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妈妈带我去大岭山“东江纵队纪念馆”,去感受那段烽火连天、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
一踏入大厅,“东江铁流,南粤旌旗”八个遒劲大字,如同燃烧的烈焰,瞬间撞入我的眼帘!那火红的字体,滚烫、灼目,仿佛永不熄灭的革命精魂在跳跃、在呐喊!
在展厅的转角,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像磁石般牢牢吸住了我的脚步。讲解员阿姨清晰地说:“他叫季方方,拍照时只有13岁……被日军抓捕时留下的影像。”照片中的他,瘦小得惊人!破旧宽大的军装几乎将他淹没,身上却挂满了沉甸甸的弹带、军号、搪瓷罐和水壶。他赤着双脚,站在冰冷的地上,身躯却挺得笔直如松! 最震撼我的是他的眼神——没有一丝孩童的懵懂或恐惧,只有磐石般的坚毅,像两簇烧红的炭火,穿透泛黄的相纸,直直地烙进我的心底!这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少年,用他瘦弱却挺直的脊梁,诠释了什么是中国人的骨气!那身不合体的军装,挂着的不是装备,是千钧的家国重任!
不远处,一整面老照片墙上,定格了无数张年轻的面孔。讲解员指着一张照片说:“看,这就是著名的‘小鬼班’,最小的才11岁……”这些稚嫩的肩膀,是如何扛起“保家卫国”这如山般沉重的担子? 看着那一张张本应无忧无虑、此刻却写满担当的年轻脸庞,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酸涩和敬佩交织着,模糊了视线。 他们的青春,在战火中淬炼成钢,谱写了最滚烫的热血篇章!
目光流转间,看到一台锈迹斑斑的印刷机静静地立在角落。它沉默着,身上布满岁月的痕迹。讲解员说,在物资极度匮乏、消息闭塞的年代,这台机器曾日夜轰鸣,将胜利的消息、战斗的号角、不屈的信念,化作带着油墨清香的文字,传递到每一个角落。我仿佛听到了它当年有力的运转声,闻到了那浸润着希望的油墨味道。 这不仅仅是一台机器,它是穿透黑暗的号角,是凝聚人心的火炬!在枪炮之外,用另一种方式,顽强地守护着精神的火种。
走出纪念馆,正午的阳光暖融融地包裹着我。此刻,这阳光不再仅仅是自然的光线,它仿佛带着英雄目光的温度,照亮了我的心房。
我暗暗下定决心:生逢盛世,不负盛世。
胸前的红领巾,在阳光下愈发鲜红。我知道,那红色里,有季方方们永不褪色的目光,也有我辈少年接续奋斗的誓言。 这份在纪念馆里被点燃的信念,将指引我,勇往直前。
作者:东莞市大岭山镇中心小学 四年级 8班 何梓卉;指导老师:丁庆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