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能拿到工资,晚上能睡个安稳觉,这日子终于有盼头了。”站在大朗镇一家电子厂的车间里,曹哥搓着手上的薄茧,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几个月前,他还和小曾蜷缩在大朗街头的桥洞下,靠捡拾废品度日;如今,在镇公共服务办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帮扶下,他们不仅有了稳定工作,更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
在东莞这座制造业重镇,大朗镇用一张由民政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共同编织的社会救助网,将温暖送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从24小时不打烊的救助窗口,到风雨无阻的街头巡查;从为流浪者筹集返乡路费,到帮失业者对接就业岗位,这份“家门口的温暖”,正让越来越多困境中的人感受到城市的善意。
街头巷尾的“温度巡查”:
不让一个人在困境中独行
凌晨五点的大朗,天刚蒙蒙亮,“让爱回家”公益组织的志愿者老李已经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巷陌间。车筐里放着面包、矿泉水和救助指引单——这是他参与大朗镇“周四巡查日”的第87个清晨。
“越是别人想不到的角落,越可能藏着需要帮助的人。”老李说。在大朗,镇公共服务办联合“双百”社工、“莞爱”公益中心等组织,每周四雷打不动开展特殊群体巡查;极端天气时,巡查频次加密到每日一次。废弃厂房、桥洞、公园长椅等常人避之不及的地方,是巡查队员最熟悉的“战场”。
今年5月,蔡边村的榕树下,巡查队员发现了蜷缩的流浪女子。她头发打结如枯草,衣服沾满泥污,见到人就往树后躲。“大姐,我们不是坏人,给你带了点吃的。”志愿者小周蹲下身递过盒饭,慢慢打开话匣。
核实身份的过程像一场“接力赛”:公共服务办通过人脸识别确认身份,村委联系到她湖南的家人,“双百”社工梳理出她的困境——因家庭矛盾离家,老父重病,凑不齐返乡路费。
镇公共服务办的龙启亮在志愿者群发起筹款,两小时内32位爱心人士捐出2800元。送她去车站时,志愿者买了新布鞋和防晒帽,女子握着志愿者的手,眼泪掉在鞋面上晕开湿痕。
去年冬天,巡查队在废弃楼房发现63岁的谢某。他蜷缩在水泥地上,右腿扭曲,身下只垫着破报纸。“我从小被拐,前段时间从楼上摔下来……”他声音微弱。
那个夜晚,120救护车鸣笛而至,工作人员背着谢某从楼梯挪下,寒风吹透外套,额头却渗着汗。“他说自己没家,我们就当他的家人。”之后三个月,工作人员每周去医院看望,帮他联系寻亲平台,陪他康复。虽身世未完全查清,但他不用再独自忍受伤痛。
“巡查不只是发现,更是一种回应。”镇公共服务办负责人说,点滴帮助都是想让困境中的人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扛,这座小镇有人惦记你。”
多方联动的“爱心拼图”:
让每一份善意都能精准抵达
“叮铃铃——”大朗镇公共服务办的救助热线响起,电话那头急促喘息:“我在巷头村公园,钱包被偷,回不了家……”接线员记下地址,按下联动键:“巷头村村委吗?有位求助者在公园,请接应……”
这个24小时热线是救助网的“神经中枢”,从接求助到派人抵达平均不超40分钟。支撑效率的是民政、公安、村委、社工、志愿者组成的“联动网”,让救助从“被动等待”变成“主动拥抱”。
“让爱回家”的志愿者老张,手机存着300多张流浪者照片,标注着特征。今年1至6月,这些细节让18位流浪者找到家人,最快的36小时就团聚。
“有些流浪者记不清家在哪,我们就一点点抠信息。”老张说,曾有位大爷只记得家门口有石桥和大榕树。志愿者比对周边石桥,在惠州博罗找到地点,帮他与分别12年的女儿重逢。女儿抱着父亲哭了半小时,志愿者抹泪道:“这就是让爱回家的意义!”
社会力量让救助方式更丰富。今年夏天,一位精神障碍女子在广场徘徊,激动时撕扯衣服。镇公共服务办启动“医疗救助绿色通道”:民警维持秩序,“双百”社工安抚,志愿者联系精神科医生,两小时完成送医。助爱公益中心还为她筹了3000元医药费。
“单一部门力量有限,大家拧成绳就能解决难题。”龙启亮的救助台账显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5人次,协助20余名精神疾病高危人员救治,帮6人解决返乡路费。背后是23家公益组织、500多名志愿者的付出。
一次,为帮云南籍流浪者凑路费,志愿者街头义卖:有人捐图书,有人带手工艺品,小吃店老板送糖水。一位小学生把零花钱放进捐款箱:“希望叔叔早点回家。”最终凑齐路费还多500元,志愿者买了书包文具托他带给家乡孩子。
从“救急”到“扶志”:
让每一份新生都有坚实依靠
“曹哥,这个零件焊接角度要再调一下。”在大朗一家五金厂,老师傅指导着曹哥。三个月前,他还是连简历都不会写的流浪者;如今,他熟练操作机床,还被评为“月度进步员工”。“是政府和志愿者给了我勇气。”曹哥曾因创业失败躲在街头,巡查队员发现他时,他正发高烧躺路边,“迷迷糊糊中,有人盖被、喂水、送医。”
大朗救助体系中,“救急”是第一步,“扶长远”是目标。针对有劳动能力者,镇公共服务办联合企业开辟“就业帮扶绿色通道”,从技能培训到入职跟踪全程指导。
小曾就是受益者。他赌气来东莞,刚下火车就丢了身份证和钱包,只能流浪。工作人员帮他补办证件,依他“喜欢动手”的特点,推荐去电子厂做学徒。“第一个月发工资,我给爸妈转2000块,他们在电话里哭了。”现在他已能独立操作生产线,交了新朋友。
今年1至6月,大朗通过就业帮扶让32人找到工作。镇公共服务办与企业约定:首月给保底工资,前三月“师傅带徒弟”。龙启亮说:“我们不仅帮找工作,更帮守住工作。”曾有求职者因内向被误解,工作人员请社工去厂里做人际沟通讲座,帮他融入。
对暂时无法就业的特殊群体,大朗有“持续关爱机制”。68岁的张奶奶无儿无女,中风后半身不遂,巡查时被发现独自躺出租屋。镇公共服务办帮她申请低保,协调志愿者每周三次上门:买菜、打扫、聊天。“现在每周都有人来看我,比亲人还亲。”她床头台历圈着上门日子。
从街头巡查到心理疏导,从临时救助到长期帮扶,大朗救助网向“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延伸。镇公共服务办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让困境中的人活下去,更要让他们活得有尊严、有希望。”
夕阳西下,大朗街头亮起路灯。龙启亮走出办公楼,见志愿者陪着老人散步——那是刚被接回的谢某,虽在康复,脸上已有笑容。
不远处的救助窗口灯还亮着,电话随时等待求助。这盏灯和路灯一样,在夜色里散发温暖。
在东莞,这样的光还有很多。它们微弱却能照亮困境之路,零散却能汇成温暖的河。点点滴滴的善意,让“慈善莞”底色更亮,让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知道:无论多难,总有门为你开,有手向你伸,有温暖在“家门口”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