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起东江——东江纵队的成长与抗争
1938年12月29日 坪山 黄昏
枪声不再回荡在树林之上,我所在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大队刚刚打了一场大胜仗。我们击败了几十个落单的鬼子。这些鬼子真够怂的,没打几枪就跑了。我们在屁股后面边打边收东西。几个落单的鬼子被我们给逮住了,逮住他们的时候,一个个搁那咿咿呀呀的。
倒是他们身上的好东西不少,几杆枪,一些食物,还从一个军官身上整到一把手枪。还别提,队长戴上挺威风的。
别看这仗看上去不大,但确实是我们打得最漂亮的一仗。我不知道我们还要再面对多少困难,打多少场仗。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收纳有志青年,继续与鬼子作斗争,我们就一定会壮大起来的。我们没多少时间了,一定要加油。
1939年5月12日 大鹏湾 深夜
国民党是脑子抽了还是被打疯了?抗日抗得好好的,抗到一半就来打我们。我们招他惹他了?东江纵队刚刚具有了近千人的规模,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我们的人数也锐减到三百余人。这一个月来,我无能为力地看着同志们一个个倒下,再加上国民党的追捕,搞得我没睡一夜好觉。被追着屁股打的滋味真不好受。
这一天又是无眠夜。我们在夜幕的掩护下再次逃脱了国民党的围杀。但危机还没解除。我们屁股后面还跟着一大堆人。
在我们一筹莫展之时,上边下达了命令,要求我们不要一味地逃向我方战区,要穿插回原战区,继续游击。我们也不打算跑了,停下,回头,迎战!
不对,再想想。
想好了,停下,回头,伏击!
计划是这样的,部队分为两部分,主要部队200人在敌军必经之路旁的高山上,剩下一百人就去诱敌,诱敌部队完成任务后就往山里跑,与主要部队会合,合击敌军。伏击成功,就趁机突围,原路返回。就算失败,也能从容不迫地退入山林。总之,打一枪就跑,打他个措手不及。
1939年5月13日 罗浮山 凌晨
我们成功将敌人引入了包围圈。按照计划,下一步就要去山上与伏击部队汇合。但接下来看到的一幕是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
我们中计了!
敌人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狡猾。他们不仅没有落入我们的包围圈,反而抢先一步,将我们的伏击部队被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 同时还有一支部队死死咬着我们,不让我们驰援。看敌人的样子,好像早有预谋。密密麻麻的枪声此起彼伏,凭借居高临下的优势逐渐占了上风。
但我知道,为了方便转移,他们带的弹药并不多。
直到了黄昏,从远处传来的枪声才停下。我们被撵到了百米开外的一座山上,从这看,只能勉强看到火光和战士模糊的血肉,在那里,我隐约瞄见一个穿着我们军装的人,讨好着与一个国民党军装的人交流着什么。在他身后,战士们的鲜血和战火,织成了灿烂的晚霞。
该死的叛徒!
1939年8月17日 上下坪村
自从上次的战斗之后,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做的一切,有意义吗?
不过千人规模的小队,能翻起多大的浪?几百战士的性命,就折在一个叛徒手上?我们都改变了什么,我们都做到了什么?
这段时间,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他们有的稚气未脱,有的垂垂老矣,有的是附近普通的村民,有的来自香港,来自澳门,他们各有不同,却都有同一个目标,同一个理想。
所以,现在我有了答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在唤醒国人沉睡的意志!“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说我们只是微不足道的石子,那群众的力量就是滚滚长江!我们会掀起滔天巨浪,成为打响革命的第一枪!或许没人会记得我们的名字,但一定会有人记得,在广东,有“东江纵队”这个名字……
作者:东莞市樟木头镇实验小学 六年级 15班 樊宇宸;指导老师:薛颖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