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福音!洪梅首批“蓝龙虾”7月上市,预计产量达25吨
东莞+ 2025-05-16 18:03:19

盛夏将至,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品虾旺季。位于洪梅的水乡蓝龙虾培育基地传来喜讯:首批水乡蓝龙虾将于7月上市,预计首季产量达25吨。这不仅意味着食客有望实现“龙虾自由”,更标志着莞台农业协作向“技术+产业+市场”深度融合迈出重要一步。

“虾中贵族”品质出众

在水乡蓝龙虾培育基地的透明水池中,一群蓝龙虾正悠然游弋。它们身披蓝绿色外壳,螯部点缀着鲜明的红色标记,平均体长13—15厘米。两岸农委会副会长、基地负责人林建成随手捞起一只成虾,只见其尾部瞬间蜷曲,“啪”地弹出一道弧线,灵动姿态尽显。

“跟小龙虾相比,蓝龙虾的鳃很干净,壳很漂亮,而且肉质很Q弹。”林建成指着手中饱满透亮的虾身介绍,“经过试养检测,它们的出肉率高达53%,远超普通虾类。”从烹饪场景看,蓝龙虾适配清蒸、冰镇、爆炒、芝士焗等多元做法,既能保留原汁原味,又能承载浓郁风味,成为高端餐饮的新宠。

这个占地220亩的养殖基地即将迎来首季丰收,预计产量达25吨。首批商品虾将于7月就能“跳”上餐桌,目前已吸引多个餐饮渠道抢先下单,届时正好赶上盛夏餐饮消费的黄金期。

水乡优势助力养殖

基地选址洪梅,得益于其独特的水乡生态:河网纵横交织、水质清冽纯净,为蓝龙虾提供了理想的天然栖息地。更关键的是,全镇近七成养殖户配备现代化温棚,通过控温技术打破传统养殖的季节限制,实现“四季可养、全年稳产”。这种“水乡生态基底+设施农业支撑”的双重保障,成为项目落地的核心原因。

从养殖成效看,自去年10月试养2万尾虾苗以来,饵料转化率稳定在1.8:1以上,生长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充分印证了洪梅养殖条件的优越性。蓝龙虾的生长周期优势同样显著:从苗种投放到商品虾出塘仅需90—120天,一年可养殖3茬,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在物流运输方面,蓝龙虾离水后可存活30小时的特性,显著降低了运输损耗,销售半径得以拓展至全国各地。目前,基地已采用“直供+包销”模式,产品直接对接农贸市场、高档餐厅和休闲钓虾场,为后续加工、文旅等全产业链开发奠定了市场基础。

三产融合创新实践

从单一养殖向全产业链延伸,蓝龙虾产业正加速实现升级。展望未来,林建成充满信心:“我们将以洪梅基地为依托,推动‘技术推广+产销联动’的产业化路径。计划未来三年将养殖规模拓展至1000亩,带动更多养殖户共同发展。同时将延伸产业链,布局加工、冷链、文旅餐饮等环节,全力打造集养殖、体验、消费于一体的‘水乡蓝龙虾小镇’。”

镇农技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基地落户洪梅,既是对洪梅优良生态环境的认可,更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将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打造洪梅特色农业新名片。

作为莞台农业合作重点项目,该项目承载着更深层次的融合使命。莞台高新产业园区运营总经理、“百千万工程”莞台项目副总指挥张鸿介绍,项目以中国台湾农业技术为支撑、以东莞水乡生态为基底、以本地消费市场为导向,探索“农业技术合作+生态资源转化+三产联动发展”的创新路径。未来,项目将聚焦“智慧菜基地、水乡蓝龙体验基地、水岸青创空间”等核心板块,集成农业种养、观光体验、文旅消费、低碳智慧、青创孵化等多元功能,打造兼具台湾特色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两岸融合——水岸青创智慧小镇”,辐射带动洪梅及水乡片区的产业升级,为东莞“百千万工程”中的莞台合作项目提供实践范例。

当首批蓝龙虾端上餐桌,食客品尝的不仅是水乡的鲜甜,更是洪梅以产业融合撬动乡村振兴、以两岸协作赋能区域发展的创新智慧。

文字:记者 刘维佳 通讯员 覃志杰 图片:镇街供图 编辑:刘承志