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 | 莞博与公众“双向奔赴”:公益鉴宝收获硕果,藏品捐赠助力新馆建设
东莞+ 2025-05-18 21:59:51

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5月18日,“联盟携手 共创未来”——东莞市2025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系列活动在东莞市博物馆新馆项目部举行。其中,现场为近期向东莞市博物馆捐赠藏品的捐赠者举行证书颁发仪式,致敬文化传承守护者;还开展东莞市博物馆第15期“藏品共鉴共享”——民间收藏公益鉴定活动,上演了一场博物馆与公众“双向奔赴”的温情好戏。

公益“鉴宝”200余件,专家这样建议

作为“藏品共鉴共享”系列活动之一,鉴定活动现场邀请了资深鉴定专家何锋、谢海山为市民朋友讲授鉴藏知识,普及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进行公益鉴定。

当天,市民按序排队依次展示珍藏的“宝物”。两位文物鉴定专家与藏家展开互动交流,从材质特征、历史年代、工艺技法等角度给予专业鉴定意见。针对藏家提出的各类问题,专家们逐一答疑解惑,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据了解,东莞市博物馆公益鉴定活动,自举办以来为广大市民尤其是收藏爱好者搭建了藏品鉴赏的学习平台。活动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有近20位藏家在现场与两位文物鉴定专家展开深度互动,经专家鉴定的民间藏品共计200余件,种类涵盖陶瓷、玉器、书画、古籍、杂项等类别。其中,一位东莞本土书画藏家张先生,带来的数十件书画藏品有一副东莞县令黄凤祺书法对联,被专家鉴定为真迹,实属难得。

“收藏如同拼图,每件文物的材质是底色,年代是框架,来源是脉络,只有多方印证才能还原历史真相。”当天,专家建议收藏爱好者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提升个人的鉴赏水平,以期有机会收获更多“好物”:一是多看博物馆馆藏培养眼力,二是多听学术讲座夯实理论,三是多上手实物积累触感,四是掌握从材质、年代、流传脉络、地域特征等多重要素鉴赏藏品的能力。

致敬守护者,以藏品捐赠助力新馆建设

藏品捐赠,是东莞市博物馆藏品主要来源途径之一。自成立以来,东莞市博物馆在各方支持下,馆藏文物数量日渐增长,类别越加丰富。尤其是2024年以来,为丰富、充实东莞市博物馆新馆藏品,东莞开启面向全球征集“东莞记忆”项目,向东莞、广东、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征集东莞的历史见证物,持续至2026年新馆开馆。目前,已发布专题展览、基本陈列、数字展览等藏品征集公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收获颇丰。

今年以来,在短短4个多月间,共有36位热心人士向该馆捐赠藏品937件。捐赠者或代表个人、家族和机构,来自东莞、广州、佛山等大湾区各地。他们职业不同、身份各异,但都以实际行动共同推动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博物馆。尤其是广州市艺术品收藏家协会,会长梁巨涛积极号召会员,并邀请专家对拟捐赠藏品进行鉴定把关,最终确定将6位会员的113件藏品捐赠给东莞市博物馆。

5月18日,为感谢藏品捐赠者,持续助力新馆建设,东莞市博物馆在新馆项目部为近期的藏品捐赠者举行证书颁发仪式,以实际行动致敬文化传承的守护者,并表示对于所有捐赠藏品,东莞市博物馆都会妥善保护,将通过陈列展示、宣传教育、学术研究、图书出版等多种方式实现全民共享。

“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博物馆始终是保护与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藏品始终是见证历史与延续文脉的主要载体。期待各界人士能够积极向我馆提供捐赠线索,集合社会力量保护好传承好中华文化优秀成果。”东莞市博物馆馆长李历松表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而博物馆的未来,应是社会共建的未来。来自各方捐赠的藏品,是社会共建博物馆的具体实践,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多了解历史文化的宝贵机会。

文字:谢冰莹 图片: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