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东莞市莞城步步高小学开展 “莞草科学实验实践活动”,全校100余名学生通过七大生态实验,揭开莞草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神秘面纱。这场以本土植物为载体的科普实践,不仅让青少年在动手操作中领悟生态科学原理,更以“莞草”为钥匙,打开了东莞本土生态教育与城市文化传承的新维度。据悉,本次实践活动是东莞市科普专项资助活动“莞草的生态价值——东莞市小学生莞草科普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由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东莞市莞城步步高小学主办。
解构莞草生态密码
在莞草e博园的实验区内,学生们分组进行着湿地土壤分析实验,用酸碱试纸检测湿地土壤H值,“原来莞草喜欢碱性环境,这和它净化水质的功能有关系吗?”带着疑问,同学们又参与到莞草水质净化实验中,通过对比种植莞草前后的水槽水质数据,直观见证了莞草根系对氨氮化合物的吸附作用。

在莞草与微生物互动实验中,科学教师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水样变化:“放入莞草根部后,水样中的固氮菌数量明显增加,这说明莞草与微生物形成了共生系统。”据了解,此次活动涵盖湿地土壤分析、水质净化、根系解剖等七大实验,将大学实验室的简化版搬进小学课堂。
从植物研究到生态公民培养
“莞草是东莞特有的湿地指示植物,它的根系能稳固堤岸,叶片为水鸟提供栖息场所,是珠江口湿地生态链的关键一环。” 活动负责人介绍,此次实验设计巧妙串联起 “个体 — 种群 — 生态系统” 的认知逻辑,如湿地生态连锁反应实验中,学生用图卡构建食物网模型,直观理解莞草对物种的连锁影响。


“我们想通过‘做中学’的方式,让生态保护理念从知识转化为行动。”不少学生实验后主动响应“校园湿地守护者”倡议,报名在校园池塘种植莞草,持续监测生态变化。
本土生态教育的东莞范式
作为全国首个将莞草科普纳入校本课程的学校,步步高小学依托校内莞草博物馆,构建了“观察—实验—研究—传播”的生态教育闭环。通过此次“莞草的生态价值”科普系列活动,形成“做实验—讲科学—传理念”的教育链条。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本土物种为切入点开展生态教育,既契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中“加强生态文明科普” 的要求,又能激活城市文化基因。莞草作为东莞“生态名片”,其科普价值不仅在于生物学知识传播,更在于唤醒青少年对本土生态的认同感——当学生们懂得“莞草如何守护珠江口”,便自然理解“人类如何守护地球”。
随着莞草科普从校园走向社会,这株本土植物正成为连接自然科学、生态保护与城市记忆的鲜活纽带,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