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大岭山镇第一小学 范林夕《烽火中的母爱》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6-20 20:28:59

“为什么我们站在这里?”“因为他们躺在那里!”

“为什么他们躺在那里?”“因为他们要让我们站在这里!”

听了革命母亲李淑桓的故事,我才真正领悟到这段话背后蕴含的深意。

5月19日早上,我们全班同学在黎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进行红色研学活动。讲解员为我们详述了曾生、王作尧、刘黑仔等东纵英雄的故事,但,革命母亲李淑桓先后送七个子女奔赴战场,最终自己也壮烈牺牲的故事最让我深感震撼 ——原来世上最坚毅的臂膀,竟能托起七次骨肉离别,为民族托起七颗最明亮的星。

从“百花洞战斗”展示区出来后,我们来到了描绘李淑桓送子参军的瓷板画前。画上的李淑桓背靠群山,一手温柔地抚摸着小儿子的头,一手紧握着他的手,目视远方。远方有什么?远方有狰狞的敌人,远方也有倒在血泊里的亲人;远方有残酷的炮火,远方也有和平的曙光。

“1941年春,我带着年仅十一岁的小儿子来到了东莞大岭山,并以大塘小学教师的身份为游击队做交通情报工作,10月的一天,敌人突然围剿大岭山,我为保护学生来不及转移,不幸被捕。”黎老师身穿浅蓝色旗袍,缓缓地从李淑桓烈士的画像前走到我们面前,那一刻,透过黎老师的话语,我仿佛看见了84年前坚贞不屈的李淑桓。讲解员告诉我们,李淑桓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没有透露半句秘密,保证了交通情报站的安全,最后被恼羞成怒的敌人残忍杀害。在她牺牲的第二天,她的五子也牺牲在大王岭保卫战的战场上。

我哭了,目光又回到了瓷板画上。“古来征战几人回?”作为一位母亲,她必定知道把孩子送上战场就意味着有可能是永别。但作为一名战士,她还是坚定地一次次目送孩子们身影远去,默默凝望,直至完全消隐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那平静背后,有着怎样翻江倒海的痛楚?当孩子们受伤乃至牺牲的消息辗转传来,她又是如何咬碎牙关,吞咽下这噬心之痛?我想起本学期学过的一篇课文《为人民服务》,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不也是在说李淑桓吗?她就像一棵大树,虽被命运的飓风一遍遍吹折枝叶,却将根更深地扎入信仰的土壤里,让所有枝叶都朝着阳光的方向伸展。她不仅是一位母亲,更是一位坚韧不屈的战士,在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送别瞬间,她将千钧之重的母爱,化作了整个民族脊梁的一部分。

走出纪念馆,阳光倾泻而下,我不禁抚摸着胸前鲜艳的红领巾。在和平年代里,我们确实无需像李淑桓的孩子那样直面枪林弹雨,可红领巾已化作我肩头的担当——在这无需以身报国的时代,以勤学与奋斗为民族未来的辉煌添砖加瓦,正是我们这一代对历史最忠诚的作答。

作者:东莞市大岭山镇第一小学 六年级 3班 范林夕;指导老师:黎见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