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揭阳(榕城)万洋众创城,眼前是一栋栋崭新厂房,线条利落如刻,外立面灰白相间,尽显简约现代的工业质感。自东莞市黄江镇对口帮扶协作揭阳市榕城区以来,聚焦招商引资、产业升级、就业增收等关键领域,着力打造“园中园”产业标杆,助力青梨加工企业品牌升级,打造家门口的乡村振兴车间,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新图景正在榕城区徐徐展开。
“为无缝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我们创新采用‘园中园’模式,依托揭阳(榕城)万洋众创城现有标准厂房资源,打造黄江镇—榕城区产业转移合作园(下称‘产业转移合作园’),快速启动招商工作,使企业‘拎设备即可投产’,省去新征地审批和基建周期,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东莞市黄江镇—揭阳市榕城区对口帮扶协作工作队(下称“驻榕城区工作队”)队员吴伟宁介绍。
据了解,揭阳(榕城)万洋众创城位于揭阳市梅云街道潮东村工贸区,总规划占地面积约289亩,总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预计创造就业岗位5000个。万洋众创城重点引进塑料制品业、制鞋业、五金类和电气机械等相关上下游配套业,规划打造成集生产制造、众创空间、商业服务区等多业态于一体的制造业集聚平台。

不同于传统拿地自建园区的模式,驻榕城区工作队经多次实地考察及会商,确定了独具特色的帮扶工作思路。驻榕城区工作队利用对口帮扶协作专项资金,以广东揭阳榕城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为主体,在揭阳(榕城)万洋众创城设立“园中园”的形式,加挂“黄江镇—榕城区产业转移合作园”牌子,将其作为榕城区首期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的载体,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园。
揭阳(榕城)万洋众创城招商经理潘俊潇表示:“依托万洋众创城全国集中采购优势,产业转移合作园在打造过程中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支出及工程监理等方面可实现最大化节约,为产业转移合作园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成本竞争力支撑。”

据吴伟宁介绍,围绕打造大湾区产业转移示范平台,产业转移合作园未来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加快完成厂房招租方案审批并启动公开招投标,以市场化机制吸引优质企业;二是深化产业链精准招商,依托已形成的主导产业基础,重点引进珠三角企业;三是强化品牌建设,通过园区标识升级、政策宣讲会等方式提升影响力。
走进地都镇华美工业区的揭阳市天潮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天潮食品”),空气中弥漫着青皮梨的香甜气息。这家曾经以代加工为主的企业,现在拥有了自己的品牌。
在东莞市黄江镇组团驻揭阳市地都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地都镇工作队”)的推动下,企业注册了“喜乐芬”“熊猫多吉”等自主品牌,将当地特产青皮梨加工成果汁、果脯、果冻、梨糕等系列产品,还开发出具有药用功效的藜麸产品,可冲泡饮用,可直接食用,深受市场欢迎。

“以前我们是给‘三只松鼠’等品牌做代工,利润微薄。现在有了自己的品牌,不仅产品附加值提高了,市场话语权也增强了。”天潮食品技术负责人周晓杰介绍。驻地都镇工作队不仅帮天潮食品搭建销售渠道,还助力其拓展线上市场,通过“揭阳优选”等平台扩大销路。今年4月,在东莞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暨第三届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上,驻地都镇工作队牵线搭桥,帮助企业现场成功签单约30万元,获得10多家意向合作客户。
经过深入的产品调研,驻地都镇工作队促成天潮食品与东莞市合福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资源对接,预计每年可实现50万元的销售额。驻地都镇工作队也推动天潮食品的零食果脯在美宜佳、喜洋洋、天福等零售店持续上架,销售总额有望突破100万元,这将有力稳定地都镇当地村民就业,切实增加群众收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地都镇本土企业的发展模式正在从单纯的生产加工向“研发+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转变。本土特产品牌“梨好·地都”通过打造集线下展示、文化宣传、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呈现潮汕文化魅力,实现品牌宣传与市场拓展的双重突破。
“以前在家带小孩,想找份工作却脱不开身。现在好了,在村里的工厂上班,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地都镇华美村村民曾泽吟笑着说。去年12月,她进入天潮食品做包装工作,出货期每月有不低于6000元的收入,这让她的家庭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天潮食品的包装工序技术门槛较低,主要吸纳周边村民就业,尤其适合需要照顾家庭的农村妇女。
“我们厂有100多名工人,大部分是30到40岁的家庭妇女,她们工作不能离得太远,这里的工作时间比较灵活,旺季虽然忙点,但收入也高。”周晓杰介绍。
为了让更多像曾泽吟这样的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驻地都镇工作队不仅推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还创新就业模式。除了工厂直接就业,还发展了外包业务,将包装盒制作等简单工序分发给不便到工厂上班的家庭。“村里有许多要看顾家庭的妇女,我们把包装材料送到她家,她做好后我们再回收,一个月能赚两三千元。”周晓杰说,这种灵活的就业方式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又帮助困难家庭增加了收入。
在驻地都镇工作队的推动下,地都镇华美村的就业人数从原来的50人上升到100多人,工人月收入普遍在4000元以上。“以前没事做的时候就在家闲着,现在有了工作,不仅有钱赚,人也更精神了。”曾泽吟表示。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驻地都镇工作队凝聚在外乡贤等社会各界力量,通过搭建平台等措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天潮食品有限公司、乌美兰花基地等一批企业回乡入村、创业兴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正推动更多乡贤项目落地,形成‘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增收’的良性循环。”驻地都镇工作队队长周呈祥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乡村新业态,力争年内再新增就业岗位100个,打造“乡村振兴车间”。
从万洋众创城的产业集聚到天潮食品的品牌崛起,黄江镇对口帮扶协作工作队正以精准施策的方式激活榕城发展的内生动力。产业转移的“轻资产”快车道、农产品加工的“价值链”攀升,无不彰显帮扶工作从“输血”到“造血”的深层转变。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项项技术开花结果,榕城大地上的这场振兴实践,不仅为当地群众铺就了致富新路,更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