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手机使用指南,与手机“做朋友”的小秘诀
东莞+ 2025-07-10 11:17:09

暑假即将来临,孩子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容易陷入过度使用手机的困境。为了帮助青少年合理安排假期生活,正确使用手机,东莞共青团“青少年权益维护”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联合东莞市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邀请东莞市东莞中学心理健康高级教师、广东教育学会生涯教育委员会理事、东莞市生涯教育学科带头人陈晓森老师,共同推出了一份针对青少年的暑期手机使用指南。

为什么手机总让我们“停不下来”?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可变比率强化”,简单来说,就是“不确定什么时候会有奖励”的机制。例如,刷短视频时,用户永远不知道下一条内容是什么,这种不确定性会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让我们感到快乐。

然而,这种快乐是“短效”的,多巴胺的分泌是“即时反馈”的,它会让你一直想“再点一次”“再刷一条”,却不会给你“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就像吃薯片——咔嚓咔嚓停不下来,但吃完后总觉得“好像没吃够”,反而更饿了。

更重要的是,过度依赖手机会悄悄“改写”我们的生活节奏:

时间小偷:短视频的“无边界设计”(如无明确的“下一集”或“结束按钮”)容易让人沉迷其中。有学生统计,原本计划每天19:00-19:30刷视频,却因“再看一条就关”的念头,平均每天多花47分钟。这种无意识的时间浪费,可能导致原本的学习、运动计划被搁置。

能量小偷:熬夜刷手机会打乱青少年的生物钟。手机屏幕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越刷越精神”,但第二天却精力不足。原本计划的晨跑、学习绘画、帮妈妈做早餐等活动,往往因精力不济而推迟或放弃。

情感小偷:与朋友面对面交流时,60%的信息是通过表情、动作、语调传递的,而屏幕里的“点赞”“哈哈”无法替代真实的情感交流。例如,与朋友约好去公园,却各自低头刷手机,会削弱彼此的情感连接。

3个小方法,让手机从“小调皮”变成“小助手”

方法一:给手机“定规矩”

可以制定“暑期时间规划表”,先写下你暑假里最想完成的事作为“核心目标”,然后在另一栏写下想用手机做的事,接下来把这两栏的时间“分配”到一天24小时里。

例如上午9:00-11:00用于写暑假作业,手机放在客厅并开启“专注模式”;下午17:00-18:00学习做新菜,手机仅用于记录步骤;晚上19:00-20:00为自由时间,用于刷科普类短视频或与朋友聊天,但需设置闹钟提醒时间。

此外,善用手机的“自约束”功能,如设置“屏幕使用时间”和“专注模式”,将手机“物理隔离”,避免在学习和休息时受到干扰。

方法二:用真实的快乐,填满手机的“空隙”

手机之所以占据我们的时间,是因为现实生活缺乏足够的乐趣。可以试着列出“五感快乐清单”,用真实的体验填补手机带来的“空隙”。例如,通过味觉享受烹饪的乐趣,用手机记录成果并与家人分享;通过听觉举办“户外音乐会”,与朋友分享音乐;通过视觉拍摄美丽的夜景或绘画;通过触觉完成拼图;通过嗅觉种植植物并记录其生长。

方法三:让手机成为和家人的“传话筒”

许多青少年抱怨父母总是唠叨自己玩手机,这种矛盾往往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手机使用缺乏了解。青少年应主动与父母沟通自己的手机使用计划。例如,放学回家后,可以主动告诉妈妈:“今天作业不多,我想19:00-19:30玩一会儿游戏,之后和您一起学做可乐鸡翅,可以吗?”或者将自己的“手机使用规划”展示给爸爸看:“您看,我每天只在晚饭后玩半小时,其他时间都用来学习和活动。”当父母清楚孩子的“边界”后,他们的焦虑会减少一半。

与其与父母“斗智斗勇”,不如邀请他们一起探索手机的新玩法。青少年可以组织一些家庭互动活动,将手机变成亲子互动的工具。比如,周末去公园,全家每人用手机拍3张“最美夏天”照片(可以是一朵花、一片云,或者爸爸搞怪的表情),晚上一起投票,胜者免洗当天的碗。又如,利用手机的“学习类小程序”玩“成语接龙”“诗词填空”,孩子出题考父母,父母出题考孩子,输的人要讲一个小时候的故事。再如,翻出手机里的老照片(比如孩子3岁时骑木马的照片、全家去海边的合影),和父母一起边看边聊:“那时候我怎么这么胖?”“妈妈当年的头发原来这么长!”

暑假,是放松身心的时光,更是自我探索与成长的契机。它意味着“在放松中认识自己,在尝试中找到热爱”。在这个过程中,手机可以是我们的工具和玩伴,但绝不能让它成为我们感受生活的“替代品”。

暑假是放松和探索的时光,但手机使用有时也可能带来困扰。如果你发现自己沉迷手机难以自控、情绪烦躁,或是与家人因此产生冲突,并且这种情况持续了3天以上,东莞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提醒你:不要犹豫,拨打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专业的咨询师将为你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帮助你找到平衡手机使用与真实生活的有效方法。

专家简介】

陈晓森

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专业催眠师协会认证催眠师,广东教育学会生涯教育委员会理事,东莞市生涯教育学科带头人,东莞市心理健康教育C证讲师,东莞市学生心理健康防护团队成员,东莞市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专家组成员。

文字:刘召 实习生 黄凯桐 通讯员 叶德荣 曹倩君 图片:东莞12355供图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