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新语|许燕转:东莞,制造美学之城的文艺“运作”
东莞+ 2025-07-10 20:49:37

今天,我们必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东莞——一座南方城市的文艺“雄心”!看它如何以“制造美学”带来“人-产-城”共生的哲学、美学高度,怎样从上到下改变东莞的文化生态;看它怎样以制度化培育体系推动东莞文艺生产的转型,呈现出新大众文艺的时代效应,给不同类别、不同身份的人一个强有力的虹吸场域,并融合成“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美学之城”。

东莞文艺创造出来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这种现象我称之为:从文化元根到文化气根的共扎根,从文艺创作到文艺运作的共力作!

一 从文化元根到文化气根的共扎根

南方城市的植物王国里,最醒目的“地标”可能就是洋洋洒洒的榕树。榕树是气根类植物,其生长特征是有一个元根,然后当越发展就会生出越多的气根,拼命地吸取空气中的水分,想要深深扎入土壤,成为与元根并肩作战的主体。通常而言,一个城市、国家的文化之根,往往是与其人民最本源、原始、古老的基因联系在一起,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确信和长久的历史积淀的文化之根,是城市对社会、语言、文学、历史等稳定、固定、深层、传承的陈述。

作为具有自主选择创作的新移民作家,他们基本上都是成熟的写作者。他们从自己的故园中汲取了较为深厚的文化记忆,并带着这种记忆进入到新城市,便很难从新城市获取作为根底的文化资源。虽然他们也在不断地接受移居城市文化的教育和影响,但在思想感情、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素质上终究难以骤然适应。且不说意识形态之类的因素,对于移居地文化的认同和接受而言,单自身习以为常的故园文化,几乎都会成为他们生命中难以解脱的“挂住”。

因此,以往的新移民文艺,呈现的更多是一种“落地难以生根”的喟叹和矛盾挣扎,是一种“文化气根”的努力和游离。这种“气根”是一种显露在空气之中,柔弱、异质、断续、纤细、表层的呈现。正如气根类植物的生长,气根从葱茏的树干中倒垂,在空气中飘摇寻找触碰点,靠空气中的水分而生长,指望着有朝一日触碰到泥土而完成与元根的对接。从移民者自身来看,要在新的城市“落地生根”,这种心理、情感、愿望是存在、合情合理的,但不是所生的根都能向移居城市所在的文化“元根”方向生长,他们多数“落地”而生,却不一定能触碰到他们所期待的土壤。

今天的东莞,竟然是气根和元根,本地人与移居者,同样成为城市建设队伍的“两亿分之一”,都在向城市的核心和腹地靠拢,美美与共、各美其美地展现着精彩。何以能此?因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设计、组织和管理,呈现了一种对整体文化的尊重。斯宾格勒曾认为:“每一种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从它的土生土壤中勃兴起来,都在它的整个生活期中坚实地和那土生土壤联系着;每一种文化都把自己的影像印在它的材料,即它的人类身上;每一种文化各有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情欲,自己的生活、愿望和感情,自己的死亡”。城市文化是立体的,如一棵树有根干、枝叶。

今天,东莞赋予了每一个气根以平权,将阳光、空气和水分赋予了每个莞人。由此,文艺生产主体从职业作家扩展至普通群众,才有素人写作和新大众文艺产生和繁荣的可能。由此,东莞发了时代的新声!

二 从文艺创作到文艺运作的共力作

而这,又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文艺生产方式:从文艺创作,到文艺运作。

以往,文艺创作以私人化写作为主,是个体对时代的认知理解和艺术化处理。传统文艺创作以私人化写作为核心,强调个体对世界的独特感知与艺术化表达。无论是屈原的《离骚》、杜甫的“诗史”,还是卡夫卡的现代主义寓言,皆源于创作者对生命体验的凝练与时代困境的回应。这种创作模式以个体为中心,通过文本、图像或表演传递情感与思想,其价值实现依赖于受众的共情与解读。这种模式依赖天才的灵光乍现,其传播与接受往往具有偶然性。

然而,随着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文艺的运作机制逐渐从个体劳动转向系统性协作。现代文艺生产通过制度设计、资源整合与产业链联动,构建了涵盖创作、出版、展演、传播与反馈的完整生态。东莞在这方面堪称新范式的引领:政府以“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的文化哲学魄力,有效地拢聚着“人-产-城”的各环节各文化要素,政府、企业、文化机构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与平台搭建,形成“创作-孵化-生产-传播-推广”的“运作”闭环。在这一过程中,文艺不仅是审美对象,更成为城市精神塑造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媒介。

2025年7月,在东莞市文联四批次的文艺运作成果集中签约亮相:第二批东莞文艺名家工作室7个,东莞文艺新实力项目8个,“文艺两新”民间文艺人才驻创室8个,东莞文学艺术院签约作家艺术家20人,共100名文艺家参与签约……东莞文艺运作通过机制建立、系统运作和管理,确保文艺从创作、出版发行、展演展览到传播接受的全过程顺利进行,并实现其社会和文化价值。文艺成为城市精神建构与形象传播的核心媒介,实现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协同。东莞为当代中国文艺生产提供了新范式。

东莞的实践展现了系统化、运作化、社会化的文艺生产新模式。这种“文艺运作”以虹吸的效力,将每一个“两亿分之一”虹吸到这轰轰烈烈的文艺运作中,他们带动相关门类的群体,自觉于将工业文明转化为情感共鸣,自觉于历史文脉的现代表达。

东莞正以这种文艺运作的新生态,成为全国性文化发展样本!

(本文作者系东莞市评论家协会主席)

文字:许燕转 编辑:沈汉炎 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