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近年来,桥头镇紧紧抓住“百千万工程”这一重要契机,将“人才兴镇”列为“四大战略”之一,全力以赴推进人才工作。为生动讲述人才故事,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特推出“才悦桥头”系列报道。该系列将深度挖掘医疗、教育、产业、科技等领域人才的创新创业历程,让更多人关注桥头、走进桥头、扎根桥头,共同打造宜居宜业、令人向往的“桥头家园”,实现近悦远来的美好愿景。
朱菊清:廿八载匠心守护健康
在东莞市桥头镇,有这样一位医者,她以28年如一日的坚守,成为小镇变迁的见证者。从泥泞乡道遍布、基础设施简陋的旧日模样,到如今现代化城镇的崭新风貌,她始终扎根于此。她不仅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更以深沉的情怀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人才兴镇”的活力。
她就是桥头医院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朱菊清。在桥头镇的医疗版图上,从一名普通医生逐步成长为桥头康复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她的经历,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桥头镇医疗事业与人才战略深度融合的生动记录。
异乡逐梦,融入桥头开启医疗新篇
1996年,刚从康复医学专业毕业的朱菊清,怀揣着对医学事业的满腔热忱,踏入了桥头镇。彼时的桥头,交通极为不便,朱菊清从东莞市区辗转数趟公交车,才抵达这个陌生之地。映入眼帘的,是工业大道泥泞的路面,道路两旁稀疏分布着农民自建房,四周是大片空旷的农田,而桥头医院,仅仅是一栋低矮的楼房。“当时的条件与我想象中的差距太大了,而且语言不通,让我心里很是失落。”朱菊清回忆起初到桥头的情景,仍感慨万千。
然而,随着工作的开展,医院给予的关怀、同事们的热情,以及本地患者淳朴善良的品质,如同一束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朱菊清内心的灰暗角落,给予她留下来的勇气与力量。她渐渐适应了桥头的生活与工作节奏,在此安家落户,开启了在这片土地上的成长蜕变之路。
工作期间,朱菊清白天全身心投入接诊患者的工作中,晚上则刻苦自学粤语。为了提升专业技能,她先后奔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等知名医院,进修康复医学与高压氧医学。2001年,对于桥头医院康复科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科室成为东莞市首家工伤康复定点协议机构,朱菊清的名字,也自此与桥头医疗发展紧密交织,不可分割。
拓展边界,从医院迈向社区的康复探索
历经多年磨砺,朱菊清从一名初级医生,成长为东莞市屈指可数的康复医学主任医师,还成功入选2024年东莞市医学领军人才引进培养项目名单。在漫长的从医岁月里,她不仅用高超医术治愈了无数患者的身体伤痛,更以医者仁心的情怀,温暖了患者的心灵。
临床医学侧重于疾病的治疗与治愈,而康复医学的核心目标,是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助力他们重新回归社会。2022年,李先生因叉车事故导致双下肢受伤,活动受限,行走艰难,来到桥头医院康复科寻求治疗。彼时的李先生,因严重的功能障碍无法行走,情绪极为焦虑。朱菊清为他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每日查房时,不仅给予专业的医疗指导,还不忘鼓励安慰,多次与他促膝谈心。
在朱菊清及其团队的精心治疗下,李先生出院时康复效果显著,他特意为康复科送来锦旗,以表感激之情。在朱菊清的职业生涯中,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康复科的走廊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这些锦旗,是患者对她医术与医德的高度认可。在朱菊清看来,从事康复医学,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与患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桥梁,同样不可或缺。
朱菊清的脚步从未局限于医院。她深知,康复医学的价值,在于帮助患者全方位融入社会。为此,她积极投身社区服务工作,将康复医学的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朱菊清带领团队每月定期前往石水口社区,为残疾人家庭提供康复指导,累计服务人数超过1000人次。
自2022年起,她还为桥头镇居家养老护理员开设康复技能课程,培养了近50名专业护理员。此外,作为火凤凰“天悦志愿讲师”,她活跃在小学、敬老院等场所,开展健康讲座,覆盖儿童与老年人群体达3000余人。
引领升级,夯实“人才兴镇”健康根基
多年来,桥头医院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与培育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奖励制度,成效斐然。朱菊清坦言:“我是这些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我的成长,离不开桥头镇以及桥头医院提供的广阔平台。自我来到桥头医院,医院为我安排了宿舍;孩子出生后,又帮忙解决了入学问题,让我能够安心工作与生活。”
朱菊清深知,医疗水平的高低,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她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带领团队全力推动桥头医院康复科的全面升级,为桥头镇“人才兴镇”战略的实施,筑牢了坚实的健康保障。
28年时光荏苒,朱菊清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医学生,成长为守护桥头镇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用自己的医术与情怀,书写了“人才兴镇”的动人篇章。她的故事充分证明,一座城镇的繁荣兴盛,不仅仅依赖于高楼大厦的林立与交通道路的完善,更离不开无数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奋斗者。
时至今日,朱菊清依然保持着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康复科的习惯,她坚守着那份从未改变的初心:“只要桥头有需要,我便会一直坚守在这里。”
张占军:模切技术开出“创新”之花
在桥头镇这片产业沃土上,来自湖北的张占军用15年光阴,完成了一场从数学教师到模切工程领域技术领军人物的精彩蜕变。作为东莞凯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模切工程经理,他深耕行业、锐意创新,以10余项专利成果推动产业升级,更瞄准着颠覆传统FPC行业的革命性技术。张占军的奋斗足迹,不仅点亮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更为“桥头家园”的建设增添了耀眼的科技星光。
跨界转型深耕模切
谈及与桥头结缘,张占军坦言,这里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条与优美的宜居环境(尤其是闻名遐迩的“中国荷花名镇”称号和美丽的莲湖)是吸引他的关键。“桥头有我施展拳脚的广阔空间,能接触前沿技术和项目,实现模切领域的梦想,生活在这里也非常幸福。”他说道。
张占军的职业生涯始于一次关键的跨界。2009年,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的他,毅然踏入横沥安道光电,开启了模切工程师的旅程。凭借扎实的学习能力和不懈钻研,他从行业“新兵”迅速成长。此后,他历任惠州恒铭达电子科技模切工程主管,并于2016年加入东莞凯成环保科技,担任模切工程经理至今,一步一个脚印积累了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管理经验。
在桥头发展的岁月里,张占军深切感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桥头镇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让他得以与顶尖专家交流,获取前沿学术成果;针对科创人才推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从科研补贴、人才公寓到子女入学、医疗绿色通道——有效消除了他的后顾之忧;此外,丰富的技能培训和行业交流会也持续助力他提升专业素养和管理视野。
15年的深耕,铸就了张占军过硬的专业实力。他拥有15年以上模切工程经验(含10年以上团队管理经验),深度参与设计了多个华为、苹果客户的专案,产品覆盖手机、平板、电脑、手表、耳机等多个领域。长期与客户PD/AME/MD团队保持良好沟通,使他能敏锐洞察市场需求,精准转化客户诉求为产品方案。
他精通各类模切、印刷(含复合工艺)产品的生产流程、技术参数、质量标准及应用知识,能有效解决生产难题,确保产品最优。同时,他擅长工艺改进和新工艺开发,积极协调市场、生产、销售部门紧密合作,推动基于产品和过程的增长战略落地,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
创新成果点亮行业
除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张占军还展现出强大的执行力和抗压能力。面对复杂项目和紧张工期,他能有条不紊地安排工作,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他熟练掌握产品前期规划、设计、开发、成本控制等全流程,为公司创造显著效益。此外,他擅长制定标准、简化工艺、组织技能培训,通过建立标准化流程和培训体系提升团队整体效能,其出色的沟通协调、问题解决以及流程与标准制定能力,为公司规范化管理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桥头这片创业沃土上,张占军的才华结出了丰硕的创新果实。从业至今,他已成功申请10余项专利,涵盖材料发明、设备改进、工艺优化等多个维度。2022年,他研发的柔性带色PET膜被广泛应用于苹果多个项目;2023年,其开发的变色胶水及胶带被国内客户用于防伪防盗标签,有效解决行业难题,赢得市场好评。
而更令人瞩目的是,自2024年起,张占军协助某国际知名客户研发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PET膜材+热压铜箔+银浆线路印刷+SMT焊接LED灯集成产品。据他透露,此项目一旦成功,将有望直接取代传统FPC(柔性电路板)行业的所有产品,实现颠覆性突破。这不仅标志着行业技术的飞跃,也将为桥头镇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吸引更多关联企业和人才聚集,形成集群效应。
如今,桥头已成为张占军深爱的第二故乡。“桥头见证了我从普通工程师到工程经理的成长,这里有奋斗的汗水,也有收获的喜悦。希望为这里的产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也期待更多人才加入,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桥头家园’。”张占军深情地说道。
沈度:笔墨里的坚守与绽放
在东莞市桥头镇,有这样一位文艺创业者,他的个人奋斗史不仅是自己逐梦的历程,更是桥头镇扶持文艺人才、践行“人才兴镇”战略的生动写照。他就是东莞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桥头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会长、镇文联副主席、市书法家协会桥头分会会长沈度。
沈度出生于书法世家,自幼浸润在墨香之中,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后,又于多所知名院校进修,书法功底深厚,创作风格独特。2013年,他从兰州来到桥头,起初在企业上班,虽收入可观,却始终难以割舍对文艺事业的热爱。2016年,他毅然辞职,创办南府书院,专注于书法教育,致力于为桥头培养青少年书法人才,正式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随着时间推移,沈度和南府书院凭借专业的书法教学和良好的口碑,在桥头逐渐声名鹊起。除了专注于书法创作与教学,他还积极承担起桥头莲城美术馆的运维工作。自担任馆长以来,他先后投资50余万元对馆内展览环境进行升级改造,充分发挥美术馆的研究、陈列、展览、交流等综合功能,引进了众多高品质的文化艺术精品展览,为桥头打造了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2021年,沈度当选为东莞市政协委员。他深感责任重大,凭借自身在文艺领域的丰富经验,积极为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先后提出多份高质量提案,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桥头镇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积极落实“人才兴镇”政策,尤其在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方面,专门出台了针对文艺人才的扶持奖励办法,设立了东莞荷花文学奖、金荷奖等,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精品。沈度对此深表认同:“桥头镇对文艺人才培养的福利政策非常多、非常全面,像荷花文学奖,为很多年轻人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让他们更有信心和信念坚定地走在创作之路上。”正是这样的政策环境,让沈度决心扎根桥头,为这片热土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创业过程中,沈度始终心怀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他举办了“子女教育心理学”“假期防溺水安全教育”“假期防火用电安全教育”等多场公益公开课,每年公益时长累计超过200小时,丰富和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来莞工作10多年,他早已把桥头当作“第二故乡”,每年农历新年都会将远在甘肃兰州的父母接到东莞团聚,一家人对在东莞的生活赞不绝口。
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沈度在各项活动中表现活跃。2023年6月,在东莞市委统战部主办的“凝心聚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演讲教育活动中,他代表全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以德为主,以书为辅》主题演讲,获得广泛好评;7月,在东莞图书馆开展的《孩子在家写好字,父母有方法》活动中,他受邀担任主讲嘉宾,分享孩子书法教育的实用方法。
作为新阶联协会会长,沈度还积极组织宣讲活动,先后开展《坚定文化自信,做特色传统艺术教育,为高质量发展塑形铸魂》等主题宣讲,为宣传和推介桥头新阶联的良好形象付出了诸多努力。
邵焕娣:廿七载育得桃李满庭芳
教育,不仅是一项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更是桥头镇“人才兴镇”战略的核心驱动力量。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教育沃土上,小学德育正高级教师邵焕娣以27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完成了从普通教师到区域教育发展引领者的华丽蜕变。她的成长轨迹,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教育追梦史,更为新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鲜活范例。
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自信
1998年,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邵焕娣满怀期待地踏入了桥头镇中心小学的校门。初登三尺讲台,面对眼前一群天真无邪却又性格各异的学生,她既因即将开启的教育征程而兴奋不已,又因肩负的责任而倍感紧张,从此便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当中。
然而,教育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康庄大道。在教学实践中,邵焕娣遭遇了诸多难题与挑战。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甚至滋生出厌学情绪,这让她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主动走进学生家庭,深入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与内心世界。通过细致入微的走访,她发现许多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家庭因素。
为了更好地帮助这些学生,邵焕娣自掏腰包报名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班、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努力提升自己在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辅导方面的专业能力。她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仅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难关,还巧妙化解了他们与家庭之间的矛盾,让一个个迷失方向的学生重新燃起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找回前进的动力。
凭借着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和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邵焕娣的教学成果日益显著。她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课堂讨论和各类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自信与快乐,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既是受益者也是建设者
“人才兴镇发展战略,是以人才资源作为核心驱动力的乡镇发展模式。我出生在桥头、成长在桥头、工作在桥头,亲眼见证着家乡的每一步进步与发展。”回首27年的从教生涯,邵焕娣感慨万千。
近年来,桥头镇在教育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正是得益于桥头镇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我们教师才有了更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邵焕娣对此充满感激。
邵焕娣既是桥头教育发展的受益者,更是积极的建设者。2013年,东莞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正式成立,邵焕娣凭借出色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担任主持人。此后,她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精心组织各类培训、研讨和交流活动,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班级管理方法分享给其他教师。这种“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发展模式成效显著,工作室成员在她的引领下迅速成长,许多年轻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脱颖而出,逐渐成为学校的中流砥柱。
“我希望通过‘传帮带’,让广大班主任在学习与交流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激发创新思维,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快速成长。”邵焕娣满怀期待地说道。
将教育阵地延伸至社区
除了在学校和工作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邵焕娣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教育事业。作为东莞市百姓宣讲团成员和学校家庭教育智慧导师团成员,她不辞辛劳,将教育课堂延伸到各个社区,为家长们开展专题报告,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她用专业的知识和耐心的讲解,帮助无数家庭解决了教育难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认可。
多年来,邵焕娣收获了无数荣誉:全国优秀老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薪火优秀乡村教师、东莞市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这些沉甸甸的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工作的高度褒奖,更是对她先进教育理念和卓越教育实践的充分肯定。
“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培育人才。一名好教师,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带领学生一同探寻真理,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品质。”邵焕娣坚定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