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到“东莞记忆”游玩,就不能只看“东莞记忆”首开区里的热闹。
成行的绿树生机盎然,角落的花草蓬勃生长,珊洲河碧绿清澈,骑楼廊柱的砖纹斑驳,围墙上的科普标语和绘画兼具知识与美感……这里是西隅社区,“东莞记忆”首开区所在地。作为莞城历史最为悠久的社区之一,它汇集了莞城近半数的历史建筑,尽管面积不大,却处处透着新旧交织的精致感。
西隅社区的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一度商贸繁华,人流如织,至今仍保留着众多珍贵的文化遗存:不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还有东莞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兴路—大西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文学艺术院、岭南画院等文化场所。
如何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家底重新焕发光彩,吸引人们重返老城?西隅社区党委书记叶凤娟介绍,近年来,社区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依托可园等文化地标,统筹推进东莞记忆首开区、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等重点项目,全力推进“文旅融合典型社区”建设,让老城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让文旅热度持续升温
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西隅社区这几年持续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辖区面貌迎来显著变化。
2024年9月,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项目二期工程(莞城段)完工并对外开放,通过完善沿岸“三线”(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慢行系统、景观绿化、灯光亮化及文化展示空间等配套建设,打造出西隅社区新的文化河滨岸线,进一步优化了社区的生态与辖区功能布局。同年12月,“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一期正式开街,全面完成中兴路段、珊洲河临街建筑风貌提升、“三线”整治及道路升级,并成功引入五十多个商业品牌入驻,为老城焕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是西隅社区推进落实“百千万工程”,打造“文旅融合典型社区”的重要抓手。该项目以珊洲河治理为突破口,通过水质净化、岸线绿化重塑水乡景观。曾经黑臭的河道经生态修复后,与沿岸补植的凤凰木和滨水步道构成了新的景观带。同步推进的骑楼街修缮工程,在保留南洋建筑特色的基础上植入文创店铺、艺术展厅等新业态,使中兴路等老街迅速成为年轻人的打卡胜地。
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西隅社区积极协调配合,加强项目常态巡查,做好政策解释、民意协调、交通疏解等工作,并常态化开展“城市洁净日”“河湖大保洁”活动,持续巩固街区洁净、滨水清爽的社区风貌。
目前,西隅社区文旅发展呈现多元推进的态势。社区正与广东省头部旅游企业之一的文旅公司合作,通过引入社会资金,全力打造花闸门城市营地。该项目将盘活区域内闲置房屋与配套空地,通过系统提升城市景观、完善公共停车配套,打造集餐饮休闲、精致露营、文创潮玩、夜间集市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城市微度假目的地。
此外,社区配合相关部门深化粮仓片区活化利用项目设计方案,推动闲置历史建筑整治活化,着力打造湾区工业设计新阵地;同时,联动“百企百社助百村”结对企业共同推进大芳园街、王屋街结对帮扶项目,打造“莞城老屋巷、古邑花灯街”特色街区,让历史街巷焕发新的文化魅力。

值得期待的是,位于该社区的曾经作为东莞市的文化地标——东莞华侨大酒店正在进行升级改造,不久之后将迎来华丽转身。“赓续记忆、奋进笃行”,未来的西隅社区将被打造成为集居住、文化、商业、旅游、创意办公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历史街区典范。
让环境美得更有质感
走在西隅社区的街巷中,不少曾经的卫生死角已变身绿色长廊和口袋公园,新设置的休闲座椅为居民提供了休憩好去处。作为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村培育对象,这些“微改造”工程既留住了社区的历史味道,又改善了人居环境,为文旅产业发展打牢了基础。
进入西隅社区,可园北路两侧的文化展示墙与老树相互映衬,见证着老城的新变化。通过系统推进“三线”治理、街面秩序整治和绿化提升,基本实现大街内巷线缆规整有序,新增的停车位缓解了交通压力,珊洲河也重新展现出碧波荡漾的美景。
据叶凤娟介绍,为了提升人居环境和游客体验,社区在环境细节提升上花了不少心思。除了推进大项目建设,社区还强化了民房风貌管控,实施了可园北路17间关键民房外立面提升、可湖街风貌提升和可园北路周边环境整治项目,保留岭南建筑特色,塑造社区独特的建筑风貌,整治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如今,原本干裂发黄、满是涂鸦的围墙被文明标语覆盖,变得焕然一新;曾经杂草丛生的绿化带经过整理,变得整齐有序;年久失修的老房子修缮后恢复了古色古香的韵味,成为宣扬家风文化的阵地。

此外,西隅社区对辖区人居环境进行了全域提升,规范街面秩序,营造宜居美丽环境。社区对齐“美丽庭院”高标准,建设“花卉超市”,并结合社会力量打造家庭、商户门前绿植景观,推动可园北路美丽庭院示范街区建设与绿色长廊建设相融互促。
留住记忆,让人们真正爱上这里
“发展文旅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要让社区真正活起来,让人们愿意回来。比起一时的热闹,更重要的是让这里成为值得期待的地方。”叶凤娟对西隅社区的发展,有着更长远的考量。
社区借文旅发展的契机,着力破解老城难题。一方面,推进可湖横路停车场、和园停车场、路内停车泊位建设,新增车位超700个,完善停车配套;另一方面,通过完善交通标识、科学定价、加强执法、重点时段人工引导等措施,常态化规范停车秩序,让老城交通更顺畅。
近年来,西隅社区深挖资源优势,探索文旅融合路径。元宵庙会、中秋游园会、非遗手作体验等活动接连举办,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既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也为社区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公共服务上,社区也在持续发力。2023年以来,新增莞城街道工会爱心驿站西隅社区站、家风家训馆,升级改造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可园北路小公园等设施,总投资近200万元,让服务更贴心、更便民。
如今的西隅社区,处处焕发新貌。作家丁燕在这里找到创作灵感,将莞城的文化底蕴融入文字;“天一琴庐”创始人朱茂江夫妇把非遗古琴技艺带到这里,将普通租用房打造成艺术空间,举办沙龙、讲座,吸引八方来客。这些鲜活的故事,正成为西隅社区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让老城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活力,真正成为让人留恋的地方。

【对话】
东莞日报:社区采取了哪些举措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并让居民切实共享发展成果?
西隅社区党委书记叶凤娟:首先,社区坚持以“大党委”“双报到”工作机制为抓手,加强与各领域党组织共建共联,通过定期开展“百千万工程”学习工作会议、参观学习、志愿服务、慰问探访等活动,持续强化党员意识,推动社区党委联系辖区群众,宣传相关政策,形成良性互动,广泛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塑形聚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百千万工程”起势见效。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贴群众需求,不断拓展服务体系,优化服务效能。一方面,加强公共服务阵地建设,增设工会爱心驿站、家风家训馆,完成党群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阵地改造升级,切实优化社区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关注“一老一小”,持续开展民生服务,累计开展“大配餐”上门服务、慰问老年人1300多人次,组织开展困难家庭关爱帮扶、“百千万·‘莞’一夏”青少年儿童暑期公益服务活动等160多场次,切实提高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东莞日报:下来,西隅社区将如何深化“百千万工程”,推进培育文旅融合典型社区工作走深走实?
西隅社区党委书记叶凤娟:社区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善提升村容村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一是进一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面配合“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粮仓活化利用等重点项目,助力项目取得新成果。二是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提质增效,努力构建功能完善、管理有序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体系,提升社区精细化服务能力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挖掘典型村工作亮点,强化社会力量参与共建,打造社区文化特色。四是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坚持党建引领,营造全民共治共享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