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青年教师成长困局,塘厦镇启动种子教师研习营
东莞+ 2025-05-18 17:21:03

5月16日,为期三天的塘厦种子教师研习营首次研习活动圆满结束。此次活动不仅是对教师培养机制的创新探索,更是一场跨越17年的教育回响——从2008年余映潮导师带徒的珍贵记忆,到2025年系统性研习生态的构建,塘厦教育正将历史经验转化为破解现实困局的智慧。

▲2008年余映潮导师首次到塘厦授课,与初中学校的学员合影

深度调研:年轻教师成长需求凸显

2024年塘厦镇教育大调研揭示全镇教育系统年轻教师占比高,教师培训针对性不足的现状。调研中大多数学校管理团队和一线教师讲起了2008年余映潮导师带徒场景,2025年启动的塘厦镇中小学种子教师研习营,便不再是一场普通的培训工程,而是一次跨越17年的教育回响,是用历史经验破解现实困局的改革与传承。

2024年9月至10月,塘厦镇开展了一场覆盖全镇公办及民办学校的教育大调研。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共召开学校座谈会15场、各学科组座谈会8场,个别访谈超过50人次。

▲2024年9月3日,塘厦镇副镇长李勇辉带队到学校调研

数据显示,随着近年教育扩容加速,塘厦镇公办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仅34岁,其中30岁及以下占比54%,约40%的公办中小学教师教龄不足3年。“我将以空杯心态汲取养分。”参与调研的教师叶瑞恩的感悟,反映了年轻教师对专业成长的渴求。然而,调研也发现,虽然学校普遍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但现有培训存在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跟踪培养机制缺失等问题,导致培训转化效果欠佳。

痛点破题:从调研数据到精准培养的深度转化

针对调研暴露的痛点,2025版种子教师研习营进行了系统性优化。相对于2008年的单科带徒模式,此次研习营覆盖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并分设初中、小学研习营。形成“1+1+15”三维培养体系(1个名师担任主持人+1教研员+15名学科骨干)。

让研习营导师的智慧扎根于塘厦课堂,形成“专家引领+本土孵化”的立体培养格局。“真正的专业成长是将年轻岁月融进每节课堂的肌理,在教案批注与教学反思里沉淀养分。”教师陶怡君的心得,道出了研习营的深层理念。

▲2025年5月14日,塘厦镇中小学种子教师代表向导师献花行拜师礼

薪火传承:从单向带教到闭环培养的时效赋能

2008年余映潮导师播下的教育种子,在2024年的调研中仍被教师们津津乐道,成为2025年研习营“传承中创新”的最佳注脚。

不同于传统师徒制的单向输出,此次构建的“理论研习-名师示范-实践带教”闭环,将零散的指导转化为系统化培养。此外,研习营还依托教学案例打磨、同课异构等实践载体,重点提升教材解析、课堂调控及成果转化能力,同步推进“理念更新—行为改进—素养积淀”发展链,打破经验型教学定式。

▲2025年5月15日,余映潮导师上示范课

时效赋能的关键,在于建立“即时反馈”机制:此轮研习营在学员公开课导师批注、教学设计修改反馈、学员磨课等环节均设置标准化反馈清单,确保指导精准到位。此次研习营的导师聘书不是荣誉勋章,而是沉甸甸的“带徒契约”。

生态构建: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普惠​

教育的改革不止于解决问题,更在于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研习营启动的同时,塘厦镇同步推出“1+2”政策文件,包括《塘厦镇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东莞临深教育高地实施意见(2025-2030年)》以及强师兴教行动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师诉求转化为制度设计。即将启动的领军、领航、领创人才培养计划,2008年培训的“老学员”有望进入其中,形成“本土名师反哺”的代际传承。

▲2025年5月15日,伍晓焰导师开展研修活动

“教学路漫漫,但有明灯引路,相信必定能抓住年轻的岁月,抓住奋斗的岁月。”教师刘娟萍的信念,正是塘厦教育人共同的心声。90名镇级种子教师,肩负的不仅是个人成长,更是区域教育突破的希望。从调研痛点到改革之策,这场“强师兴教”工程,正在塘厦教育的田野上播下新的种子。

文字:金媛媛 图片:镇街供图 编辑:钟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