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镇村“各自为战”筑牢基层三防“安全堤坝”
东莞应急管理 2025-07-04 17:27:54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极端天气的挑战,虎门镇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将防灾减灾救灾“指挥部”下沉至社区一线,织就了一张反应迅速高效、处置坚实有力的基层安全防护网。

 

01

建章立制责任“明”:

层级清晰,权责到人

 

虎门镇将三防责任体系作为三防工作机制运行的“筋骨”。在镇级层面,成立由镇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的三防指挥机构,统筹辖区防汛工作。同时,卫星电话、应急救援车等专业装备一应俱全,确保“一镇一策”精准落地。

 

图片

 

责任如锚,直扎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全镇29个社区全部设立三防工作组, 由社区书记担任第一责任人,实现“一村一案”。社区内划分出29个精细应急网格, 每个网格配备1名信息员,风雨无阻开展巡查预警。一张责任网,织就“十分钟应急圈”——从发现险情到初步处置,响应时间缩短至十分钟内。

 

联合值守确保“耳聪目明”。虎门镇应急指挥中心24 小时灯火通明,每天都由一位领导带班值守,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工作机制。全镇实行“领导带班+部门值班+技术备勤”的“三班两运转”模式,配齐“五个一”应急装备(通讯设备、无人机、应急包、处置流程、联络手册)。每日严格执行“三查”制度:晨会交班隐患、视频轮巡查盲点、现场突击查落实,确保响应链条时刻紧绷。

 

02

事前预防措施“多”: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防汛胜在“防”字。各社区立足“实用、管用、好用”,量身定制了 29 份镇村两级应急预案,推出“防汛一张图”,即将危险区域、避险路线、安置点等信息浓缩于一张可视化地图上。这张“救命图”不仅张贴在社区公告栏,更印在每户居民心中。

 

图片

 

科技赋能,监测预警跑在风雨前。通过配备“土洋结合”的监测利器——自动雨量站或简易雨量信息桶,部分临河社区还加装水位报警器,实现及时、高效的监管。北栅社区的雨量信息桶水位曾在深夜短时骤增,超过预警临界值,值守人员迅速启动预案,赶在河水漫堤前转移了低洼处居民。 “小设备”成了守护生命财产的“大哨兵”。

 

此外,北栅社区还投入 110 万元完成怀大河关键段 892 米防浪墙升级改造, 犹如为河道镶上“钢铁护甲”。此外,5 处关键河道节点清淤工程累计清除淤积物 2633.5 立方米,打通了城市排涝“经脉”。

 

03

挂图作战底数“清”:

精准画像,动态掌控

 

虎门镇指导各社区对辖区内的防风防汛重点部位和资源等进行摸排,汇总形成各社区的“一图五表”。通过风险地图可视化呈现,动态管理“水利工程”“特殊群体”“主要风险点”“重要防护目标”“应急力量与物资”五类关键台账,完善转移人员清单。

 

“一本账”兜清风险隐患。根据台账,各社区建立了详细的危险区域人员转移清单,尤其是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人。

 

04

后勤保障响应“快”:

平战结合,高效驰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虎门镇按照“一镇一库、一村一点”原则,建成 3 个镇级标准化物资仓库和 29 个村级储备点,实行“专人、专业、专项、专案”的“四专” 精细管理。救生衣、沙袋、发电机等物资分类存放、定期维保、一键可调。

 

图片

 

专业力量时刻待命。虎门镇积极整合社会救援力量,将本土企业华晨应急救援队纳入镇级救援体系。该队伍装备精良,拥有抢险大排量排水车、冲锋舟、无人机等“硬核”设备。目前,虎门镇拥有应急救援队伍共 46 支,总计 2950 人。其中,部门救援队伍 14 支,共 896 人;社区救援队伍 29 支,共 1999 人。每当暴雨黄色预警发布,由镇水务、城管执法、交警及社区组成的“四人小组”立即出动,启动 10 分钟动态巡查机制。一旦路面出现 15 公分积水, 交通管制预案自动触发,形成“预警—巡查—处置”的严密闭环。

 

“天罗地网”保通信。镇村两级配备了 370MHz 自组网设备、卫星电话等应急通信“双保险”。即使在极端灾害导致常规通信中断时,指令也能穿透风雨,直达一线。立体救援网络更是延伸到空中——绝大部分社区设置了经过认证的直升机紧急起降点或索降点,为生命通道预留了“空中走廊”。

 

“镇自为战”“村自为战”机制推行以来,虎门基层防灾能力实现质的飞跃。2024 年至今,村级应急队伍已累计参与抢险 21 次,实现防汛责任体系全域覆盖。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从层级响应到扁平指挥,虎门镇以“镇自为战”“村自为战”为核心理念,将防灾减灾救灾的“神经末梢”深度激活。责任网格化、预案可视化、监测智能化、保障立体化、响应高效化——一套融合制度刚性、科技韧性与人文温度的现代化基层应急体系已然成型,在风雨来袭时,为千家万户撑起一片坚实的“安全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