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大岭山镇中心小学 徐梓文《重走红土地,再忆东纵魂》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7-05 08:59:04

东江纵队纪念馆,是镌刻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光辉史诗的精神殿堂。这支被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的抗日劲旅,曾在华南敌后的烽火中浴血奋战,用忠魂铸就不朽功勋,其精神如不灭的星辰,至今仍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一踏入馆内,一台饱经风霜的印刷机便静静伫立在光影里。妈妈轻声告诉我,这正是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的“老伙计”。当年,战士们就是用它在枪林弹雨中印制出一篇篇激昂的文字,让抗日的火种在华南大地燎原。为了守护这台传递信念的机器,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烽火岁月里。

展厅内,一件件文物皆是历史的注脚。日军的关东军帽、抗日战士的水壶、军号、指挥刀,缴获的捷克式轻机枪、七九步枪、毛瑟驳壳枪、刺刀,还有自制的简陋武器如枪头矛头。登上二楼,日军的发电机、信号灯、重机枪、八二式迫击炮等装备更直观地诉说着战斗的激烈。

英雄的故事,在时光里愈发厚重。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这位深圳坪山人,家境虽不富裕,却毅然投身革命,带领战士们保卫家乡。更令人敬佩的是华侨战士林文虎,他放弃海外拳击冠军的荣誉,回国参战,最终壮烈牺牲。

最令人动容的是“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壮举。日军攻占香港后,大批文化界人士身陷险境。东江纵队战士临危受命,突破重重封锁,将他们安全护送至后方。文学家茅盾深情地赞誉这是“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走出展厅,户外展区的退役装备在阳光下泛着沉稳的光泽。爸爸带我爬上坦克,转动方向盘,感慨地说:“当年,可能就像你这么大的小战士,就曾坐在这里英勇战斗”。看着长长的导弹发射管,我不禁问:“这是‘东风’导弹吗?”爸爸回答:“这是它的‘前辈’。如今我们有了更强大的国防力量,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离馆时,夕阳的余晖洒在纪念馆的门楣上,心中的感动久久不散。东江纵队的先烈们,用无畏的牺牲与不屈的战斗,为我们铺就了今日的安宁。他们的精神,如同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在时光里传递,照亮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房。我暗暗握紧拳头:唯有努力学习,方能不负这份沉甸甸的传承,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东莞市大岭山镇中心小学 三年级 1班 徐梓文;指导老师:莫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