反应极其迅速。无论是在智能制造还是高端服务领域,哪里有对机器人的需求,哪里就有深圳机器人企业的身影,这种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同样是深圳民营经济的鲜明特色。
未来关键在于从“单点创新”升级为“系统级进化”
今年4月下旬,在深圳举办的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上,面对深圳构建的完整机器人产业链,前来参观的德国VDMA协会代表团称赞:“在其他国家需要半年的供应链匹配,这里两周就能搞定!”
这种让欧美同行感到惊叹的速度背后是深圳依托大湾区构建的从材料、设计、软件、核心零部件到系统集成、场景应用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民营企业是这条产业链绝对的主力军,比如,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上,有生产微型驱动系统的兆威机电、生产激光雷达的速腾聚创;在控制系统上,有生产伺服系统的汇川技术、生产步进系统的雷赛智能;在人工智能上,有持续投入混元大模型的腾讯;在场景应用上,有汽车龙头比亚迪;再加上整机企业众擎、优必选等。密集的产业集群使得深圳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最高超90%,供应链本地化率最高达60%。也因为这条产业链的存在,才有了深圳独有的机器人“15分钟配套生态圈”。
夏澜机器人是由数字华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交互型人形机器人。
完整的产业链造就了高效的智造能力,确保了机器人企业具备相当的市场韧性,也加快了产品的迭代速度,使得企业市场适应性明显提高。目前,机器人产业还处于商业化前夜,产品的迭代周期显著缩短,呈现出“技术突破加速、产品更新频繁、场景渗透深化”三大特征。对百舸争流的机器人企业来说,产品迭代速度是衡量它们技术演进和市场适应能力的关键指标。
“上午设计图纸,中午楼下加工,下午拿到样品”,这种效率可谓全球罕见。有业内人士称,深圳机器人产业迭代速度的典型表现是:技术突破周期比国际同行快30%以上,产品市场化速度快50%以上。未来机器人产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将迭代能力从“单点创新”升级为“系统级进化”,这将重新定义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
20世纪80年代,深圳国贸大厦三天一层的建设成就了著名的“深圳速度”,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奇迹的典型象征。在今天,“深圳速度”不仅体现在生产效率上,更体现在技术研发、产品迭代、市场优化上,既体现了“快”,也体现了“高”,是高质量发展下的“速度”。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