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莞邑三大墟镇之一的“太平古墟”是清朝中后期以来,珠江口重要商品集散地。曾几何时,虎门鹅公山下,太平河畔,商铺连绵,食肆林立,客商云集。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沧海桑田,多少记忆逐渐湮没。坐拥东莞三大墟镇之一的太平墟,虎门商业远较其他地方活跃,电影和戏院也出现得比较早。
据1995年出版的《东莞市志》记载,1910年7月3日,太平镇福音堂放映无声、不动卡通片,是东莞历史上第一场电影。1945年,太平戏院(后改名为太平影剧院)在这里诞生,成为东莞地区最早的三大戏院之一。
今天,让我们走近虎门历史上最早的影剧院——太平影剧院。
前世:从搭棚演出到砖木结构戏院
东莞市太平影剧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45年,最初名为太平戏院,此后经历了搬迁和更名。
最早,在太平大埠头(大致位于现在的虎门诚信街与长堤路交会区域),戏迷邀请外来戏班,整艘帆船驶进码头,搭棚演出,后来才建起固定的戏院。

太平戏院初建时为砖木结构,设192个楼座和1100个普通座位,由120多名粤剧爱好者共同投资兴建,为东莞地区最早建成投入使用的三大戏院之一。
1949年2月25日广州《现象报》报道太平戏院:一枝独秀之虎门戏院。报道提及,太平戏院是当地唯一的娱乐场所,每月放映电影25天,每天一两场,每场最多700多观众。上演粤剧时,满座票房能达到三四千港元,戏班的收入比广州好得多。

1951年5月,太平戏院被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国营,主要业务转向放映电影,同时兼营戏剧演出。
搬迁:成为东莞最现代化影剧院
1958年,太平戏院迁至人民南路今执信公园西侧,1960年更名为太平影剧院。
上世纪60年代,太平影剧院里的戏剧演出。改革开放前的虎门,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少,直到上世纪80年代,太平影剧院都是虎门地区唯一的影剧院。在看露天电影都很难得的年代,到太平影剧院看一场电影、看一场戏,是人们休闲的“高级享受”。
上世纪70年代,工人在太平影剧院外合影。 1988年,太平影剧院进行了大规模翻新,引进了美国杜比立体声音响系统,安装了中央空调,并设置了1200多个舒适的观众软座,成为东莞市设施最现代化的影剧院之一。1991年,太平影剧院达到效益顶峰,全年放映近1000场次,营业收入超过70万元。
虎门摄影家张永通1975年拍摄的太平影剧院。太平戏院原在太平桥边,1958年选址鹅公山麓迁建扩容,后改名为太平影剧院,与太平镇工会对望。
除了放映电影、上演戏剧,太平影剧院也是重大活动的举办场所。据史料记载,1997年6月3日,东莞市禁毒委员会在太平影剧院举办纪念林则徐虎门销烟158周年文艺晚会。6月13日,广东省电影公司在太平影剧院举行电影《鸦片战争》首映式,导演谢晋及主要演员与省、市、镇有关领导出席。
辉煌:观众如云场场爆满
1996年4月,香港广源时装有限公司在太平影剧院原址上兴建了广源综合大厦,并将大厦的三楼无偿提供给太平影剧院使用。

在今年68岁的广源大厦负责人王桂林的记忆中,20世纪90年代的太平影剧院设施先进,吸引了虎门及周边镇的观众,生意非常好。2300多平方米的影剧院不光能放映电影,观众席前方设有很大的舞台,还能上演戏剧、举办歌舞晚会或文艺比赛。
2004年1月26日,虎门镇春节粤曲(剧)调演在太平影剧院举行(电视新闻截图)。2006年4月,虎门镇中小学器乐比赛在太平影剧院举行(电视新闻截图)。王桂林还记得,有一段时间,每个月都有广州等地的粤剧团来太平影剧院演出。而最火爆的时候,莫过于1998年春天电影大片《泰坦尼克号》上映时,一连多天,上千座位的大厅场场爆满,同时带动了大厦的其他娱乐项目和周边店铺生意。
落幕:老牌影剧院悄然告别
进入21世纪,受DVD进入家庭、在线视频播放普及、新型电影院线崛起的轮番冲击,老式影剧院渐趋式微。
2025年6月10日拍摄的照片中,“太平影剧院”五个金字已被挡在餐饮店招牌后面。

放映大厅外张贴着2012年底的电影海报,这是太平影剧院曾上映电影的最后见证(2025年6月10日摄)。2005年后,太平影剧院已经很少上映电影,但镇内一些文艺活动还会在太平影剧院举办。2013年,有68年历史的太平影剧院停业,虎门最早的影剧院至此悄然落幕。
时光荏苒,更多更新的电影院出现在虎门。太平影剧院逐渐退出了电影、演出市场。但它曾带给虎门人的欢乐,永远留在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