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社区东川创意产业园成为区域发展新亮点
■东城下桥大厦
■立新旧锡边城中村改造项目效果图
■柏洲边松岭公园社区康体建设项目
■焕新升级后的广东莞泰保安服务有限公司
■改造后的广东谦元建设有限公司
■桑园社区中集国际数科城
■火炼树城中村改造项目火热进行中
集体经济是基层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载体。然而,如何提质增效和推动多元发展,仍是不少地方集体经济发展中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东城街道各社区全力推动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集体资产监管模式,促使集体经济呈现出良好运行态势,经营效益得到显著增长,强基固本促增收工作也稳步夯实,为基层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年深耕,硕果累累。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集体经济“加速跑”,多个社区的改造项目相继完工,实现华丽蜕变,一条做大做强集体经济“蛋糕”、鼓起群众“钱袋子”的新路径正清晰铺展。
提质增效
夯实“发展基石”
走进火炼树城中村改造项目现场,机器轰鸣、塔吊林立,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商户的梁高能不能压缩?”“入户大堂的设计是否可以更加合理?”“按照新规,容积率能不能再提高?”……社区干部们围绕项目细节反复打磨,每一处考量都饱含着对集体资产高效利用的深层思考。这正是东城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的缩影。
今年1至6月的数据,勾勒出集体经济的稳健上升曲线:村组两级总收入10.15亿元,同比增长3.25%;经营收入9.45亿元,增幅5.03%,反映了集体经济运营质效的实质性提升。
作为收入核心支柱,集体物业出租及相关收入贡献显著,1至6月达8.56亿元,占总收入比重超84.4%,同比增长0.86%;同期物业出租面积891万平方米,同比微增1.91%,厂房平均租价为13.41元/平方米。
支出方面呈现“结构优化”特征:1至6月村组两级总支出4.02亿元,同比增加4.9%。其中经营支出减少31.24%,得益于核算统计体系改革带来的折旧成本降低;而公益支出同比增长38.66%,达2.19亿元,在保障民生福祉上持续发力,彰显集体经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属性,让发展成果更直接地惠及群众。
在资产盘活的实践中,这样的管理智慧愈发凸显。改造面积约5600平方米的光明东川创意园,从老旧空间摇身变为集文化、创意、办公、饮食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不仅让集体物业租金大幅提升,更以环境改善激活了区域活力,成为区域发展的新亮点。
同样的蜕变也发生在光明三路2至6号。这里原本是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旧闲置厂房,收益长期低迷。为唤醒这笔沉睡的资产,光明社区创新设定“投入1000万元升级改造”的承租门槛,面向市场公开招商。2023年11月,东莞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功竞得运营权,投入千万元资金将其改造为文体主题产业园。改造后的项目不仅为集体年增收约120万元,且租金每4年递增8%的条款锁定了长期收益增长,更以城市文化新地标的姿态,大幅提升了区域“颜值”与城市“气质”。
盘活资源
激活“一池春水”
因地制宜、精准破题,东城积极探索持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沉睡资产”转化为“增收活水”,通过多元路径激活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
投资领域的创新布局,为集体经济打开了新空间。主山社区投资5300万元、梨川社区投资2448万元入股东莞农村商业银行,这种组合模式,打破了传统物业租赁的单一依赖,为集体资产找到了低风险、稳回报的增值渠道。
城市更新的深入推进,则成为盘活低效资产的抓手。在桑园社区,桑园第三工业区项目完成后将返还13.29万平方米产业用房及600个停车位,直接为桑园两级资产增加6.57亿元,预计净资产将突破10亿元。同样,得益于城市更新回购物业,火炼树及立新净资产也将超过10亿元。这些举措背后,是“工改工”“三旧”改造政策红利的充分释放,更是集体经济向“空间集约、产业高端”转型的明确信号。
老旧厂房也迎来了“逆袭”。以石井社区莞樟路东城段的两处物业改造为例,其142号物业经广东莞泰保安服务有限公司投入600万元升级后,年增收120万元且租金每3年递增8%,区域面貌的焕新还带动了周边商机;84号物业则由广东谦元建设有限公司改造,年增收60万元的同时,更完善了社区基础设施,形成“改造一个点、带动一片区”的效应。
这样的实践正在东城各社区多点开花。下桥社区依托地铁2号线区位优势,投资1.38亿元完成下桥大厦“三旧”改造,通过集体资产交易平台试挂网竞投吸引优质企业,让交通红利转化为经济收益;梨川社区优先家居一期厂房加层项目完工后,新建的4层标准厂房预计年底竣工,以“空间挖潜”拓展产业承载能力。
规范护航
筑牢“发展底盘”
集体经济的稳健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监管体系和制度保障。东城通过筑牢制度“防护网”,为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让集体经济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更规范。在财务监管方面,东城严格落实社区财务审查和审计工作,筑牢“防护墙”。针对社区日常会计工作,督促社区及时进行财务公开、开展监事会监督和民主理财活动,让集体经济在“阳光”下运行。同时,将社区经济事项审查制度与年度专项审查制度相结合,积极配合“一年一审”和年度财务检查,从源头堵塞管理漏洞,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
集体资产交易的规范化,是保障资产价值的关键。东城街道于2023年3月建立工业厂房交易指导价模型,为农村集体出租、出让、购入物业提供科学定价参考,并于每年年中根据市场经济变化更新指导价。在充分体现资产价值的同时稳定辖区厂房租金。在此基础上,村组通过资产交易平台成功交易2891宗,成交额达52.06亿元,其中以物业出租交易为主,溢价率5.52%,既实现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又维护了市场秩序的稳定。
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为集体资产管理提供了坚实依据。2024年5月6日印发的《东城街道社区集体资产管理实施细则(2024年修订)》,进一步规范了集体资产的管理流程。为确保政策落地,同年9月组织开展社区集体资产管理专题培训会,对310名社区干部、财务人员进行政策解读,全面提升其专业化能力,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效能。
数字时代,数字化赋能则让集体资产管理更精准高效。东城积极推进社区集体资产数字地图建设,依据2023年12月25日印发的《东城街道关于开展社区集体资产数字地图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加强与市农资部门沟通,对土地、物业等资产进行全面清查。为激励工作推进,从乡村振兴战略补助专项资金中安排500万元,对完成数字地图建设的社区进行奖补。目前,街道132个村组均已完成数字地图清查测绘工作,实现集体土地、物业等重要资产信息的地图化、数字化管理,让“家底”更清晰,管理更精细。
接下来,东城街道将继续聚焦“百千万工程”,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实施好“百千万工程”,盘活集体厂房、土地等资源,推动集体经济多元发展,做优做强集体经济,推动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