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在铁棚车间的屋顶上,冲压车间的卷闸门缓缓打开,身着兔子头Logo厂服的工人们,以精神抖擞的姿态步入车间。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自信与专注,仿佛正准备迎接一场新的征程。
一踏入车间,一股浓郁的机油味和金属气息迎面扑来,这是车间特有的气味。机器开始运转,发出急促而沉重的呼吸声。它们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似乎在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力量与忙碌状态。工人们在机器之间穿梭忙碌着,他们的动作熟练又敏捷。手中的工具与铁管碰撞出清脆的声音,而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裳,并挥洒在油腻的铁管之上。
在冲压车间的光影交错间,一幅井然有序的画面徐徐展开。通道如一条笔直的小径,整个车间梳理得通透明亮。铁管整齐地排列于架子上,像士兵列队待命,黑灰色的表面映射出微弱却坚定的光芒,诉说着秩序与效率之美。
机器伫立,却不失生机。它们被精心呵护,机身油光可鉴,每一次转动都是岁月磨砺后的从容。沾着油腻的保养记录和操作规范像经卷铺展在机身上,彰显着人与机械之间默契无间的协作。那些细腻的痕迹,不仅停留在设备上,更融入了工人们的日常——他们戴着洁白的手套,指尖轻触冰冷的金属;耳塞隔绝了轰鸣,却让内心更加专注和平静。
在这里,生产不仅仅是任务,更是一种艺术;安全也不只是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习惯。每个人的身影都在忙碌中透着一丝优雅,他们的汗水滴落,折射出劳动最本真的光辉。这便是冲压车间,一个充满力量与温情的地方,一首关于创造与守护的诗篇。
在车间的一角,我注意到了冲压组长莫伟备。他此刻正专注地操作着一台切管机,眼神坚定而专注,手中的铁管如同被赋予了生命一般,舞动得井然有序,这一过程宛如一场艺术创作。他的目光如雕刻家那般细致,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这个与铁管对话10多年的人,指尖能在1毫米的公差间感知金属的呼吸——这是切床赋予他的第六感。我试图靠近他进行交流,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丝毫没有察觉到我的存在。于是,我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他工作,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敬佩之情。
莫伟备是一位拥有丰富经验的冲压组长,他在这个岗位上已经辛勤工作了10多年。他对每一台机器都如数家珍,对每一个工序也都烂熟于心。他的工作态度严谨且认真,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更是达到极高的标准。他经常告诫工人们:“产品如人品,我们的工作不仅关系到产品的质量,更关乎企业的声誉,所以我们必须做到最好。”
在车间的另一区域,我看到了上下模师傅陈志扬和采购涂建吉。他们正热烈地讨论关于新产品型号H6的打样技术问题。脸上洋溢着热情与活力,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这让我回想起了自己曾经的青春岁月,那时的我也像他们一样,满怀激情和梦想。
陈志扬的眼镜片上浮着层金属粉,这让他看向模具的目光总带着朦胧的诗意。当新冲压模具咬合出完美的弧线时,他眼底会闪过孩童得到新玩具般的光亮。
陈志扬和涂建吉虽然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时间不长,但他们的技术水平却相当出色。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技术难题,通过互相学习与进步,不断提升自我。他们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对工作充满热情。他们经常说:“尽管我们的工作平凡,但实际意义非凡,我们要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完美诠释了公司“兢兢业业搞研发,扎扎实实做产品”的理念。
车间里的机器种类繁多,有车床、铣床、钻床、磨床等。每一台机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在员工们的操作下,它们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将一条条普通的铁管加工成所需的半成品。这些看似冰冷无情的机器,实际上是工人们最亲密的伙伴,它们的轰鸣声和运转声,就像是一首首生动的乐章,构成了车间的心跳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置身在车间之中,我能深切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这是一种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我深信,只要我们能够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它使我真正明白了“心在一起才是团队”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中午时分,工人们陆续放下手中的工具,走出车间,来到食堂用餐。尽管脸上显露出些许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满足感。他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分享着工作中的趣事和经验。这一刻,他们忘记了工作的辛劳,享受着片刻的宁静和快乐。
下午,车间里的工作继续进行着。工人们依旧忙碌着,他们的动作依然熟练而敏捷,他们的眼神依然坚定而专注。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价值,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梦想。
傍晚时分,当最后一缕阳光悄然消失在车间的屋顶上,冲压车间的大门缓缓关闭,工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疲惫地走出车间。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暮色中,关闭的卷闸门虽将最后一声机床余韵封存,但那些震颤已渗入大地,沿着钢筋水泥的脉络,汇入城市的永不沉寂的心室。


·征稿启事·
本报《新大众文艺》副刊由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东莞市文联、东莞日报社、东莞市作协联合主办,每周一个整版,逢周五出版,设有城市檐铃、烟火未央、南风莞尔、众说新语、文艺微光、文艺壁橱、南国红豆、禾花雀跃等栏目,以小说、散文(非虚构)、诗歌三大文体为主,穿插文艺评论、人物通讯、文艺观察、本土特色作品等,欢迎广大新文艺创作者踊跃投稿。同时,符合报刊要求的摄影、书画、剪纸等艺术门类原创作品也可投稿。
投稿邮箱:dgxdzwy@126.com ,来件标题统一格式为“省份+作者+文体+标题+字数”,如“广东何某某散文《东莞新大众文艺烛照我行》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