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花的心事
池宗平

一

张翠花戴着老花镜盘腿坐在炕沿上,一边想着心事一边艰难而缓慢地糊着纸袜子。“奸臣”半闭双眼蜷缩在被窝里呼噜、呼噜地睡午觉。
窗外一片白,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两天一夜,没有一点停下来的意思。眼看冬至就要到了,今年的冬至过了,老伴的“三年”也就过了。这最后一次给逝者的衣物无论如何是马虎不得的。
张翠花已糊好了一套笔挺的深蓝色衣服,周正的“火车头棉帽”,一双黑色的“鸡窝窝棉鞋”。可在糊黑色的袜子时,一连几次都没糊好,总觉得这里不对那里不妥。
直到她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水,总算糊好了袜子。她挪挪屁股,顺手取下老花镜,对着窗边向阳的地方,双手举起糊好的纸袜子,眯着眼看。
为什么要眯着眼看呢?她知道,老伴在世的时候,就有冬里冻脚的老毛病。每年的冬天,即使穿了厚厚的袜子,他一双脚还是冻得跟胡萝卜一样通红,脱鞋上炕,双脚挨着谁谁倒霉。所以,糊纸袜子的事一定不能马虎。
唉!这如今啦,也不知他在那一世过得好不好。倒是一到冬里,她闭上眼就会看到他。一见着他,老家伙总是撵前撵后地向她要玛瑙嘴的旱烟锅。先前她总是不答应,抽烟有啥好的,害人害己。可是,今年她却想通了想好了,想着老家伙“三年”时,儿子小鹏回家了,就一起带上这一杆今世的玛瑙嘴旱烟锅和下一世的纸烟锅,一起到坟头去,一起送给地下的老家伙,他喜欢用哪杆就用哪杆。
记得老家伙在世时,每一次在人群中嘴里叼着他的“玛瑙嘴”时,总会引来不少人的好奇:“大爷,您这烟嘴真漂亮!”“二伯,您这烟嘴值不少钱吧!”每当那个时候,老家伙皱巴巴的苦瓜脸便一点点舒展开了,自豪地讲起烟嘴的来历。最后还加上一句:有人用一件呢子大衣换这颗“玛瑙嘴”,我都没换呢!
老家伙在世时,可没少挨她的数落。她数落他时,他就闷头圪蹴在那个老式架板柜前,嘴里吧嗒吧嗒着旱烟。想起他抽烟时的神情,她心里就不是滋味。

二

正当张翠花胡思乱想的时候,放在架板柜上的空鞋盒里忽然唱起了歌。原来,是放在鞋盒里的手机响了。这款老人手机还是去年过年儿子给她买的,儿子把铃声设置成了《父亲》这首歌的管弦乐。
张翠花忙下炕从鞋盒里拿出手机,重重地摁了一下那个绿色的电话图标,把手机晃晃悠悠地放在耳朵边。
“妈,怎么才接电话呀!我爹‘三年’我们都回不去呀!我寄了三千块钱,到时候,你让我二叔帮你签收一下。”儿子小鹏在隔了两千里外的深圳给她打电话。张翠花动了动嘴,期待地问:“小鹏,你们都不回来,那谁来承头你爹过‘三年’的事啊?”
电话那头沉默着,良久才传来儿子一句无力的回答:“妈,你去找我二姐夫呀,他不是厨师吗?”还没等她再问,儿子已在那头说要上班了,不然又要迟到被扣奖金了,过些时日再打电话回来,便急急地挂了电话。
在张翠花记忆里,儿子每次打来电话,都急得像后面有狼在撵。不过,让她欣慰的是,小鹏两口子还算孝顺。老伴刚去世那会儿,小两口硬是没找别人借一分钱就把丧事办得妥妥当当,让村里人直竖大拇指。葬了老伴,俩娃还将她接到深圳住了四个多月,直到家里的苹果树开花,她才非要回家。
想起在深圳的那些日子,张翠花的老脸上又有了笑容。那时,儿子儿媳都很忙,晚上还要加班到很晚才回出租屋。她就呆在出租屋里变着花样给俩娃做饭,什么煎汤面、油泼面、扯面、麻什、饺子、包子、花卷,石子馍馍,她能想到的老家面食都做了个遍。
可是,四个多月,也让她呆出病来了。确切地说,是心病。平时,俩娃都上班了,就剩她一个人,给孩子们做好了饭,忙完了屋里的卫生,走出房门,便站在阳台上往下看,满大街的小汽车没完没了地跑,就是看不见几个人。再看看对面楼阳台上,偶尔露出个人头来,一看,一个也不认识。他们都急匆匆地洗涮、晒衣,没有一个人想要搭理她。楼下虽有个别开店的,还有周围的人倒也认识几个,但也跟她说不上几句话,人家讲的话她大部分都听不懂,别人聊天的话题也和她不一样。这样,她就很想念陕西老家,想念家里那几只鸡、还有“奸臣”,以及左邻右舍的邻居,甚至房后的核桃树,更重要的是地下的老家伙。
后来,在她一再坚持下,儿子儿媳知道是留不住她了,最终答应送她回老家。俩娃特意请了三天假陪她逛公园、逛市民广场、逛超市、逛步行街,硬是给她买了两身新衣服,给她照了好多相片,还拉着她去看大爷大妈跳广场舞。她心里直嘀咕,这城里的老年人也真是怪,男男女女都那么大岁数的人了,还拉拉扯扯扭来扭去的,也不怕羞丑。她就再也看不下去了。

三

自从老伴去世之后,胡思乱想就成了张翠花的习惯。比如眼下,她正愣愣地出神时,“奸臣”从被窝里钻了出来,狠狠地伸了伸懒腰,它显然对那双刚糊好的纸袜子有了兴趣,先是用一只前爪试探了一下,接着便双爪抓起纸袜子,“咪”地叫一声,就把纸袜子撕成碎片。
张翠花这才回过神来。情急之下,她挥手就要打“奸臣”。谁料“奸臣”腾空一跃,一下子就跳下了炕,还回头挑衅地对她“咪咪咪”地骂了好几句,随后便冲出门去,消失在白茫茫的雪地里。张翠花捧着被这畜牲撕破的纸袜子,想着老伴在地下将要穿着破袜子过冬,不由得老泪吧嗒、吧嗒落下来。
张翠花又一次愣愣地出神了。唉,老家伙在世时,自己总是个病秧子,一桶水都提不动,饭要他做,炕要他烧,稍不如她的意,她就一顿臭骂。可他这一走,没人疼她了,饭要自己做,炕要自己烧,地里的活儿要自己干,她的身板反倒硬朗起来了。虽然,俩娃打电话时总不让她种地,说如今种地亏钱。可她有自己的说法,农民不种地还是农民吗?难道整天游手好闲?那可不成。所以,她还种地,各种农活儿她一样不落地干。其实她自己清楚,只有在地里忙着,她才不会胡思乱想。特别是老伴刚去世那一年,她恨不得太阳白天晚上都挂在天上,她就不用回那空荡荡的房子里了。
在炕沿边半坐了好久,嘴里骂了“奸臣”上百遍,张翠花的心情才平静下来。她收拾好已糊好的“纸活”,又从架板柜里取出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里夹着一张张金黄、草绿、玛瑙红、黑红的各色纸烟盒。她要用金黄的作烟锅,草绿的糊烟杆,玛瑙红的粘烟嘴,黑红的贴烟袋。这些纸烟盒都是她平日里拾捡积攒下来的。用了约摸两个钟头,她糊好了老伴最稀罕的“玛瑙嘴”旱烟锅。看着手里的杰作,张翠花伸手擦着汗,脸上有了颜色,嘴角终于浮出一丝笑来。

四

很快,张翠花老伴的“三年”就到了。女婿和女儿也早来了。久不照面的亲戚也来了。院子里白花花的一片。
老伴的牌位被端端正正地请在了桌子上,周围摆满了供品与鲜花。花丛中的老伴正慈祥地看着张翠花,一脸的坏笑。来客都象征性地干嚎几声之后,男人们便凑在一起抽烟喝茶聊十里八乡国内外大小事,女人们也吃着瓜子花生说张家长李家短。突然间,就有人关注到张翠花的儿子小鹏没有回来,便不约而同地将话题扯到了小鹏身上。
有人便开始埋怨张翠花的女子,你爹过“三年”是头等大事,你也不催你弟回来一趟?有人问张翠花,娃他爹 “三年”哩,女子不懂规矩,你也老糊涂了?怎么你也不叫娃娃们回来呀。还有人唉声叹气地说,如今这社会真是娃大不由娘了。
有人接过话说,这小鹏如今在外头挣大钱了,每月都给翠花姐寄钱呢,哪像我那“呆公子”还整天瞎混。马上便有人回怼说,你家如今开着三个门市,腰缠万贯,发得像杨百万,还要儿子打工挣钱吗? 更有人问张翠花,翠花姐,听人说小鹏在深圳都买房了,干脆你也去深圳定居,这样也好有人照顾你……
来客们七嘴八舌各顾各地说着,也没人在乎张翠花。张翠花一个人悄悄地走了出去,没有人注意她想着什么心事。她来到一间没人的房间里,呆呆地站着,双眼直直地盯着墙上镜框里一脸坏笑的老家伙。她不由得对着镜框骂他,骂着骂着便一下子哭出了声来。
不知什么时候,白鼻梁的“奸臣”也悄悄地走了进来,也像有一肚子的心事一样,傻愣愣地望着张翠花。
池宗平,陕西咸阳人,现居深圳。打工人。作品发表于《作品》《延河》《小说月刊》《北方作家》《特区文学》等刊物。
蝉鸣荔熟时
叶瑞芬
每当隐藏在浓密枝丫间的蝉,用它们洪亮的嗓音吵破夏天的时候,岭南低矮壮硕的荔枝树上,细长的绿叶间,也就缀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红彤彤圆滚滚的果子。荔枝,以它独特的浓烈色彩,深深地铭刻在我的童年记忆里。
每每打开父亲带回来的竹篓子,取出那美艳动人的荔枝,母亲和我们姐弟三个总会齐刷刷地围拢过来,一起分食这得之不易的岭南佳果,分享一刻难得的甜蜜时光。一大篓子荔枝连壳带叶也不过十斤而已,在那个家家户户缺油少盐的年月里,实在经不起一家五口几番折腾。
为了减缓消灭荔枝的速度,母亲教我们制作荔枝灯笼。先挑出一颗带长梗的荔枝,从荔枝的尾部开始,用指甲轻轻掐开荔枝壳的中轴线,把凹凸不平的荔枝外壳轻轻撕去,保留那层洁白的内膜,再在离果蒂约二分之一距离的地方用指甲或牙签把膜撕开一圈,把剩余内膜上面的向上翻,下面的向下翻,露出整个晶莹透亮的果肉,就大功告成了。提着长梗轻轻摇晃小灯笼,用嘴巴啜饮那果肉上漫流下来的甜蜜汁液,一边把玩一边欣赏,这顿荔枝大餐就变成了浅斟慢酌。先前被狼吞虎咽进肚子里的荔枝开始撑起了胃,大伙儿便觉得饱了,这样,半篓子果子便能保留到下一顿。母亲的这个小创意虽然不甚高明,但每次都能让我们甘之如饴。
虽然荔枝是东莞有名的特产,但身为本地人,我们一家并无资格拥有一棵荔枝树,无法得到每日翘首以望、期待丰收的喜悦。我们不是农民,没有土地,甚至连安身之处都没有。在能够开怀畅食荔枝之前,我们仅是漂浮于城乡之间的一颗尘埃。作为上个世纪上山下乡的一代青年,拥有城区户口的父母把我们姐弟降生在他们插队的一个小村庄里,直到返城的号角吹响,父亲东借西凑买来一辆二手自行车,母亲背上一个怀里一个坐在车后座,作为长女的我,侧坐在横杠上。父亲奋力骑行,带领全家人如一叶小舟,慢慢驶离那度过了他和母亲各自十年光阴的乡间小道。
在城区奔忙租房的日子里,我尚不知荔枝为何物,因为吃不起。属于荔枝独有的那份红彤彤的喜气,离那时的我们太远。奶奶和外婆家都是回不得的,都各自一屋子大人,睡觉都成问题。搬进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里,两副高低不一的床板拼在一起,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具,杯盆碗碟等家什只能全部纳于床底。
在那段令人窒息的岁月里,每日辛勤觅食的父母晚上唯一的娱乐,就是去看一场电影。如果带上我们三个小孩的话,他们就各自怀里抱一个,我则坐在两个座位之间窄窄的扶手上。电影开场灯光熄灭,弟弟们瞪着忽明忽灭的黑暗,听着骤然响起的声浪,总会不由自主地哭闹起来,每每只能辜负了父母节衣缩食买来的两张电影票。几次三番垂头丧气中途退场之后,他们不再带我们去电影院了。
于是,在他们独自去“偷欢”的时候,留给我的任务就很艰巨了,在黑房子里不分昼夜地监督弟弟们睡完一觉又一觉。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姐姐,我只比他们大一岁。在农村时,我无力阻止到河边摘花薅草的弟弟掉进河里;在城里,我没能及时拦住弟弟掉到床下。现在想来,我们姐弟能够平安地长大也是命大。但这些内疚并没有削弱我跟弟弟们分食荔枝时的霸气,后来想起真是汗颜。
在父母的勤勉努力下,我们一家渐渐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在单位分配的宿舍楼阳台上种花莳草,还搭建了一座三层高的鸡舍。这出自父亲手艺的鸡舍每层还分“上下铺”,隔离鸡粪;旁边放一个竹筐,里面铺上干草,搁上一个乒乓球。母亲说,这样母鸡飞出来就知道来这里生蛋了。听上去很好笑但真的见效,我们姐弟陆续开始上学,每天回家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捡鸡蛋了。母亲还会用笔给每个鸡蛋标上日期,以便及时食用。也就从这个时候,荔枝进入我们的生活,给我们艰苦的日子渗入了甜蜜,供给我们更多来自大地的养分,滋润我们成长,慢慢走到现在。
凭着精湛的工艺和灵活的头脑,父亲慢慢走上了从商的道路,母亲也充分运用她的理财天分在单位里谋得立足之地。而我,在努力读书上学之余,从小学到中学连续几个暑假都去打暑期工,也曾进过罐头厂当临时工,成为制作糖水荔枝罐头流水线上的一颗棋子。
在罐头厂,每天清晨,我们先要分选荔枝,剔除小果和坏果,挑出果皮呈鲜红色,已有八九成熟的果实。把果蒂拔除,沿边缘撕去果皮,预留出约一个小洞位置,用一个尾端带有镊子的穿心圆筒,对准果蒂位置插入,轻轻旋转一圈,使果肉与果核完全分离,然后用镊子夹出种核,剥去果皮,把呈半透明凝脂状的新鲜果肉完整放入盘中,很快就会有专人送去下一个工序。这些新鲜荔枝一经脱皮,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处理,否则会变质变味。
罐头厂位于河边,我们数百名年龄相距甚远的临时工一溜排开,坐在小板凳上,在仅有棚顶的空地上挥汗奋战。河对面是一片小树林,蜂飞蝶舞好不热闹。荔枝甜美的味道引来蜜蜂在我耳边扇风,无论我如何平息静气,终逃不过被它叮蛰的命运。忍住疼痛,我眼巴巴地看着蜜蜂长长的尾针插在我皮肤上,心里暗暗责问这小东西:何必呢,动辄拿小命来蜇人,伤人又不利己。那时也不懂如何消肿止痛,只好听从工友的主意,把蜜蜂拔了,用分离果肉时弄碎了的荔枝肉敷在伤口上。疼痛是短暂的,心里感动的是,自己受苦有人问还为你出谋献策,不像有苦只能埋在心底无人问津那般沮丧。
后来的后来,在全家人的同心协力下,我们终于拥有了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房子。那一刻,打桩机击向地面的每一下,都像心跳般强劲而有力,铺在房屋上的每一块瓷片犹如书签,在标注着好日子的到来。房子的建成,像在世上种下了一棵专门生长甜蜜的荔枝树。我们一家终于挣脱了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过去,拥有了一个可以直达身份证的明确地址。
在“家”这棵大树下,我们纳凉,做美食。母亲最拿手的是做鲜荔咕噜肉,将那去核的鲜荔枝和着咕噜肉一起炒,咕噜肉吃起来酸酸甜甜,混合着鲜荔枝的嫩脆爽滑,香浓味美,口感丰富细腻。
在相继长大成人后,我和弟弟们先后走出了家门,各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曾经的新房子慢慢褪去了颜色,陪着父母一起日渐变老。记挂着那些相聚的美好时光,我们姐弟总不忘在红荔飘香的季节拎上几斤桂味、糯米糍、妃子笑、白糖罂,或者三月红、圆枝、黑叶、淮枝等品种的荔枝,回家看看。
知道我们馋荔枝美食,今年母亲还学会了做一道新菜:选妃子笑荔枝,将水豆腐和荔枝果肉打成碎末,酿在炸豆腐中间,放入油锅炸熟,金黄圆润的卖相甚是招人喜欢,再淋上酸甜酱。这款名为酥炸荔枝球的小食,咸鲜香脆的滋味令人难以忘怀。母亲说,她还会尝试用芝士、沙拉酱、面包屑等做荔枝美食,好诱惑我们常回家看看。
在漫漫人生路上,我接触到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眼见他们拼搏求存,眼见他们平地起高楼,如一棵棵荔枝树在东莞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恍如我的家人,在这里找到光荣和梦想,与我们一起酝酿出如荔枝一般甜蜜的生活。我总是由衷地感恩,感恩缘分,感恩岁月,感恩我们如同荔枝树一般根深叶茂、朝气蓬勃的祖国。

叶瑞芬,东莞人,自由职业者。已出版长篇小说《火女》、短篇小说集《离开有你的季节》、小小说集《青草坪》。广东省作协会员。
段三仕诗二首
万江号子

万条江河转身,如天上星光
穿过稚嫩的脸。朗朗书声
向大地蔓延,泅渡
沉腰跃过龙门,循水路漫溯
龙舟头、龙舟鼓、桡桨
锣鼓呐喊声,点燃江上浪花
云海和阳光的缝隙
白鹭拉开《九歌》序幕
屈子从山顶,踏歌、涉水而来
左手握住龙头,苍山如海
右手挥桨击水,敲醒黄昏
万江号子,吹响一个新时代
在万江,遇见暴雨

立夏刚至,凤凰花急不可耐
将滘联的阳光,溪流
上粉,描眉。直到被雷声
惊醒,一颗颗糯米糍
顺流而下。像一群舞者
卸下拔蛟窝的斑斓
雨越下越大,漫过街道
像六月某个别样的星期三
雨滴击打瓦片的声音
有童年划过水面的波纹
也有松针落在树杈的惊喜
仿佛有双无形的手
正拼命摁住我的眼睛
欲遮掩黄旗山的一蓑烟雨
或罩住塔顶悬挂的灯笼
段三仕,江西人,现居东莞,教师。作品散见于《特区文学》《散文诗世界》《渤海风》《东莞文艺》等刊物。广东省作协会员。
素人写作▪金鳌文学长期征稿
投稿邮箱:1527458172@qq.com
撰文:池宗平、叶瑞芬、段三仕
插画:叶伟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