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坑镇中心区,由丁屋、彭屋、黄屋三个村组成的“丁彭黄”片区,山水相依,古朴自然,勾勒出一幅永不褪色的水墨长卷。这是省、市“百千万工程”的“双料”典型村,市“百千万工程”名片之一。
曾经,这里发展滞后,环境、配套、经济等全方位匹配不上镇中心区。借力“百千万工程”,东坑镇对三个村进行“一盘棋”统筹规划,推动片区联动发展,通过修复山水生态、整治综合环境、完善基础设施、融入民俗文化等,唤醒、激活片区资源,让片区蝶变成一个环境美、配套全、经济活的“城市桃花源”,形成中心区域中有村、城乡相融的协调发展格局,成为全市、全省推进“百千万工程”的一个生动实践,为全市、全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近日,广东对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东坑镇“丁彭黄”片区一线指挥部获评先进集体。在该片区带动下,东坑镇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连续4年获全省“优秀”,获评市实施“百千万工程”优秀镇街。

一子落下,满盘皆活
位于“丁彭黄”片区的“GOF叁朋肆友”工作室,主理人黄学泓与合伙人讨论着一个设计方案的修改。工作室的外面,湖水如镜,树影婆娑。黄学泓是黄屋村人,今年25岁,去年在“丁彭黄”片区开设了“GOF叁朋肆友”工作室,主要从事活动策划、室内设计、文创设计等业务。这个年轻人说,他亲眼见证了“丁彭黄”片区近年来的蜕变。
“丁彭黄”片区位于东坑镇中心北部,横跨丁屋、彭屋和黄屋3个行政村,总面积5.1平方公里。近年来,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广东适时作出“百千万工程”的决策部署,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丁彭黄”片区一线指挥办相关负责人黄国洪表示,丁屋、彭屋和黄屋三村相连,有山、有水、有田、有古村、有古树、有古文物、有故事,加上此前经过乡村振兴项目的提升,基础条件较好。东坑镇党委决定对三村进行整体规划统筹、镇村联动开发,为全市、全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探路。
在连片开发中,东坑下了一招“妙棋”:激活水资源。据介绍,丁屋、彭屋和黄屋的外围环绕着寒溪河,寒溪河是东莞的主干流之一,村里面则分布着数个大大小小的池塘以及月明湖。但是,池塘的水不会流动,属于“死水”,时间一长,逐成藏污纳垢之地。于是,东坑将各村池塘整治改造成一个个漂亮的湖泊,扩容提升月明湖,并打通湖与湖之间、湖与寒溪河之间的壁垒,让水流通起来、活起来。加上马腰岭,整个片区的山水生态得到重塑,呈现碧水环绕、山水相依的景象,显得灵气十足、充满韵味。
更妙的是,这颗关键“棋子”还盘活了整个东坑“棋局”。该镇一举打通片区湖泊、寒溪河、东坑内河之间的联系,让全镇水资源充分流转循环起来,并推动东坑内河的改造升级,重新激活老旧的“一河两岸”,辐射全镇60%的村,形成“水岸联动”都市生活中心轴,实现协同发展效应。
据了解,东坑内河是东坑“母亲河”,南北贯通全镇。今年6月,东坑内河之上重现阔别20余载的“龙舟景”,让全镇欢欣鼓舞。黄学泓也跟家人来到现场观赏了这一盛事,直言“很兴奋、很热闹、很好看。”在此带动下,东坑确立了东坑内河、科技路、中心区、角社融合发展区、沿科技路产业园区“一河一路三区域”的发展战略,贯通全镇工业、生态、配套、农村等资源,引领精致魅力新东坑全域高质量发展。

两大变化,品质更优
行走在“丁彭黄”片区,只见湖光山色,草木青翠,屋舍古朴,黄发垂髫,在其中怡然自乐。这里地处东坑镇中心,但却没有城市的喧嚣、钢筋水泥的冰冷,只有青山绿水间的宁静,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温暖,散发出一种独特的乡村韵味,颇有一种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遗风。
黄学泓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轻松自在。”实际上,黄学泓从小就跟随家人搬出了黄屋村,以前除了逢年过节走亲戚外,很少回村里走动。现在他回到“丁彭黄”片区开公司,就是因为这里的环境、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改变,让他觉得回到村里创业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一方面,东坑整治片区综合环境。该镇动员党员群众拆除1000多间房屋、闲杂建筑,腾出连片发展空间。在修复山水和互通水体的过程中,解决了困扰三个村多年的水浸问题。按照“统一修建”“修旧如旧”原则,完成农房“微改造”240间。通过“美丽庭院”建设等行动,培育“绿美乡村”“美丽田园”。

“改造修复后的农房古朴、简单、干净,现在很多年轻人住惯了小区,反而觉得农房很有特色。”黄学泓说,他家在村里也留有一个老房子,于是对老房子进行了简单修整,将其作为工作室。黄学泓认为,“微改造”恰到好处,不仅最大限度留住老房子的原貌,而且只花了很少的钱,还不用交租金,这为他节省了不少创业成本。
另一方面,东坑完善片区基础设施。该镇在片区建设了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绿美校园、文体设施等,并整合停车位1128个,增加和引入党群服务、育儿养老、医疗卫生、品质教育、文化体育等普惠性公共服务,打造“一站式”高品质公共服务圈,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依”。
经过一系列村容村貌的整治、改造、提升,整个“丁彭黄”片区的环境更优美、配套更优质、社会更和谐,让群众看到更多变化、得到更多实惠。此时正是夏季,每天傍晚时分,片区村民谢女士都带孩子出来散散步,观赏荷花。她说,“比在家吹空调舒服多了,好过让孩子一天待在家里看电视手机、玩电子游戏。”可以说,这里的山水,成为村民在家门口触手可及的“诗意栖居地”。
看得见风景,记得住乡愁。“丁彭黄”片区的变化,让越来越多像黄学泓这样的村民选择回流到村子中。“村里的环境和条件都变好后,村民那些以前闲置荒废的老房子重新有了价值。”黄国洪说,“村民回流,倒不一定都是搬回来定居或者创业,一些村民将房子改造后用来出租,还有一些村民将老房子简单修整一番后,将其作为茶室,空闲时呼朋唤友一起回来散步、爬山、喝茶聊天。”

多方共赢,兴村富民
在“丁彭黄”片区的黄屋村入口处,是一排经过翻新美化的农房,颇具特色。东坑将这一排农房打造成青年创业街,吸引年轻人到此创业。黄学泓的工作室就在青年创业街边,他经常到旁边的程意咖啡馆喝一杯咖啡。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头号工程”,也是广东“共富工程”。“一个地方的发展,光有好环境还不够,还要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实现共同富裕。”黄国洪说,要把“丁彭黄”片区建设成集体经济发达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形成城村相融、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格局,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他表示,片区有山水、有古村、有古树、有古文物、有故事,文旅资源丰富。东坑工业发达,农旅休闲配套很少,在片区重点发展田园、潮玩、民宿等文旅产业,辅之以工业,可以推动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融合”,进一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东坑将实施“百千万工程”与建设“文化强市”相结合,充分利用“丁彭黄”片区丰富的田园山水资源和广阔的野奢空间,深入打造“野奢东坑 都市桃源”文旅品牌。在全镇统筹下,“丁彭黄”片区文旅产业既统一规划,又错位发展,由镇属企业与丁屋、彭屋、黄屋3个村联合开发,在三个村分别以“有好戏、有好梦、有好味”的三大主题,发展民俗文化、田园文化和潮流文化的三大文旅产业。

黄屋主打“好味”,发展潮流文化产业。片区开发青年创业街,发展清吧、咖啡、潮玩、餐饮等。该项目已经进驻几间咖啡馆、坑土特产、创意工作室等,慢慢聚集了一些人气。“只要有人气,这个地方就会慢慢旺起来。”黄国洪表示,这可以实现多方共赢,镇属企业和村都增加了集体收入,村民把房子租出去有了租金收入,商家的生意也变得更加红火。
在这个过程中,黄学泓等村里的年轻人正在发挥更大的作用。据了解,丁屋古围墙上的“东坑”文创标识,就是黄学泓参与设计的。“自己的作品被用在村里,这很奇妙。”黄学泓说,“村里变得这么好,村民都感到很自豪,也激发了大家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他表示,接下来工作室还想打造一个社群营地,同时挖掘片区的人文元素,开发周边文创产品。
彭屋主打“好梦”,发展具有野奢之风的田园、露营、民宿产业。目前,东坑计划通过点状供地的模式,规划“野奢”民宿项目,着力为游客提供高端住宿体验和高品质文化服务。据了解,东坑在全镇已经引进全季、丽枫、亚朵等一批中高档酒店落户,并计划再引进希尔顿酒店等,正在加快培育酒店民宿业态。
丁屋主打“好戏”,将丁氏祠堂、古围墙、魁星楼、丁屋戏台、棋亭、丁濂墓华表(将军柱)等一连串本土文化元素串联成珠,建设曲艺文化展演馆,打造“人文丁屋·太傅故里”文化IP,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区。
目前,“丁彭黄”片区租金水平提升13%—25%。通过升级沙冲工业区,共新增厂房37.5万平方米,年增集体收入2200万元。2024年,该片区总资产8.4亿元,增长20.4%,经营性收入7469万元,增长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