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贵州铜仁,层峦叠嶂间云雾缭绕,宛如轻纱曼舞。蜿蜒的山路间,一抹亮丽的“东莞蓝”划破朦胧山色,格外醒目。——那是“广东好人”、东莞市政协委员刘小伟和东莞公益助学团队的身影。7月12日至13日,这位55岁的医者带着2万元善款,第五次踏上这片土地,将助学金亲手交到17名困境学子手中。在江口县怒溪镇的捐助现场,一名学子攥着他的掌心,怯生生却清晰地说:“叔叔,你就像我爸爸一样。”这句带着稚气的话语,恰似一滴晨露落进心湖,漾开了跨越千里的温情涟漪,也映照出刘小伟三十载公益路上始终滚烫的初心。
深山里的“掌心温度”
“孩子,别怕,有困难我们一起扛。”在江口县怒溪镇的捐助点,刘小伟俯下身,轻轻拍了拍受助男孩的肩膀。眼前的男孩是一名孤儿,接过助学金时,小手却紧紧拉住了他的掌心。当“你就像我爸爸一样”这句话从孩子口中说出时,刘小伟的眼眶瞬间湿润了。他想起自己年少时曾是代课老师,见过太多孩子因贫困困住梦想的无奈,“那一刻突然觉得,所有的奔波都值了。”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捐赠,从东莞到铜仁,千里车程里,刘小伟和东莞公益助学团队的成员们颠簸在盘山路上。7月12日抵达铜仁后,他们马不停蹄奔赴10县的多个乡镇,从碧江区漾头镇到松桃县大坪场镇,从印江县罗场小学到玉屏县田坪镇,足迹踏遍10余个村寨。在怒溪镇,他不仅给17名困境学生发放助学金,更拉着孩子们坐成一圈,听他们讲校园趣事、谈未来梦想。
这场跨越千里的助学行动,本就是一场“爱心大合唱”。由东莞市爱莞家公益服务中心、益起来公益服务中心等近20家机构联合发起的“十县百村千人”计划,要在未来3年帮扶铜仁10县200余个村庄的1000名困境学子,通过“经济资助+学业护航+心理赋能”的三位一体模式,为孩子们铺就从小学到高中的成长路。而刘小伟,正是这场“合唱”里最坚定的“声部”之一。
在7月12日晚的铜仁体育馆,首批36万元助学金发放仪式上,刘小伟与朱芳雨、汤超荣等10人被授予“公益助学先锋”牌匾。当他接过牌匾时,台下掌声雷动。这份善款凝聚了东莞20余家公益机构、爱心企业和数百名志愿者的心血,也是刘小伟多年来“聚沙成塔”公益理念的缩影。
医者仁心铺就公益路
刘小伟的公益底色,早已融入他30年的医者生涯。1989年从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他在东莞市石碣医院工作18年,凭着“能用常规药就不用高价药”的原则,成了患者口中的“石碣最美医生”。2008年,他辞职开办“石碣小伟诊所”,更是把“医者仁心”刻进了日常——为患者准备免费的午餐晚餐,累计惠及10万人次;为经济困难的患者减免费用,总额超300万元。
“刘医生的诊所,是我们的‘帮助站’。”石碣镇居民李阿姨至今记得,2015年她丈夫患病,家里凑不齐医药费,是刘小伟坚持先治疗后付费,还悄悄减免了大半费用。这样的故事,在石碣镇俯拾皆是。为了方便群众就医,当地政府甚至专门设立“小伟诊所”公交站。
正是这份对“弱势群体”的天然关切,让他的公益之路从诊室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出身于广东河源龙川县教育世家的他,父辈和妻子都是教师,自己也曾当过代课老师,“教育能改变命运,这是刻在我骨子里的信念。”2012年起,他陆续为石碣镇教育管理中心、6所中小学、西藏林芝、云南昭通、贵州铜仁等地捐资超2000万元,帮助近2万名困难学生——从单亲家庭的孩子到残疾学生,从孤儿到病患学子,他的资助名单早已写满了厚厚的几本台账。
在老家龙川县细坳镇,他资助的3名贫困学子全部考上大学。“去年有个孩子回来看我,说要像我一样资助家乡的孩子。”刘小伟笑着说,这是公益最动人的“循环”。他为龙川县细坳中学捐建50万元科技馆,让山区孩子第一次摸到3D打印机;为石碣四海学校设立50万元“扬长教育”奖教奖学金,鼓励老师用心培育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就连《东莞时报》莞邑少年周刊,他也一口气捐赠700份,“让孩子们通过报纸看看外面的世界。”
而铜仁,早已是他公益版图里的“老地方”。从2018年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他的足迹就留在了江口县的深山、玉屏县的村寨。“第一次来的时候,看到有孩子放学之后还要帮忙干农活,心里像被针扎了。”他当即决定,要把助学行动长期做下去。这一次,是他第五次赴铜仁,2万元善款虽不算巨额,却是他从诊所收入里一笔笔攒下的心意,“钱要花在刀刃上,孩子的未来就是最锋利的‘刀刃’。”
“首批助学金发放只是起点。”东莞市阳光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刘广湘介绍,未来三年,助学行动将通过“三维评估模型”(家庭经济、学业需求、心理健康)为学子定制成长计划,配套线上课业辅导、双向研学实践等服务。铜仁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则表示:“这种‘造血式’帮扶,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从医者仁心到公益大爱,刘小伟用30年的坚守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传奇。在贵州铜仁的群山中,他播下的不仅是善款的种子,更是希望的火焰。那句“你就像我爸爸一样”的童言,成为他公益路上最珍贵的勋章。山海相连,莞铜同心,刘小伟的故事,仍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