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东莞市“人人美育”教学成果展示系列活动暨东城街道美育浸润行动在东城第六小学启幕。这场以“竹韵润童心”为内核的美育盛宴,通过成果展演、课程创新、专家研讨三大维度,全景式呈现东莞美育浸润行动的实践路径,为区域美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鲜活范本。
竹韵流芳:沉浸式美育成果展演点亮校园
活动以“竹文化”为主线,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美育展示空间。
静态展区内,竹编灯笼、水墨竹画、创意竹艺学生作品错落有致,每一件都烙印着“以竹喻德、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的碰撞,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学校“竹润童心”课程的育人厚度。
动态展演中,近百盏竹制花灯组成“星河长廊”,灯光与非遗千角灯工艺交相辉映,音乐社团现场演绎改编版《千灯谣》,科技社团嵌入智能感应装置,使花灯随旋律明暗变幻。舞蹈《竹影婆娑》则以水墨意境为灵感,舞者演绎竹子“破土—拔节—成林”的生命历程,将自然之美与成长哲学娓娓道来。
“从竹编技法到文化意象,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完成对美的认知建构。”东城六小校长袁立敏全面回顾学校“竹润童心”美育特色课程建设历程与显著成果,着重强调美育在塑造健全人格、涵养美好心灵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双师共研:跨学科课程创新激活非遗传承
活动现场,双师课例展示由东城第六小学音乐老师田婉婷与美术教师王雪携手呈现,主题为《童谣声里话传承一盏竹灯万家明》。该课例成为美育课程创新的缩影。
课程伊始,田老师以活泼律动教学带学生融入课堂。随后,王老师化身文化导游,引领学生探寻千角灯独特魅力。在两位老师指导下,学生改编《千灯谣》童谣,结合“弯、卷、扭、组合”传统竹编技法,动手创新制作竹灯,为传统千角灯注入新艺术活力。课程最后,通过“点灯”仪式,同学们深刻领悟传统工艺背后的文化内涵。两位教师发挥专业所长,巧妙融合音乐、美术与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艺术通感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开启别具一格的美育之旅。
说课环节“竹润童心——以美育叩启童真世界”中,东城六小陆梓纯老师围绕“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这一主线,从课程理念、实施路径、创新融合、育人成效等五方面介绍东城六小的美育课程,毫无保留地分享借助竹文化主题课程激发儿童审美感知力的经验,为美育课程创新提供宝贵借鉴。
全域协同:构建“人人美育”图景
在“竹畔聚贤・论美启新”研讨环节,来自东莞各镇街的美育专家围绕“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展开深度对话。
东城教育管理中心艺术教研员张秋萍老师在讲座《浸润无声处,美育自有声》中聚焦东城美育生态建设,深入剖析区域美育资源整合与课程破壁有效路径。
莞城教育管理中心美术教研员曾连春老师在讲座《十六年馆校共建,“集群化”助力区域“全境共生”》中分享馆校合作成功经验,生动展现美育社会化协同丰硕成果。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音乐教研员胡婧婷老师结合2023年教育部“人人美育”相关文件,从“面向人人、以美育浸润学生、教师、学校”等维度解读。
这场以竹为媒的美育实践,不仅是东莞“一校一品”美育成果的集中展示,更勾勒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未来图景——当竹编工艺遇见智能科技,当童谣传唱碰撞现代艺术,美育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滋润每一颗童心,照亮每一段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