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东莞日报社联合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推出“忆东江烽火 传红色薪火”系列报道,寻访抗战遗址,走近抗战亲历者、见证者及其亲属,重温烽火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敬请垂注。

身体微微后靠在椅背上,双手轻轻摩挲着泛黄的《南征北战录》书页……眼前这位将满101岁的老人,是东江纵队抗日老战士黎洪。尽管年过期颐,黎洪对八十多年前烽火岁月的记忆,却异常清晰——“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才知道,当年参与警戒,护送的‘水客’,竟是重要的文化名人,我觉得非常光荣”“参加梅塘战斗,与日军血战,让他们前进不得、后退不能”……
“水客”卫士 暗夜里的无声守护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侵华日军攻陷香港。
“当时,我们一家人住在九龙,我第一次真切体会到国破家亡的悲凉。自此,我们一家人再也没有团聚过。”黎洪说,“但国难当头,我只得将悲伤放在心底,将之化为在战场上厮杀的动力。”

1942年,不到18岁的黎洪在香港志愿加入九龙西贡自卫队、九龙西贡港九大队,自此投身抗战洪流。
香港沦陷后,一大批在香港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陷入危险境地。危难之时,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1941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组织队伍,挺进九龙、新界地区。1942年2月,港九大队正式成立。
“我所在的队伍负责警戒,大家都很担心,时刻留意着日军的动静。上级命令,如果发现动静马上开枪打。一般从晚上8点开始,我们一直留在山上警戒,山上很安静,大家个个精神高度集中。”黎洪说,“大约晚上11点,接到通知说有许多‘水客’要经过,让我们注意看护。当时我们并不知道‘水客’中都有谁,但能看出里面明显有外国人。”
“我一共护送了两批‘水客’,中间相隔10多天。战火平息多年后,看报上的东江纵队回忆文章,我才恍然,原来自己也参与其中。”黎洪说。这场规模宏大的秘密大营救,历时近200天,共撤离800余名进步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还营救出一批国民党驻港人员和外国友人。
烽火忠魂 血与火锻造的信仰
1943年12月1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同年,由于表现优异,黎洪被调至东江纵队司令队当通讯员,随部队北上广东,转战东江两岸。
“那个年代,通讯员叫传令兵。”黎洪说。有一次,司令队在东江边护送司令部过博罗的时候,与日军骑兵狭路相逢。司令部带着很多设备,有电台,有技术人员,一般是不会参与战斗的。但是,事态紧急,眼看着骑兵越来越近,司令部果断下令准备战斗,打个伏击战。
“当时骑兵分别在两条路上,朝我们过来的这边有4人,被我们的伏击打了个正着。伏击战术取得成功,当场就击毙一匹马。2名日军掉下马,跑进了山洞,我们紧随其后追到洞口。他们不出来,不断向洞口外射击。我军武器配备不足,难以攻入山洞,于是选择使用手榴弹。随着‘嘭’的一声,成功将洞内2名日军消灭。获得胜利,我们都很兴奋。”黎洪回忆道。
“战争充满残酷与艰苦,在与敌军作斗争过程中,与死神擦肩而过更是家常便饭。”黎洪说。1944年5月8日,正在梅塘整训的东江纵队,虽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遭日军偷袭,但浴血苦战化危为机,果断反击取得胜利,毙、伤敌近100人,鼓舞了抗日军民斗志。
梅塘战斗是黎洪记忆中东江纵队与日军交手最激烈的一次战斗。他所在的东江纵队第五大队驻长山口村(梅塘以东),听到龙见田村方向激烈枪声,大队长彭沃料定是日军偷袭,在命令未到时即主动部署迎敌。战至当日14时,日军被压制,前进不得、后退不能。直到黄昏,日军才由熟悉道路的汉奸引路,从山边小路撤走。黎洪说,第五大队和民兵勇猛追击,又击毙、打伤40多名日军。

战场上的生死瞬间,早已深深镌刻在老兵的记忆深处,永不磨灭。黎洪说,“我的战争生涯不算漫长,但充满了苦辣酸甜。正是军队生活,让我认识了党,并愿意为之奋斗终身。”
1944年3月,黎洪正式加入共产党。他说,“永远跟着共产党,是我的忠心。我亲身经历了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希望年轻人能更多了解这段历史。共产党能取得胜利,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