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同时也给我们教育孩子提出了历史性的大难题。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有效预防孩子过度使用手机是当前困扰很多家庭的问题。
东莞共青团“青少年权益维护”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联合东莞市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携手大岭山镇向东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东莞市名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主持人黄碧娥老师,共同推出了一份针对青少年暑期手机使用的家长指南,旨在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预防过度依赖,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系统动力理论指出,孩子的行为问题往往是家庭成员相互作用的结果。家长需要透过孩子的行为,读懂其内在需求,而非简单地禁止或惩罚。
例如,孩子沉迷手机可能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成就感、情感连接、自主空间或压力释放的途径。如果孩子在学业中遭遇挫败,可能会转向虚拟世界寻找价值感;若亲子关系或同伴关系不佳,网络可能成为他们的“亲密伙伴”;而过度控制的生活可能使手机成为孩子唯一的“自主领地”。
家长常见的误区是将手机视为敌人,采用强硬手段禁止孩子使用,这往往导致亲子冲突加剧,关系恶化,难以赢得孩子的合作。相反,读懂孩子的心理需求,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心理营养,才是帮助孩子远离手机诱惑的有效方法。
如果孩子的压力在现实生活中有机会有效释放(如,有人及时倾听、理解、安慰;有运动、绘画、手工拼装、写日记等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能大大减少他沉迷手机和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因此,父母要从小重视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有爱、有趣,建立多维立体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来源,可以有效降低网络对孩子的吸引力。
前瞻性管理:预防大于补救
家长应重视孩子1-9岁的黄金预防期,这一阶段孩子更容易接受规则。青春期则是难点时期,家长需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再与孩子共同探讨手机使用规则。同时,避免使用“买手机”或“奖励玩手机”作为学习的交换条件。
分年龄阶段制定手机使用规则
1-3岁:禁止接触屏幕,要增加孩子与人互动,与小伙伴玩耍、多接触大自然,多动手拼装积木、做手工,多朗读纸质书给孩子听,目的是增加孩子与现实生活的连接,促进大脑神经系统发育,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脑神经基础。
3-6岁:非必要不使用,如果非得使用每次尽量不超过15分钟。
6-9岁:上学时间日尽量不接触,节假日周末每次尽量不超过半小时,每天不超过2次,同时要净化家庭环境,减少屏幕诱惑。
10岁以上:孩子和家长双方商定使用规则,互相尊重,并严格执行。同时,家长要抓住契机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发挥手机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工具性价值,例如,引导孩子探索DeepSeek对学习、健康等方面的作用。小学生在放假期间每天使用手机不宜超过1小时,中学阶段每天使用手机不宜超过2小时。
对于手机依赖的儿童,上述规则可能不适用,需优先理解背后的心理原因,并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补足心理营养,让孩子不恋手机
要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有爱、有趣,建立多维立体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来源,从而降低网络对他们的吸引力。家长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为孩子提供心理营养:
情感支持:家庭温暖、父母陪伴(减少 “丧偶式育儿”)。孩子因学业压力、社交不适、家庭缺乏关爱,容易对手机产生依赖。家庭温暖与父母高质量陪伴(减少 “丧偶式育儿”)是心理营养的基础,能直接降低孩子对手机的情感依赖。
压力出口:运动、绘画、写日记等现实兴趣爱好。充足的睡眠、户外运动和健康膳食等生活方式有助分泌快乐因子多巴胺、内啡肽等,这样孩子就不会依赖手机来获得虚拟世界的“快乐”。
自主感:让孩子参与洗衣、洗碗、打扫房间等家务,把属于孩子的个人责任还给他们。从简单小事中培养生活责任感,发展行动力和控制感。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我能负责”的掌控感,这种能力会迁移到手机管理上。
巧用关键20秒,优化家庭环境减少手机诱惑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养成遵循阻力最小的原则。当一个行为在20秒内被启动时,消耗的能量小,更容易变成习惯;反之,超过20秒则容易让人放弃。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促进或阻碍孩子的行为:
促进行为:家里随手放书籍,培养阅读习惯(启动时间<20 秒)
增阻策略:手机不放孩子房间,遥控器电池放另一个房间。放假带孩子去图书馆、科技馆,减少在家接触手机机会。
总之,尊重儿童成长规律是家庭教育有效的前提,理解孩子喜欢玩手机背后的复杂机制,看见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通过正确、科学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手机使用规则,在现实生活中协助孩子发展出多维立体的价值感来源和压力释放途径,守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专家简介】
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东莞市名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主持人,大岭山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广东省家庭教育指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