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速发展的城市中,总有一些老字号餐厅,固执地保留着旧时的模样,像一部老电影,一旦被触及,便会释放出浓郁的光影气息。它们不仅仅是贩卖食物的场所,更是无数人味蕾深处最柔软的记忆。在虎门这座日益蓬勃的城市里,就有这样一间老店,它没有华丽的装潢,却凭借着一份穿越岁月的味道,成为了无数本地人心照不宣的“秘密基地”,它就是新辉港式茶餐厅。
推开那扇门,仿佛瞬间跌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街头。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复合香气,夹杂着淡淡的茶味和人声鼎沸的嘈杂。这里的环境,与时下追求极简或工业风的餐厅大相径庭。墙壁可能有些陈旧,桌椅也带着磨损的痕迹,甚至还能瞥见一些随意张贴的生活小广告,它们非但不显得凌乱,反而增添了几分真实的生活气息。墙上的风扇咿呀作响,服务员阿姨们穿着朴素的制服,语速飞快,动作麻利,偶尔带着一丝“不耐烦”的语气,但这在熟客看来,反倒是一种亲切的常态,是这家店“原汁原味”的一部分。
这家店并非突然冒出的新秀,它在这片土地上已经默默耕耘了十几个年头。从最初也许狭小的店面,到如今这个相对宽敞的空间,它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许多人从学生时代就在此流连,如今带着家人朋友再次光顾。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经典的港式奶茶和西多士,也能发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重口味”或是家常菜肴。它们或许不符合你对“港式茶餐厅”菜单的印象,但无疑是这家店用岁月和用心烹调出的,值得细细品味的“味道切片”。

鲜红炽烈辣子鸡
它带着川渝火焰般的热情,却在这家老店的厨房里找到了奇妙的归宿。
上桌时,满满一盘炸至金黄的鸡块,被干辣椒段和花椒粒层层包裹,视觉冲击力十足,还有香脆的锅巴和炸得金黄的吐司块。筷子轻轻拨动,就能听到鸡块外壳酥脆的声响,香气瞬间扑鼻而来,是那种干辣椒经过热油激发出的焦香,混合着鸡肉的鲜美。
初入口,是鸡肉的香嫩和外壳的酥脆,紧接着,干辣椒的香辣和花椒的麻意便悄然袭来,麻而不木,辣而不燥,恰到好处地刺激着味蕾,却不会让人难以承受。它似乎经过了这家老店的某种“本地化”改良,让这份远道而来的热烈,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最舒适的表达方式。

料足味浓肉酱焗意面
这里的焗意面,卖相朴实无华,但用料实在。厚厚的芝士铺在意面上,经过烤制,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泽,边缘微微焦脆,散发出浓郁的奶香。底下是裹满肉酱的意面。
用勺子舀起一大口,芝士拉出长长的丝,意面被浓稠的肉酱紧紧包裹。肉酱是用番茄和肉末熬制而成,味道醇厚,带着番茄的微酸和肉末的鲜香,不会过分甜腻或寡淡。意面煮得软硬适中,恰好能挂住酱汁。

家常美味酸豆角肉末饭
一碗热腾腾的米饭,配上炒好的酸豆角肉末。酸豆角的青绿色、肉末的棕褐色,简单却诱人。用筷子搅拌开,酸豆角特有的酸香和脆爽,混合着肉末的咸鲜和一丝微辣,瞬间激活了食欲。
这里的酸豆角炒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爽脆的口感,又充分吸收了肉末的香味。肉末炒得干香,不油不腻,与酸豆角的酸味完美融合。它是那种能让人一口气吃下两大碗饭的“米饭杀手”。

酸甜可口菠萝生炒骨饭
菠萝炒排骨,粤菜中的经典组合,在这家老店里也找到了一席之地,并以“饭”的形式呈现。色彩鲜艳的菜品端上桌,瞬间带来愉悦的心情。这道菜的精髓在于酸甜汁的调配以及排骨的烹饪。这里的排骨炸得外层略带酥脆,内里软嫩多汁,大小适中,方便入口。酸甜汁的味道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菠萝的天然果酸,又有糖醋的醇厚,酸甜平衡,不会过分甜腻。
菠萝块经过短暂的翻炒,仍然保持着清新的口感和香气,为整道菜增添了一抹亮色和层次感。

经典美味支竹火腩饭
如果说前面几道菜是精彩的插曲,那么支竹火腩饭,或许更能代表这家老店在粤式家常菜上的深厚功力。火腩,即烧肉,是粤菜中的灵魂食材之一。经过慢炖,火腩的皮变得软糯,肥肉部分入口即化,瘦肉吸收了汤汁的精华,与同样吸饱了汤汁的支竹一同,构成了这道菜的全部魅力。
用筷子夹起一块火腩,皮已不再酥脆,而是带着胶质的软糯感,肥肉部分入口即化,只留下满口的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