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来,当埋藏在万江正丫湾河涌淤泥中的松木“老龙”被唤醒,东莞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龙舟时间”,东江大大小小的河道上鼓声不断,各村之间“友谊赛”接连上演。
在东莞,龙舟的玩法绝不仅限于“赛龙夺锦”,也早就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在日常的训练、工厂的赶工与丰富的活动中,龙舟是对乡愁的寄托、对传统风俗的坚守和一道文旅新课题。在这些细节处,能够看见“龙舟之乡”东莞烟火气与“旅张力”的一面。
训练备赛:磨合水上默契度
“龙舟月”一开始,东莞各镇街便进入最紧张的备战阶段。今年,东坑恢复举办已中断二十余年的扒龙船活动,不少社区邀请经验丰富的龙舟俱乐部前来指导训练,镇文化服务中心还开展了一系列传统龙舟文化培训活动。
上周末,东坑组织龙舟竞渡活动彩排。现场,12支龙舟队劈波斩浪,队员们伴随铿锵鼓点整齐挥桨。“听到鼓声我就出来看了!”家住附近的谢阿姨表示,她还特意带着孙子一同前来,希望孩子能感受传统氛围,了解龙舟文化的精彩。
5月中旬,中堂翼龙龙舟训练基地揭牌启用,为龙舟爱好者提供更舒适的训练平台。基地配备1艘12人小龙舟、2艘标准龙和4艘传统龙,室内训练区域配置了划桨机、握拉架、哑铃等器械,为日常陆地训练提供便利。目前,中堂较为活跃的龙舟训练基地(俱乐部)共有约20家,训练氛围浓厚。
相关负责人介绍,翼龙龙舟训练基地已有30多名队员参与训练,他们希望通过基地的建设,吸引更多龙舟爱好者加入这项运动。“我们将定期组织训练,提升队员的竞技水平,并积极参加各类赛事,推动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沙田,为了备战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龙舟邀请赛,龙舟队员选拔同样如火如荼。5月10日,选拔赛以单人划龙舟150米的竞速用时、划桨技巧等为评判标准,最终确定26人入选,组建沙田男女混合标准龙代表队。
在长安,乌沙社区男子龙舟队从4月便开启每日训练。一大早,队员们便在莲花山风景区水上活动中心集合,先进行陆地热身,再下水实操。
队伍中有6人是社区兼职消防队的工作人员。领队蔡耀锟表示,他们这群社区“安全卫士”体能较好,第一时间报名参训,但消防工作常需夜间出警,有时凌晨五六点才结束任务,龙舟队便将他们分为两班,灵活安排训练时间,确保既不影响执勤,也能坚持训练。
水上竞渡活动临近,不少女子龙舟队也正紧锣密鼓备战。来自长安沙头社区女子龙舟队的梁梓莹是一名留学生,结束学业回国后恰逢龙舟队招募队员。
“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过端午赛龙舟这个运动,抱着好奇的心态,这次我也想试一下自己能不能胜任。”梁梓莹说。训练初期的高强度让她一度怀疑能否坚持。“我是零基础的,既要学技术动作,还要提升体能。”梁梓莹坦言。
几周训练下来,她逐渐适应节奏,也真正爱上了这项运动。“现在我已经有点‘上瘾’了,每天脑子里想着的都是龙舟,盼着能早些训练。”
造船赶工:守护龙舟筋骨气
端午临近,东莞各镇街的龙舟制作基地也迎来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时节。
在中堂,多家龙船厂清晨便人头攒动,不少村民赶来迎接“新龙”回家。在阵阵鞭炮与锣鼓声中,龙舟健儿分列于龙舟两侧,随着一声号令,他们齐心协力,将新龙舟缓缓推入河道“试水”。
广州新塘东洲村在时隔近20年后再度购置新龙舟,这也是他们首次与万江的黄粘洲龙船厂合作。近日,厂内工匠正专注于调整龙舟底骨弧度,为后续拼接板材起底工作做最后准备。
据黄粘洲龙船厂负责人介绍,今年的“大头狗”龙舟订单主要来自东江水系的广州黄埔、增城等地区。
广式龙舟常见两种样式:一种是“鸡公头”,船身细长狭窄、龙头造型简练,适合在浅窄多弯的河涌行驶;另一种是“大头狗”,船体宽阔稳重、龙头宽厚饱满,更适用于水面宽广、风浪较大的江面。
去年,黄粘洲龙船厂生产的“鸡公头”龙舟助力西江水系队伍夺得“五冠王”,口碑迅速扩散。今年,不少龙舟队慕名前来定制“鸡公头”。香港“菁英龙”队定制了一艘“鸡公头”新龙舟,并凭此在清明节期间的长洲传统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除了新舟下水,老龙舟的维护也不容忽视。万江龙舟制作技艺传承基地负责人胡庆昌介绍,5月中上旬,基地已接到东莞市内8条龙舟的维修订单,包括“正丫起龙”所用松木老龙的年度检修。
“我们都是上门服务。”胡庆昌说,“如果破损的龙船通过水路送到厂里来维修,在行水的过程中受压,对龙船来说又是二次伤害。”目前,已有两名维修师傅外派东坑,为当地龙舟提供现场修缮服务。
据介绍,龙舟若长期存放或高频划行后,可能出现裂缝、凹陷、木板腐化、配件老化等情况。每年起龙后,村民会“洗龙”,过程中为龙舟“体检”。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即请师傅修复。各地都习惯了对龙舟进行定期保养,确保龙舟常葆“精气神”。
在万江“护龙人”队伍中,70多岁的霍应驰是经验最丰富的匠人,从事龙舟制作与维修已有56年。他表示,常规修复如补漏、上漆、扎龙肠等,一般两三天即可完成;若遇木板腐化,则需拆除更换,工期自然更长。
传统竞技之外,龙舟正逐步以更轻巧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文创与文旅的新兴符号。今年“龙舟月”期间,潮玩企业迪爱歪礼品有限公司推出木质模型“起龙龙舟”,设计灵感源于“正丫起龙”仪式。
模型采用榫卯结构拼装,船身装饰精致,配有“出水跃龙”造型底座;龙头雕有“鳌头”图腾,龙口衔珠化作金鲤,鳞片层叠似浪涛翻涌;船身两侧彩绘“魁星踏浪”图案,甲尾竖起“旗开得胜”的鳌首旗杆。
“动手拼装能让大众更加了解龙舟结构和文化内涵。”企业负责人表示,模型兼具互动性与教育意义。接下来,公司将携该产品参与各镇街的龙舟活动,以潮玩形式传播龙舟文化。
龙舟文旅:凸显城市烟火气
这两年,龙舟赛早已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一次大型文旅活动。东莞人赛龙舟,不是一两天,而是一个月,故称“龙舟月”,东莞有着全国最长的“龙舟月”活动。
今年,东莞以“龙腾湾区潮涌东江”为主题,结合“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聚焦文旅体高质量发展,推出龙舟竞渡、非遗墟市、龙舟系列主题展、农文旅体验等近50场主题活动,覆盖全市18个镇街。
自5月初“正丫起龙”揭开东莞“龙舟月”帷幕以来,接连上新的龙舟主题活动,点燃了东莞独一份的夏日烟火气。
“个个赞我家乡好”——2025年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
“正丫起龙”仪式举办的第二天,“个个赞我家乡好”——2025年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滘联社区刘屋村举办,这是本次“龙舟月”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之一。
当晚7时30分,“村晚”准时开始。村民三三两两地从家中赶来,坐在凉亭前的长条板凳上,能容纳500人的观众区很快就被坐满,来迟了的村民只能眼巴巴地站在舞台周围踮脚张望,一些“发现商机”的村民还带着自家做的粽子和柠檬茶来现场售卖。
伴随龙舟主题的演出登场,现场氛围瞬间达到高潮。AU人声乐团带来一曲《五月龙船景》,在歌词“鞭炮霹雳人鼎沸”中,台下观众瞬间被带入龙船争渡的激烈氛围中。
一场没有“高大上”舞台和布景的“村晚”是整个东莞“龙舟月”活动的缩影——不仅是江河之上的“赛龙夺锦”,也是深入城市肌理的吹拉弹唱。
即将到来的端午假期,是继“五一”假期后东莞“龙舟月”的另一“重头戏”。“绿道长安‘艇’进未来”2025年长安镇水上竞渡活动将于5月底在莲花山风景区水上活动中心举办,共策划开展启动仪式、水上竞渡活动、“新质生活在长安”市集嘉年华、“新质生活在长安”文旅系列活动四大板块,共24项活动。
五月底,2025年东坑镇龙舟文化节也将如约而至。启动仪式上,将有来自不同村的龙舟进行集体巡游,各村还将自行组织“龙船趁景”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该文化节重点打造的“赏龙俗”龙舟文化展将展示东坑传统龙舟实物及相关历史图片,讲述东坑龙舟竞渡的历史故事和民俗传统。
最令人期待的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龙舟邀请赛暨“龙腾滨海港城·活力绽放沙田”沙田镇龙舟巡游活动将在6月初举办,赛事结合“湾区周末in东莞”活动,共邀请超20支国际及大湾区龙舟队参赛,结合沙田30多支龙舟队巡游,呈现龙舟竞渡劈波斩浪的精彩画面。活动突出“体育+文旅+促消费”特色,进一步实现文旅体深度融合,为广大游客和市民呈现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活力交融的文旅盛宴。
作为拥有“龙舟月”和“龙舟制作技艺”两项国家级非遗的东莞,如今解锁了更多关于龙舟的玩法,从一场比赛到一次演出再到一个展览,龙舟文旅的潜力在东莞日益凸显。
■链接
龙舟鼓声里
读懂东莞河流的静默变迁
5月,鼓声敲醒了东莞顶流,“龙舟月”正式到来。龙舟,既载满了东莞人的思乡之情,也是东莞的文化图腾。锣鼓喧天、千帆竞渡的赛龙舟“名场面”,不仅是一年一度的文体盛会,更是一幅天蓝水清的生态画卷。
在东莞,有两项关于龙舟的国家级非遗技艺,分别为“龙舟制作技艺”和“龙舟月”。优质的河流环境是保护和传承这两项非遗,最基础的保障。
世纪之交,伴随着工业化的腾飞,东莞不少河流污染严重,赛龙舟也因此停摆。
近年来,随着东莞水污染治理的用心与决心,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在大大小小的河流上,赛龙夺锦的热闹场面接连“回归”。在“龙舟月”的鼓声中,听见的不仅是争分夺秒的竞技精神,更有东莞河流在静默中发生的变迁。
龙舟水里的“绿色答案”
2023年,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一年后,“龙腾湾区·潮游东莞”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龙舟邀请赛走进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这是“龙舟月”的年度收官大戏。
可以说,华阳湖近年来成了东莞污水治理的“优等生”。但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让东莞头疼的“臭泥塘”,周围分布着散乱的禽畜养殖场,污水从工厂排到水域。
为了解决这个“心腹大患”,麻涌镇关停158家污染企业,腾出用地近2000亩;累计清拆非法畜禽养殖场223个,共16.5万平方米;狠抓华阳湖周边生活污水截污管网建设,年均污水处理超过790万吨;全民参与推动提高物种多样性,2014年开始,每年开展大型增殖放流活动,科学投放水生生物及鸟类动物8000多万尾。
这场关于环境综合整治的实验,在华阳湖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麻涌编制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图鉴,实施3.1公里驳岸修复工程;建成水上绿道35公里,岸上绿道42公里,每年接待游客达350万人次;成为国家龙舟训练基地,湖边的龙舟赛终点记录台“腾龙阁”承载着水乡人“扒龙船”的集体记忆。
除华阳湖外,自2016年开启全流域治污攻坚的茅洲河,也成绩显著——被取消了13年的茅洲河龙舟赛,在深圳茅洲河段燕罗湿地段重新开赛;东莞茅洲河段也迎来“迎春长跑”“盆菜宴”等民生活动。
2003年,因寒溪河水污染严重,石步村的龙舟活动偃旗息鼓,随着各级政府对环境治理的重视,经过“四清理”和近几年的雨污分流工程,在停摆21年后,“龙舟趁景”得以恢复,这个由来已久的民俗活动也得以传承。
从华阳湖到茅洲河,从“龙舟趁景”的重现到大型龙舟赛事的落地,无一不在诉说着东莞河流的变迁记——曾为工业让路的河水在今天迎来了生机与活力。
污水治理的“东莞经验”
在华阳湖、茅洲河的“变迁记”中,能够总结出水污染治理的“东莞经验”——按照城市、乡镇全域一体“统一建设、统一收集、统一处理”的思路推进全市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推动水环境质量取得显著改善成效。
首先,坚持一体化谋划统筹,强化治理责任层层落实。东莞以全市域水质提升为目标导向,以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为契机,打破城镇、乡村的区域界线,坚持市级统筹、全盘谋划,不断强化治水工作的稳定性及延续性。2021年以来逐年将城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市民生实事任务,每年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统筹推进全市治水工作。
其次,坚持一体化建设设施,构建污水收处能力体系。东莞市累计建成污水管网长度约1.7万公里,仅次于广州,位居全省第二,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加快推动河涌、暗渠等水体周边污水全收集。全市分四批次推进建设污水处理厂,截至目前,全市已投产运营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共有73座,污水集中处理规模达到453.5万吨/日,处理规模全省第三,接纳处理城镇及全市90%自然村生活污水,城乡污水基本全处理。
再次,坚持一体化运维监管,推动长效机制不断完善。重点围绕污水源头产生、运输、处理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持续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效。如全面落实排水许可证制度,全市已累计完成排水许可证发放超4万份;创新打造零散工业废水集中处理模式,在全国首创出台施行《东莞市零散工业废水管理条例》,加强对全市5家集中处理站和1.2万家零散工业废水中小微企业的日常监管以及在线监控,推动零散工业废水依法规范处置。
这套治理“组合拳”有力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东莞取得劣V类国考断面全面清零、水质改善幅度全国第三的突破性成效;2024年7个国考断面全面达标,水质综合指数连续8年改善,且从2020年的5.20下降到4.26。建成区24条黑臭水体经一系列整治工程完工后稳定消除黑臭,53条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全市河涌消除劣V类比例稳定达80%以上,暗渠排查整治全面铺开。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评选出12个美丽河湖项目,其中茅洲河(深莞共治)入选国家美丽河湖(提名)案例、华阳湖入选国家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