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人秀|参与编撰地方文献100多万字!中堂潢涌有位“文化活宝”
东莞+ 2025-07-02 20:52:58

在中堂镇潢涌村的村志办公室,常年有几位老人在伏案疾书,整理史料,结集出书,他们如温暖的明灯,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根,推动传统文化薪火相传。黎秉铿便是其中一位。

今年83岁的黎秉铿扎根基层教育数十年,曾是潢涌小学校长,多次被评为优秀人民教师,在漫长的教育职业生涯中,他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知识,更有侧重挖掘整理资料,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工作中。

2004年退休后,他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他怀着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加入潢涌地方志办公室,和志同道合者一起整理编撰地方文献,向青少年传播传统文化,在教育、文化和社会公益等多个领域发挥余热,用行动诠释着一名老党员的坚守与奉献,成为村里的文化传播者,村里人亲切称他为村里的“文化活宝”。

编撰文献为当地文化留下浓墨重彩一笔

走入位于潢涌黎氏大宗祠的村志办公室,满屋子的书香墨宝见证了黎秉铿等老一辈对地方文化的坚守。“目前我们已经编撰出版了40多万字《潢涌村志》,55万字的《潢涌历史文献选集》也即将出版。还有一本《潢涌民间故事》也已完成初稿。”黎秉铿说起编撰的历程充满了艰辛,他和同事一起四处走访亲历者,收集各种古书,打听到哪里有记载潢涌文化的资料,便想尽办法收集回来,甚至一字一字进行抄写。遇到一些记录有矛盾的地方,他们更是多方求证,力求真实地记录地方的历史和典故。

撰写村志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且很多资料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保存,很多民间文化也是口口相传,“现在不记下来,以后就再也听不到了。”为此,黎秉铿还组织召开座谈会,耐心动员邀请村里老人讲述历史,做好文化抢救工作。

在十数年如一日的坚守中,一本本泛黄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老党员对传统文化的赤子之心。在完成《潢涌村志》的撰写后,他们又投入到《潢涌历史文献选集》和《潢涌民间故事》的编撰工作中,这些工作跨越年代久、资料非常少,为此他们跑图书馆、档案馆,购买各种古籍,不辞辛劳,登门造访,出差外地,拜访专家学者和收藏者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资料汇总,去伪存真,校对核实。据了解,《潢涌历史文献选集》收集了自元代以来的潢涌村历史名人及外姓名人写潢涌的各种作品,鸿篇巨制,历时十多年而成,是研究中堂和潢涌历史文化的精品力作,也填补了地方文史的空白。黎秉铿说,他们几位老人经常一起讨论,为了一个细节严谨求证,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虽然辛苦,但是这是很有意义的事。

风雨无改,坚持在祠堂里“上班”,编撰各种资料,黎秉铿他们在皓首穷经中树立起精神家园的坐标,践行着作为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为中堂和潢涌的文化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承文化,当好青少年“文化引路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黎宿割股愈亲、黎光忠君爱民的事迹吗?这黎氏大宗祠是我们的根,有我们的祖训家规,我们要保护好,更要学习好、传承好。”作为潢涌村关工委“五老”志愿者的一员,黎秉铿致力于传统文化在下一代的传承和发扬,经常为孩子们讲课,是孩子们眼中充满爱心和智慧的黎爷爷。

“潢涌村有很多历史名人和文化故事,尤其是传承千年的德本文化,对一下代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有好的帮助,通过深刻领会潢涌德本孝义的文化内涵,自觉践行先贤的高尚品格,可让孩子们厚植家国情怀,做德本少年。”黎秉铿将自己收集整理的故事,用生动亲切的语言向下一代讲述,与孩子们互动,通过讲故事、现场体验等方式,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教课过程中引导孩子们品读家乡红色故事,通过身边一个个具体、真实的红色故事,让他们学习先辈的奋斗精神,懂得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

黎秉铿对书法素有研究,他平时向孩子们义务传授书法书写姿势、运笔方法、书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知识之余,还通过书法艺术向下一代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在他的引导下,孩子们的作品充满了创意和活力,展现出了新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独特见解和热情。

十多年来,黎秉铿只要有时间、有活动,就会义务为孩子们进行宣讲、授课,如同他当老师时的模样,已记不清为孩子们上了多少节课,看到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得到春风化雨的滋养,是他最高兴的事。

文字:李健武 通讯员:邱发平 图片:李健武 通讯员:萧培东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