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这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深刻道出了大师之于大学的重要性。在清华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名师荟萃、名家辈出。前贤往矣,何以亲炙?东莞展览馆在“5·18国际博物馆日”重磅推出“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为大家走近清华学人打开一扇新窗口。

本次展览是东莞文博机构首次与国内顶尖高等学府文博场馆联合办展,被列入东莞2025年文化强市重点项目,是“莞邑名贤传承计划”的重要展览项目。策展团队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首展之一“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的基础上,聚焦莞籍清华学人群体,特别增设“清华莞影”板块,重点呈现著名历史学家张荫麟的学人风采,以“引进+原创”的策展模式,创新融合高校和地方人文资源,传播和弘扬莞邑名贤文化。

展览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文物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主办,东莞展览馆承办,清华大学档案馆、清华大学校史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遵义市文化旅游局、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清华大学东莞校友会、广东清大创新研究院、石龙镇文化服务中心协办,分为“文宗学府”“清华莞影”两大板块,共展出130余名清华学人240余件珍贵手札及文献资料,将在东莞展览馆三楼专题展厅展出至2025年9月13日,欢迎大家前往展厅参观,一起感受清华学人的尺素情怀。

文宗学府:
呈现更丰满、真实的清华学人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一部清华办学史,就是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科教强国奋斗史的缩影。百余年来,清华不断延揽各领域的优秀学者,汇聚了一大批名家大师,也为社会不断输送优秀人才。

前贤往矣,但“手泽存焉”,从名家大师留下来的信札、讲义、诗文手稿中,后人仍可感受到清华学人风采。2016年,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杜鹏飞策展的“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作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首展之一,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反响热烈。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得以交流到香港城市大学展览馆。在东莞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开启“莞邑名贤传承计划”的背景下,“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落地东莞。
“尺素”虽小,然则小中见大,可以看到普通传记中未能展现的精粹点滴。“这些手札背后,是一位位有个性、有喜怒、有情怀的人,有正史中难得见到的丰满和真实。”杜鹏飞说。

在“文宗学府”板块中,策展团队精选了涵盖国学、史学、哲学、文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百余件清华学人手札,包括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冯友兰、梁思成、费孝通等名家大师的手札。每一封手札,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都藏着一个鲜活的故事。
这些清华学人手札不仅记录了学术传承的脉络,更折射出清华学人“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底色。展览主办方表示,希望藉此向奋战在各行各业、努力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和“行胜于言”校风的清华人致以崇高敬意,向展览中所呈现的百余位清华学人杰出代表表达无尽的景仰与缅怀。

清华莞影:
重点呈现“史学奇才”张荫麟
千年莞邑,人才辈出。百年清华,不乏东莞学人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清华大学档案馆登记在册的莞籍清华学人共有252人。
作为“莞邑名贤传承计划”重要展览之一,“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融入莞邑名贤,强化地方特色,聚焦莞籍清华学人群体,特别增设“清华莞影”板块,并重点呈现被誉为“史学奇才”的著名历史学家张荫麟,彰显东莞与清华精神的交融传承。

张荫麟(1905-1942),东莞石龙人。17岁负笈清华,24岁获公费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哲学和社会学,学成归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任教。兼通文史哲,学术兴趣广泛,一生著述多达170余篇、100多万字,尤以史学成就最为著名,有专著《中国史纲》(上古篇)。
博学多才的张荫麟,一生虽短暂,但足够绚烂,尤其是在史学领域,有“史学彗星”之称。梁启超赞其是“罕见的史学奇才”,陈寅恪称其为“清华近年学生品学俱佳者之第一人”,钱穆说“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

适逢张荫麟先生诞辰120周年,策展团队特别在“清华莞影”板块重点呈现其学人风采。因张荫麟去世时恰逢社会动荡期,留下的资料非常有限。为收集相关资料,策展团队历时数月,多地走访,最终汇集了一批极具史料价值的珍品,包括张荫麟清华成绩单、张荫麟在赴美的船上给容庚提及赴美路线的信件、张荫麟在清华任教时的请假申请等。这些书信、档案资料是张荫麟先生一生足迹的有力实证资料,且均是首次公开展出。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文博界首次系统梳理、专题展示张荫麟先生,进一步丰富了莞邑名贤相关研究和展示。
杜鹏飞表示,此次“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东莞巡展,对展览内容进行调整,新增“清华莞影”板块,重点呈现莞籍清华学人张荫麟,旨在探索高校与地方文化资源创新融合模式与互动传播路径,从而赓续中华历史文脉,为城市发展赋能。

展陈方式方面,“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同样别具匠心。策展团队精心设计了丰富的互动体验装置,如“翻”阅中西、“推”动科技发展互动装置,让偏静态的文献展动起来;同时,展厅内还设置了“墨韵素流光”“南窗旧梦”“莞式书香”等打卡点,通过场景复原、多感官叙事,力图给观众带来沉浸式观展体验。
结合“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东莞展览馆还策划了系列以“荫”为清华为主题的社教活动,横跨整个展期,包括专题文博讲座、夜间开放活动、配套教育活动、馆校共建活动、学术研讨会等,具体活动详情,请关注“东莞展览馆”微信公众号。

相关链接
“荫”为清华——
“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配套教育活动
一、专题文博讲座
1.“人文日新:清华学人手札中的人文与科学”专题讲座
时间:2025年5月18日
内容:邀请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策展人杜鹏飞主讲。
地点:东莞展览馆
2.“清华园中的张荫麟”专题讲座
时间:2025年8月中旬
内容:邀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张荫麟全集》编者之一李欣荣主讲。
地点:东莞展览馆
二、夜间开放活动
“‘荫’为清华 ”剧本游主题夜间开放活动
时间:2025年5月24日(周六) 18:30-21:00
内容:依托“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挖掘张荫麟的求学经历和治学故事,策划推出剧本游主题夜间开放活动。
地点:东莞展览馆
三、配套教育活动
1.“时光寄递”(邮传尺素)主题寄递
时间:2025年5月18日至9月
内容:展览内设主题场景,开展明信片寄递活动,每日派发一定数量明信片,观众自行寄递。
地点:东莞展览馆
2.手札传意——主题文创手作活动
时间:2025年5月18日至9月
内容:包括书信拼图、“纸”“笔”情长、研学手札、“手札传意”原创套章等系列活动。
地点:东莞展览馆
3.“莞邑名贤”青少年剧社(表演培训活动)
时间:2025年5月至12月
内容:以传承名贤文化、演绎名贤故事为载体,招募8-14岁青少年,进行专题语言及讲解礼仪训练,并配合夜间开放展演。
地点:东莞展览馆
四、馆校共建
1.“名贤微课进校园”系列活动
时间:2025年6月下旬至9月
内容:制作并发布“天才史学家张荫麟”系列微课,向东莞中小学进行推介。
地点:东莞展览馆
2.“寻踪莞邑名贤”主题研学活动
时间:展期内开展两期(7月至8月)
内容:与石龙张荫麟故居联动,开展莞籍清华学人张荫麟主题研学活动,通过参观展览、走读历史故居,感受学人风采。
地点:东莞展览馆、张荫麟故居及相关文化遗迹
3.大师传承,开笔启航——主题开笔礼活动
时间:2025年9月2日
内容:策划推出“开笔礼”活动,将开笔仪式与展览内容深度结合,带领学生在展览氛围中领略学术大师治学风范,树立求学志向,传承名贤精神。
地点:东莞展览馆
五、学术研讨会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暨纪念张荫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
时间:2025年11月
内容:为纪念张荫麟诞辰120周年,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石龙镇人民政府合作,拟在广州、东莞召开“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暨纪念张荫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
地点:中山大学、东莞展览馆、石龙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2025年5月18日-9月13日,欢迎大家走进东莞展览馆,近距离欣赏、品味清华学人的手札,感悟名家大师的情怀与境界,汲取奋进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