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邂逅——东莞民间文艺联展”在东莞市文联拉开帷幕,展期至7月27日,免费对市民开放。
这是2025年“东莞文艺新实力”展览展演扶持项目的第二场展览,首次在莞系统呈现昆曲、苏州评弹艺术,填补了江南非遗地域性、系统性展示空白,致力于推动跨地域文化对话。

联展汇聚了潮绣、剪纸、梅花篆字、昆曲、苏州评弹、古琴这六大非遗门类的上百件展品,通过“绣、剪、画、乐”的深度交融与创新表达,促成多元艺术形式之间的跨界对话。展览积极构建可触摸、可参与的非遗生态圈,集中展现东莞民间文艺的融合创新实力,以“溯源-对话-共生”三维叙事逻辑,将“东莞文艺新实力”推向了致力于构建多元、共生文化生态的崭新阶段。

在“弦外万象 雅韵新生”跨界融合艺术展览单元,策展人、新闻记者苏婵以媒体视角策划昆曲、评弹、古琴展区,将世界级非遗艺术带到东莞。她通过新闻之眼解构江南雅韵,借策展之笔勾连吴粤文脉,推动展览超越“非遗输入”的单向传播,致力于实现从文化移植到精神共生的转变,构建双向滋养的文化生态。
昆曲名家李鸿良、钱振荣、龚隐雷、单雯、张争耀(均为国家一级演员,其中李鸿良、单雯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昆笛名家迟凌云(国家一级演奏员)、江苏省昆剧院首席笛师姚琦,古琴名家李家安,评弹演员刘佳盟与高思静,共计十位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家在得知策展信息后,慨然以公益之心无偿助力东莞非遗传承新图景。他们无偿授权剧照、学术专著、音乐专辑、琴谱影印本等作品参展,丰富了展览内容。

策展人苏婵以“十份无偿授权,十次文化托付”定义此举——这些艺术家们都是央视舞台上的常客,他们割舍个人版权收益,却为东莞注入了不可量化的美学基因:昆曲的水磨清音、评弹的弦索叮咚、古琴的清微淡远,这些中国传统文人群体共筑的精神宇宙,如今在东莞这座“双万”城市的“肌理”间,蜕变为可触可感的文明信物。
十位艺术家的慷慨托付,跨越山海,将千年文人雅集的诗性基因,植入现代城市的精神染色体。“他们的指导和授权非常难得,不仅深化了展览的学术价值,更彰显了全国艺术家对东莞文化建设的公益支持,应和了‘文艺新实力’的深层内核,在多元共创中让文明基因扎根东莞土壤,于普惠共享中使美学灵魂照亮千万人生。”苏婵说。

据悉,“东莞文艺新实力”展览展演扶持项目由东莞市文联与东莞文学艺术院联合打造,通过专项扶持资金、场馆支持及全媒体宣传,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全链条孵化平台,致力于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创作与展示机会,激发城市艺术创新活力。自2024年启动以来,项目已成功扶持10余场高质量展览展演,惠及近百位青年艺术家,其中不乏“文艺两新”及“00后”创作者,累计吸引超10万人次市民参与,初步形成了“青年创作活跃、社会参与广泛、城市文化滋养”的良性生态。

非遗知识小百科:
昆曲发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被誉为“百戏之祖”,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古琴历史长达三千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继昆曲后第二个入选的中国非遗项目。

苏州评弹是一种用苏州方言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三门非遗艺术门类,都具有极高的艺术、美学和文化价值,“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邂逅——东莞民间文艺联展”从历史溯源、乐器展示和文本解读等多角度,对昆曲、古琴、苏州评弹三项非遗项目进行跨媒介转化,努力让传统与当代在东莞形成美学共振,将文化艺术的根植与创新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