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大岭山镇中心小学 殷炜俊《慈母泪,映山河——重走东纵路,英魂铸青山》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7-03 18:38:54

当我怀着崇敬与期待,踏入大岭山革命根据地——东江纵队纪念馆,那层峦叠嶂的青山宛如一位位静默的历史丰碑,每一座山峰都镌刻着东江纵队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东纵战士们的精神如燎原星火,照亮了黑暗的岁月。

李淑桓的无声坚守

走进东江纵队纪念馆,肃穆的气息瞬间将我包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幕布上刻画的革命母亲李淑桓。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她毅然舍弃了安逸的生活,将自己的子女一个又一个地送入硝烟弥漫的战场。而她自己,摇身一变成为大塘小学的“守护者”。在三尺讲台上,她是智慧的灯塔,为村里的孩童点燃了知识的火种,让希望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在隐蔽战线上,她如同一位神秘的使者,悄悄传递着重要情报、精心编写着抗日教材。她用那柔弱却无比坚强的肩膀,扛起了革命后方的千斤重担。

后来,她不幸被国民党抓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铁骨铮铮,宛如一座不可撼动的山峰。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都没有吐露军队的半分机密。展柜里,她那张慈祥又坚毅的照片,仿佛有着无尽的魔力,映照着一个母亲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教育的炽热热忱。她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如同一把火,点燃了每一位参观者心中的感动,让人忍不住眼眶发热。

笔尖上的烽火传令

在展区的另一角,泛黄的《前进报》版面静静地陈列着,它们宛如一位位沉默的老者,诉说着那段隐秘而伟大的故事。无数个寂静的深夜,编辑与战士们在昏暗的油灯下伏案疾书,他们的笔尖仿佛是一把把利剑,将党的声音化作无形的号角,为前线的战士们传递着坚定的信念与无穷的力量。

东江纵队深入乡村、城镇,他们不仅创办了《前进报》,还积极组织抗日宣传队。他们用这些方式,像播种机一样,动员着广大群众参与到抗战中来。他们建立起农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形成了“军民一体”的强大抗战格局。在根据地内,纵队积极推行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等政策,就像一位位贴心的管家,改善着百姓的生活,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支持。根据地也因此成为了华南地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典范。那些在幕后默默操劳的人们,虽然没有冲锋陷阵的壮举,但他们为革命立下的功劳同样不可估量。

青山深处的精神坐标

登上纪念馆的顶楼,极目远眺,郁郁苍苍的大岭山尽收眼底。七十余年前,东江纵队的战士们曾在这片山林中如矫健的猎豹般穿梭游击。他们手中的步枪虽然简陋,却充满了勇气;面对敌人的枪炮,他们毫不畏惧,用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在密林深处建立起了抗日根据地。

如今,校园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那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阖家幸福的欢歌声,飘荡在温暖的空气中,诉说着生活的美好;城市中喧嚣的烟火气,洋溢着繁荣与生机。这一切的美好,都在岁月里静静流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铭刻在历史年轮中的真理,在大岭山的上空清晰嘹亮,荡气回肠!

作者:东莞市大岭山镇中心小学 六年级 4班 殷炜俊;指导老师:黎远康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