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摄影征集活动|东莞市长安镇实验小学 朱骏驰《时光褶皱里的硝烟与星光》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5-26 12:09:14

五月的岭南,蝉鸣织就一片绿荫。妈妈握着我的手,推开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的玻璃门时,我忽然闻到一缕若有似无的硝烟味——那是历史在时光褶皱里的私语……

序厅的巨幅浮雕像一道劈开岁月的闪电,妈妈的指尖抚过“东江铁流”四个金大字我看见她睫毛轻颤,像蝴蝶停在泛黄的旧报纸上。“1938年的秋天,日军的刺刀挑破了大亚湾的晨雾……”讲解员的声音颤抖。

“看这个”妈妈的声音忽然哽咽。她指着展柜里一件打着补丁的灰布军装,领口处的红星虽已褪色,却依然像凝固的火焰,讲解员说,这是一位年仅十六岁的小战士留下的遗物,他在百花洞战斗中抱着炸药包冲进敌群时,口袋里还装着半块硬饼。我的喉咙突然哽住,眼前浮现出一个清瘦的身影。

第三展厅的电子屏上,老照片在光影中流转。当看到东江纵队队员用渔船护送文化名人穿越封锁线的场景时,妈妈的手紧紧攥住我的手腕。“这就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行动’。”她的眼睛映着屏幕的微光,“你看这些戴着围巾的文化人,他们怀里抱着的不是行李,是中华民族的文脉啊。”我忽然想起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此刻眼前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山河破碎时不屈的心跳。

走到户外的兵器展区,一门锈迹斑斑的山炮静卧在草坪上,炮管指向苍穹,像一支永远停在发射瞬间的巨笔。妈妈轻轻抚摸着炮身上的弹痕:“这些凹痕里,藏着多少个黎明前的冲锋?”风穿过炮管,发出低沉的呜咽,仿佛是历史的叹息。我突然明白,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曾用热血在时光里筑起铜墙铁壁。

返程时,夕阳把纪念馆的轮廓镀成金红色,妈妈揽着我的肩,轻声说:“你看那纪念馆的飞檐,多像展翅的雄鹰。”我忽然想起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不正是东江纵队精神的注脚吗?那些沉睡在展柜里的文物,那些凝固在照片中的年轻面孔,他们从未真正远去——他们是纪念馆里永不熄灭的灯,是岭南大地上永远奔腾的东江之水,更是刻在我们血脉里的红色基因!

作者:东莞市长安镇实验小学 五年级 1班 朱骏驰;指导老师:杨思曼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