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漂泊终抵岸!东莞救助站助力湖北大叔圆梦团圆路
东莞+ 2025-06-23 20:44:31

近日,东莞的梅雨季尚未结束,空气中还弥漫着湿润的气息。在东莞市救助管理站的门口,一场跨越27年的离别与重逢即将上演。61岁的湖北大叔秦卫平(化名)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登上返乡的客车,他布满皱纹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释然的笑容——这场始于1998年的漂泊之旅,终于在科技与爱心的双重助力下画上了句点。

▲受助人员认亲现场

认亲现场:泪水与笑容交织的重逢时刻

2025年5月23日,东莞市救助站内的会议室被温暖的阳光笼罩。从深圳驱车赶来的秦先生紧紧攥着衣角,目光死死盯着门口。当那个穿着蓝色马甲的身影出现时,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哥,你还认识我吗?”

坐在轮椅上的秦卫平先是一愣,随即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他用力点头,嘴角咧开一个略显生涩的笑容,断断续续地从喉咙里发出 “呜呜”的声响。这是27年来,他第一次在陌生人之外的人面前展露如此清晰的情绪。秦先生的妻子在一旁早已泣不成声,她拿出手机翻出老照片:“你看,这是咱爸前几年的样子,他天天念叨你……”

救助站的社工小陈悄悄抹了把眼泪。她记得第一次见到秦卫平时,这个男人总是缩在角落,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如今看着他被家人围在中间,虽然无法言语,却会主动伸手去碰堂弟的手臂,那份血脉相连的默契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不放弃,我们这辈子可能都见不到他了。”秦先生反复握着救助站站长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日常认知训练

寻亲历程:六年坚守与科技破局的双重接力

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2018年11月20日。万江街道共联派出所送来一名流浪人员,这人便是当时49岁的秦卫平。“他刚来的时候,穿着破烂的棉袄,头发打结得像毡子,完全不与人交流。”负责接待的老社工李姐回忆道。站内初步诊断他疑似精神障碍,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已丧失——不会刷牙、不懂穿衣,甚至无法准确表达冷暖饥饿。

救助站立刻成立了专项护理小组。党员干部带头排班,每天轮流教他叠被子、认时钟、用筷子。“我们就像带小孩一样,一个动作重复几百遍。”李姐拿出当时的工作日志,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2019年3月12日,秦卫平首次独立完成刷牙;2020年5月4日,能说出饿字……”六年时间,工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寻亲的接力棒从未落下。

他们在《东莞日报》刊登整版寻亲启事,在东莞电视台滚动播放寻人视频,在全国救助寻亲网发布详细档案,甚至尝试在抖音、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短视频。“我们试过让他看各地方言视频,希望能刺激记忆,但都没用。”寻亲组组长老王叹了口气。公安部门的人脸比对系统里,他的信息如同石沉大海;DNA数据库比对也一次次显示“无匹配”。

转机出现在2025年春天。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路桥分局“团圆工作室”的祖籍分析技术给了他们新的思路。“这项技术能通过基因片段分析,将寻亲者的祖籍定位到具体村落。”技术支持方的陈警官解释道。5月10日,秦卫平的血样被送往实验室。当系统显示“湖北黄冈浠水县秦姓聚居区”的结果时,整个救助站都沸腾了。

▲公安部门为受助人员采血进行比对

返乡之路:跨越千里的爱心护航

确认身份的过程比想象中顺利。救助站联系浠水县救助站后,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秦姓人家。当视频通话中出现秦卫平堂弟的脸时,这个沉默了27年的男人突然指着屏幕发出 “啊!啊”的叫声——那是他记忆深处从未磨灭的亲人模样。

堂弟秦先生在电话里哽咽着讲述往事:1998年,34岁的秦卫平背着一筐花生去镇上售卖,从此再也没回家。家里的老父亲如今已是89岁高龄,卧病在床仍每天抚摸着儿子年轻时的照片。“我爸下个月就90岁了,哥能回家,就是最好的寿礼!”但老人身体虚弱,无法来莞接领,希望救助站能护送返乡。

救助站立刻启动跨省护送机制。他们协调广东省第一救助安置中心安排专用车辆,联系沿途救助站做好接驳准备,还特意为秦卫平准备了新衣服和家乡口味的零食。6月11日清晨,当护送车辆缓缓启动时,站内的工作人员都自发前来送行。李姐塞给秦卫平一个布包:“里面有你这几年画的画,回家给老爷子看看。”

▲护送返乡

救助背后:永不放弃的寻亲执念

秦卫平的故事,只是东莞市救助站众多寻亲案例中的一个。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站内目前仍有132名长期滞留人员,他们中最长的已滞留17年。”每个无名氏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负责人指着墙上的寻亲地图,上面密密麻麻贴着各地的便签,“我们建立了一人一档制度,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信息复核,每季度更新一次寻亲方案。”

文字:王骁 图片: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钟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