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近日成功主办了东莞市科普专项项目——“低空应急与智慧防灾专题活动”。此次活动通过知识科普、装备展示与沉浸体验“三部曲”,将专业的应急防灾技术转化为公众可感知、可参与的科普实践,吸引了众多企业代表和高校师生参与。

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办的专题讲座中,行业专家何元灵以“唐家山堰塞湖危机”为案例切入点,深度剖析极端险情的破坏力,直击应急救援的核心痛点。他强调,“应急救援的精髓,在于通过快速响应、科学处置和协同配合,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生命、财产乃至社会秩序造成的连锁冲击。”这场化专业为通俗、融危机意识于科学决策的讲座,让参与者深刻感受到智慧防灾的时代担当。
随后,活动移至莞星台(卫星地面站)的装备展示区。一系列高科技的“应急帮手”让参观者大开眼界:
智能巡检车就像长了双“鹰眼”,代替工作人员精准、快速地巡查危险场所(如工厂管线、灾害现场),及时发现隐患;仿生机器蛇和机器鱼身体灵活,能在狭小、复杂甚至人类难以进入的环境(如废墟缝隙、水下管道)中执行侦察任务,是探查险情的“小能手”;水上无人救援艇行动敏捷,在风浪中平稳行驶,显著提升水上救援速度和安全性,是水上救人的“新利器”。
科普讲解员不仅现场演示这些安全应急装备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场景,还重点介绍了莞星台这个“幕后英雄”——它如同城市安全的“千里眼”和“智慧大脑”,依托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持续监测环境变化、预测灾害风险(如洪水、山火)、辅助城市规划,为守护城市和家园提供重要的科学决策依据。

在操场区域,无人机实操培训成为了活动最具人气的“实战演练场”。专业飞手亲身示范,细致传授从起飞姿态调整到空中巡航控制等操作要领。参与者得以亲手驾驭飞行器,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无人机在航拍测绘、农业监测,特别是应急救援中如何化身“空中奇兵”。抽象的技术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变得直观可感,实现了科普教育与技能实践的深度融合。

本次活动以“技术科普化、科普场景化、场景实用化”为核心理念,成功推动了低空应急与智慧防灾技术突破实验室壁垒,以可触、可感、可操作的方式走进公众视野。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的安全素养和应急能力,也为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城市安全韧性的坚实护盾,共同打造防灾减灾事业开放、共享的智慧未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